APP下载

历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综述(1984-2017)❋

2018-04-21

外语与翻译 2018年1期
关键词:研讨会理论科技

单 宇

张 蕾

中南大学

1.引言

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是我国科技翻译学科发展的活字典,记录着我国科技翻译研究由起步到稳定成熟,由不足轻重到举足轻重,折射该领域具体研究视角、研究态势、研究特点的发展变化。本文立足于文献统计和图谱分析,从定性、定量研究两个层面对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发展进行描述,旨在对国内科技翻译发展现状进行量化统计与定性分析。

2.数据采集与分析

作者收集中国知网1984—2017年历届会议介绍性文献及17次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会议资料,创建论文研究电子资源库1。信息文献定量统计包含相关论文的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会议资料包含会议时间、地点、主办方、规模、主题等,采用传统计量研究方法中的描述统计分析法及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图谱展开分析。

2.1 文献数据分析(两个数据来源)

图1 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与会人员及参会论文年度数量分布

如图1所示,1984—2009年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参会人数与会议论文数量呈正态分布,良性发展。具体来看,1985—1986年参会人数和论文数量达到第一区间峰值,这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对科技翻译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这一区间中,科技翻译重要性突显,翻译工作量比重优势显化。后续十年的发展较为平稳,在科技翻译界和科技情报界共同努力下,科技翻译事业稳中有升。2009年参会人数和论文数达到新世纪峰值,机器翻译的迅猛发展、雅信CAT、Trados、SDLX、Dejavux等系列翻译软件面世,有效提升科技翻译速度、拓展科技翻译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学科环境较为宽松,科技翻译界同仁各抒己见,关乎译坛忧虑以及中国科学翻译发展的思想碰撞和语言交锋时有发生,极大地激发了翻译界特别是科技界的热情。

但2009年以后,两个数值出现一升一降。笔者认为,参会人数增加表明科技翻译研究群体合作意识增强,致力于科技翻译事业的译员越来越多,但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会议令大家趋之若鹜,期待能有所获。与会论文数量减少则在于:1.论文发表形式多样化,学者展示其学术成果的形式亦繁(如微博、微信、QQ群等);2.知识产权保护自觉性提升,会议论文多呈现过往成果,论文作者刻意保留其最新研究成果;3.90年代以后受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影响,科技翻译实践量激增,科技翻译人员工作量饱和,业界尚无足够时间进一步理性思考;4.科技翻译理论研究滞后,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缺乏;5.综述性论文对作者要求较高,制约论文数量的提高。

2.2 研究热点图谱分析

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法确定历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研究热点和重要主题。借助C ite S p a c e信息可视化软件统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用可视化的方法将关键词的频次和聚类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生成基于关键词网络共现的图谱与数据,最终分析得出历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研究热点和倾向。(见图2)

图2 基于作者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研究聚类知识图谱

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得图2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研究热点视图。在研究热点的可视化视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现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将图2生成图谱中高中心性节点信息进行提取,如表1。高中心性涉及高频词与中心度,“高频”是指频次高的关键词,“中心度”则是指以某一关键词为中心衍生出其他的研究。

表1 高中心性节点信息(1984—20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9 0.00 0.68 1991 1991翻译人才翻译理论7 0.00 1997 翻译服务7 0.00 2009 中国翻译协会7 0.00 2009 力学所7 0.08 1984 翻译经验7 0.91 1984 翻译水平6 0.00 2009 中科院院士6 0.38 1993 翻译市场6 0.53 2006 理论与实践5 0.08 2002 《中国翻译》5 0.00 1996 科研单位5 0.00 1987 情报学会5 0.05 1987 中国科学院5 0.00 2015 上海电力学院4 0.13 2006 大专院校教师4 0.16 1991 学术论文4 0.00 1987 卢嘉锡4 0.08 1985 中央编译局4 0.03 1987 武衡4 0.90 1989 术语翻译3 0.00 1991 评奖活动3 0.00 2002 口译研究3 0.00 1985 翻译人员

图2是一个显示聚类节点及标题词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为研究关键词,节点越大,中心性越高,频次越高。例如“科技翻译”、“中国译协”(“中国翻译协会”的简称)、“翻译工作者”、“翻译事业”、“翻译人才”、“翻译理论”、“翻译服务”等,这些高频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显示1984年至2017年间全国科技翻译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图2聚类知识图谱和表1高中心性节点信息表中高频热点词汇分类解析,可得:

2.2.1 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研究热点

“科技翻译”高频检索次数为45次,中心性为1.26。表明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科技翻译研讨会为科技翻译服务,始终围绕国内外科技翻译研究展开,在业界享有崇高声誉。科技翻译作为翻译的分支学科,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经历从萧条到繁荣、从经验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在发展文化、经济、科技、社会、语言和其他各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推动了中国科技翻译的繁荣以及中国特色科技翻译学的建立,愈发受到译界专家学者的重视。

“术语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科技翻译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不断涌现,新术语层出不穷,且分布广泛,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与作为承载科学知识载体的术语息息相关。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术语集中体现和承载了一个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术语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且越来越成为各专业人士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频繁使用的专业词汇。术语翻译的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人们对术语的理解,进而影响人们对专业领域技术信息的理解。因此,术语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在科技翻译领域中脱颖而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术语翻译”标准存在海峡两岸的差异,学术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仍然是国内术语翻译界的关注重点。

如表1所示,国内口译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2年以后有所升温。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各国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日趋频繁,高水平科技口译市场需求越发突显。目前从事科技翻译的口译员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语言类专业出身却拥有很强口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种是语言专业出身的口译人员。第一类译员的优势在于谙熟会议所讨论的科技专业知识,翻译准确、流畅、易懂。其局限表现在其专业技术以外的知识及相关英语表达。第二类译员由于受到更为系统的语言培训,其语言水平和语言表现更为专业,语言应变能力更强。但由于缺乏对系统知识及相关术语的掌握,很难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口译工作。在实践中能用英语交流的专业科技人员不在少数,但能完成专业口译的译员极为有限。具体表现为:科技口译教材缺少、科技口译译员理论研究较少、研究层次缺乏系统性等。

2.2.2 科技翻译机构

如表1所示,1984年至2017年间,从事科技翻译的机构组织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反映出科技翻译研究人员的广泛性、科技翻译产出的多样性。

“中国译协”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为38次,中心性为1.04,可见中国译协领军作用。“中国译协”成立于1982年,是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开展翻译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队伍建设;进行行业的指导,参与行业的管理;维护翻译工作者合法权益;开展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之间交流与合作,使翻译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国译协第一任会长姜椿芳先生提出成立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想法,并建议中国科学院来牵头筹建,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因此于1986年9月正式成立,这对我国科技翻译事业发展,科技翻译队伍建设意义深远。出现频次较高的还有“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翻译》。二者作为专业性机构与专业性刊物,在科技翻译事业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央编译局”拥有一大批翻译、研究、信息和编辑人才;《中国翻译》则是我国译界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期刊之一,反映国内、国际翻译学术界前沿发展水平与走向,开展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繁荣翻译事业等(单宇、范武邱、谢菲,2017),与《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一起成为科技翻译研究的重要刊物。“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情报学会”、“科研单位”虽属非科技翻译专业性的机构,但对科技翻译给予极大关注。这些机构积极从事科技翻译实践,为繁荣我国科技翻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许多在国内科技翻译界具有高影响力的翻译工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主要研究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等科学领域,与科技翻译密切相关。而“情报学会”自成立以来,组织了大量学术活动,进行经济建设和科技服务的咨询、研讨和科普活动。这些“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全国科技研讨会,共商我国科技翻译发展大计。

2.2.3 科技翻译人才

依表1、图2所示,“翻译工作者”高频检索次数为24,中心性为0.05;“翻译人才”高频检索次数为11,中心性为0.60。可见近两年来,国内科技翻译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包括“中科院院士”、“大专院校教师”在内的“翻译工作者”。“中科院院士”支持科技翻译工作,发表大量翻译科学文献,凝聚科技界与翻译界力量,提升科技翻译水平和质量。历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召开,激发“大专院校教师”科技翻译研究热情,壮大了科技翻译队伍,建立了科技翻译专家学者与大专院校外语教师的联系和交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深化和发展,翻译工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而科技翻译作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分支,人才的培养是学科发展的有力保证,理应成为科技翻译研究领域的重点(李亚舒,1997)。

2.2.4 科技翻译市场

“翻译事业”、“翻译市场”和“翻译服务”作为高频关键词也是科技翻译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市场交流和融合加快,翻译不再是单纯的学术行为,已发展为为社会公众提供语言或文字翻译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相关活动的翻译事业。随之,隶属第三产业的翻译服务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了中国经济舞台,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使得翻译事业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翻译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的需要是业界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量的科技信息以不同方式在世界广泛传播,科技翻译连接科技与文化的桥梁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培养高质量科技翻译人才,应用先进翻译技术,兼顾宏观规划与市场调控,营造良性市场发展环境,成为实现科技翻译产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2.2.5 科技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作为高频关键词突显翻译理论的重要性,译界应予以足够重视。发展初期,我国翻译研究总体上不善于提炼理论,多停留在经验体会上,且在具体方法上不讲究深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造就了科技翻译实践的新颖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积累的经验需要转化为理论(方梦之,2002)。随着语言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译界呼吁新的翻译理论的诞生,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翻译工作者的自我完善都需要理论指导,这就为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创造了氛围和条件。就目前研究态势来看,我国翻译研究仍有不足,翻译理论研究多由微观入手,尚未提升至宏观层面。翻译理论意识虽有增强,但应用最新理论和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际研究却有待加强。研究层面上则缺乏语篇、语用层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多涉及翻译方法、策略和原则,关于学科建构层面的理论表述较少。

3.阶段描述

本文采用统计法对历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举办时间、地点、主办方、主题进行分类列举,如表2所示:

表2 历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举办时间、地点、主办方、主题词(1984-2017)

第十六届 2015年5月 上海 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委员会、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翻译的现状、使命与前景第十七届 2017年10月 广州 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委员会、广东省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互联网+”时代科技翻译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从表2可以看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点。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最初,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主题更多涉及科技翻译经验、翻译人才、科技翻译标准、科技翻译地位、科技翻译如何为国家发展服务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与交流。随着新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信息量急剧增加,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研讨会重点研究方向转为信息化、全球化和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翻译研究,包括科技翻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机器翻译、人工智能、软件本地化等。规范科技翻译研究,提升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我国科技翻译现状和使命,是实现科技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1989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译协和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先后于成都、秦皇岛、屯溪、昆明举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频次一年一度。1984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是建国以来首次全国规模的科技翻译大会,其宗旨为“探讨科技翻译问题,介绍国际科技翻译情况,交流科技翻译经验,提高翻译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第二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相对于第一届在内容上有所延伸,提倡“认真探讨科技翻译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重视培养新一代科技翻译人才”。第三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则是我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和科技情报工作者联合举办的一次盛会。在出席代表人数和规模,以及所收到的论文数量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外引进与国内共建并举,国内开始创办专业期刊,引进国外ESP和EST的理念,掀起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和科技翻译研究的热潮。由于“科技翻译实务的新颖性、多样性、复杂性需要进行研究,长期积累的经验需要上升为理论”,当时许多科技翻译工作者和翻译教师开始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科技翻译队伍迅速壮大。第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议主题涵盖术语规范研究的回顾、评价、展望及术语审定的方法和原则、翻译的推广、科技翻译网以及中国科技译协的构想等新理念,让与会者耳目一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参加会议并宣读论文的资深翻译家,竭力为中青年科技翻译工作者奠基铺路,甘当人梯,堪称楷模。

综观四次大会内容,科技翻译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呈现的特点表现在对科技翻译重要性初步认识,确立了科技翻译标准。此外,术语翻译和术语统一工作得到发展,科技翻译教学和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日益兴起。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迅猛发展,我国翻译理论界纷纷引进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读者反映论、逻辑翻译理论等外国理论。科技翻译研究以现代语言学与当代语体学为理论基础展开论述。科技翻译信息量急剧增加,其地位得到加强。在理论体系建立、组织科技翻译队伍、提高翻译水平方面成效显著,为中后期科技翻译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3.2 改革开放中期(1990年—1999年)

改革开放中期,共召开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频次两年一届,举办城市分别为无锡、北京、成都和西安。主要议题包括“探讨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问题,总结科技翻译为改革开放,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经验”、“在当前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科技翻译工作者如何适应国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主动地、切实地为国民经济生产发展和搞活经营管理服务”、“商贸翻译和机器翻译”等。这一时期除了发展科技翻译理论、注重科技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多关注翻译技术的开发和科技翻译市场的建立。

首先体现在各次研讨会时代性研讨主题上。其次是与会代表人员的组成,参加第五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代表既有来自高校、科研设计院所、科技情报单位,也有来自出版社、大中型厂矿等各个部门。第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中,教育战线的翻译家们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翻译学院或翻译大学,代表们还一致认为各地译协要努力做好本单位本地区的翻译,并且承认科技翻译是一门学问,既要重视翻译市场的管理研究和翻译创新思想的讨论,也要加强科技翻译学的研究,还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翻译学的发展(杨柳,1996)。再者是研究层面与内容,第七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非常重视科技口译方面的经验交流。第八届全国翻译研讨会的主题内容,增加了机器翻译、商贸、旅游专题分组讨论以及旅游景点翻译考察和校对活动,这使得科技翻译研讨更具针对性。最后是会议关注度,第八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还受到10家电台、电视台、中央报刊和当地报刊记者的跟踪追访、及时播放录像和报道,是科技翻译界史无前例的盛况。

这一阶段正值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奋力登上经济建设新台阶,适应科技翻译界服务国家,服务经济发展需求,逐渐引入竞争的机制和科学化的管理办法,努力为国民经济服务。结构语言学不再一统天下,科技翻译研究引入了信息论、思维科学、符号学、心理学、术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90年代后期,译界开始进行全方位研究,研究重点从语言学派的文本研究变为翻译研究派的文化研究,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涉及关联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等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倡导多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专注学科建设,朝着建设科学翻译学的方向发展。此外,为适应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机器翻译开始进入科技翻译人员的视野,成为研究的一个新增热点。中国科技翻译的“四化”建设,即学科建设系统化、人才管理科学化、信息管理现代化、科技翻译产业化取得可喜成果。

3.3 改革开放深入期(2000年—2017年)

步入21世纪,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门大开,既为我国改革开放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期,科技翻译作为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的“先行官”,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把握我国科技翻译研究发展方向,促使引进和输出的科技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翻译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自新世纪以来,国内科技翻译学术界同仁共同努力,分别于西安、长沙、重庆、北京、乌鲁木齐、广州等地举办了九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学术氛围浓郁,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这一阶段研讨会主题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科技翻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翻译服务与翻译技术”、“科技翻译美学价值”、“信息化技术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科学翻译信息化与规范化”、“科技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语境下的科技翻译”、“多学科及特殊用途的翻译研究”、“‘互联网+’时代科技翻译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科技翻译研究者理论得到了创新加强,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翻译研究继续深入。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科技翻译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首先,机器翻译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语言学、语言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得以加强,引领目前及未来科技翻译研究发展方向。例如,在第九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上,雅信诚翻译软件公司和塔多斯翻译公司进行CAT技术现场演示,帮助企业及翻译人员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翻译效率。在第十七届研讨会上,有来自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搜狗等多家国内知名科技研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展示了翻译技术研发领域的创新成果。专家们各抒己见,一致认为人机耦合、人译驾驭机译将是未来科技翻译的主导模式。再者,科技翻译研究实证性、应用性及跨学科性加深。例如,方梦之教授在第十届科技翻译研讨会上作的《中国近50年科技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报告,从科技翻译的宏观发展到微观研究诸角度,对近半个世纪我国科技翻译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展望了21世纪该学科的走向。在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上,罗左毅议医学术语的模糊性翻译策略;岳中生探讨科技翻译中的逻辑求解,“逻辑求解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交互的逻辑复现活动,包括了逻辑分析、逻辑判断和逻辑建构等逻辑活动。”在第十六届研讨会上,胡开宝创新性地提出“英汉汉英科技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并对科技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创建以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除此之外,该阶段的科技翻译研究中还出现科技翻译研究的文化路径、文化改造、文化传递、文化复制、文化渗透等与文化相关的术语,体现了科技翻译研究与20世纪90年代翻译领域的文学转向的直接联系。

4.结语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统计方法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工具对中国知网1984年至2017年间有关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阐释科技翻译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十七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研究主旨的变迁,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科技翻译研究的发展:(1)科学翻译学的学科建设;(2)理论研究由以现代语言学、文体学为理论基础的文本层面扩展到语境、语用、文化的泛语言层;(3)科技翻译实践效度的不断提升和信度的不断增长;(4)科技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5)多元学科研究视角的构建。

注释:

1 感谢会务组秘书长晏勤老师提供历届会议资料。

方梦之,2002,近半世界我国科技翻译研究的回顾与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3):1

何高大、陈喜华,2012,科技传承文化,翻译促进繁荣——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综述[J],《中国科技翻译》(1):3-5

姜椿芳,1984,繁荣科技翻译事业,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在二十五省、市、自治区科技翻译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1):2-4

刘先刚、李亚舒,1989,少长咸集春城,携手开拓前进——全国第四次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4):48

李亚舒,1993,科技翻译研究与发展——第六次全国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3):3-6

李亚舒,1997,一次务实求真的翻译研讨会──全国第八次科技翻译研讨会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4):34-36

卢志江,1987,第三次全国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J],《上海科技翻译》(1):47

潘卫民,2015,翻译携手科技,理论融合实践,学术联姻业界——记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J],《中国科技翻译》(3):63-64

曲则全,2009,第13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在京举行[J],《中国科技翻译》(3):15

单宇、范武邱、谢菲,2017,国内科技翻译研究(1985—2015)可视化分析[J],《上海翻译》(2):43-51

单宇、范武邱,2016,国内科技翻译研究现状综述(1997—2014)——基于中国知网557篇硕博论文的考量[J],《中国科技翻译》(1):14-17

文军,2002,科技翻译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全国第十次科技翻译研讨会综述[J],《中国科技翻译》(2):1-2

闻殊,2000,全国第九次科技翻译研讨会闭幕[J],《中国科技翻译》(3):64

伍志伟、穆雷,2015,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1):20-21

杨柳,1996,论中国科技翻译的“四化”建设[J],《中国科技翻译》(2)53-57

杨柳,1996,科技翻译界的又一次盛会———第七次全国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40

猜你喜欢

研讨会理论科技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科技助我来看云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科技在线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