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昆剧 《借靴》 演剧初探

2018-04-20陆文萱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演剧

陆文萱

摘    要: 本文考察昆剧丑脚戏《借靴》艺人演剧情况,初步窥探清末民初时期艺人移植、增改剧目的现象,考察其特定时期的演剧状态及昆班艺人的传承状态,以期对昆剧俗创剧有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借靴》    演剧    昆丑

清宣鼎诗书画册《三十六声粉铎图咏》画诗用乐府歌行体,以剧中人物表演内容为基础,夹叙夹议,寓人情事理于其中,《借靴》一剧载:

箜篌既莫鼓,锦瑟亦莫调。四座且莫语,听我歌结交。结交行,何刺促?天之南,地之北,登鸡坛,敬首祝。天公地母证此心,异姓弟兄亲骨肉。不惜好头颅,藐矣双吉莫。吉莫靴,何足夸?足下有此登云霞。橐橐可比老臣素,九九宜儗元公花。不然切云冠,灿复灿;合凤据,烂复烂。若少一对小乌皮,赤足毋乃野人祭。宜乎重靴者多,借靴者贯。何独刘郎独不然,蓦听奇语惊泪涟。钢刀欲割心上肉,鸡犬哗噪僮仆颠。是即车笠联盟者,昨甫插血呼苍天。天无言,地无语;朝者秦,暮者楚。结交之人多如毛,那有闲情辨尔汝。於戏!泰岱之石无屐痕,河海之水无靴纹。海枯石烂又改变,令人想煞平原君!——君子之交澹如水,小人之交曰如醴。人当胶浃正浓、雷陈互证时,请以此编三复,冷下心来想想。铎主人宣鼎画于任城客次并志。[1]

宣鼎生于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初年左右,《三十六声分铎图咏》所画皆为晚清昆曲舞台上流行的丑脚戏,作者借图咏反应社会丑恶,可见必然对这些剧目反复观摩,才能烂熟于心,所以可以判断《借靴》一剧是盛演一时的剧目。

《借靴》为丑脚戏,也称《张三借靴》。但是此剧着力表现的不是借靴的张三,而是靴子的主人刘二。刘二为付脚应工,也叫二面、副净,勾付脸,画眼睛圈,头戴小生巾挂须头,口戴丑三,身穿花绿褶子,衬女大红素褶子,红彩裤,镶鞋,手执白纸折扇。《扬州画舫录》说二面“气局亚于大面,而温暾近乎小面”,其脸谱上的“豆腐块”扩大至眼梢,但不拘于角色,如娄阿鼠的白块演化为一只白老鼠。根据《昆剧穿戴》一书记载,刘二原本是戴眼镜圈而非画眼镜圈脸谱,如今的昆剧舞台基本采用画眼镜圈脸谱,这样处理使得刘二这个地主身份的人物身上又带有一些伪绅士气,更加衬托了人物冷和假的性格,是表演艺术家们在脸谱艺术中难得可贵的探索。张三为丑脚应工,头戴方巾,口戴黑短满,身穿黑褶子,黑彩裤,蒲鞋,手拿油纸折扇。小伙由白面应工,头戴青毡帽,身穿青布短跳,腰束白裙,黑彩裤,黑布鞋。[2]以下列出的擅演者均为饰演刘二的丑付行演员。

一、宫廷演剧

有关《借靴》一剧的演出情况,散见于诸多史料中。早在嘉庆年间,就存在来自苏、扬的名伶专供内廷演出过《借靴》一剧,据《清代伶官传》载:

沈秀

沈秀习副,嘉庆末已擢至官职学生,食月银四两,其演戏时地及所得赏赐如下:

道光二年十一月初十日    祭圜丘坛回重华宫演

吃茶    祥庆

二十九日                      重華宫

借靴

三年正月初二日             同

讲书落园    春喜            赏洋钱一个

二月初九日                   同

嵩寿                            赏洋钱一个

十三日                         驾由国子监临雍回重华宫演

……

七年二月被裁退,回南,不知所终。

内廷出演《借靴》一直延续下去,道、咸年间,昆丑陈永年和昆副王瑞芳擅演此剧,不止一次在同乐园等地方演出过:

陈永年

永年习昆丑,为南府外学学生。亦尝侍仁宗驾至热河。道光七年,裁退民籍人等,勒令回南之际,永年因故留京。经三十余载,至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一日,与费瑞生、陈金雀等,得再行大署,演戏时地与赏赐如下:

闰三月初一日              同乐园

借靴    王瑞芳             赏银八钱九分

十五日                       同

大小骗    方瑞祥          银一两

……

十一月初四应召再往热河。

十二月十五日              烟波致爽

借靴    王瑞芳             银一两

……

王瑞芳

王瑞芳者,昆腔中之副色也,属三庆徽班。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一日,与费瑞生、陈金雀等,同时人署,演戏时地及所得赏赐如下:

闰三月初一日                   同乐园

借靴    陈永年                  赏银八钱九分

四月初一日                      同

前金山    黄舂全               银一两

初七日                            同

前亲    杨瑞祥                  陈永年

五月初四日                      同

后诱    严福喜    范得保     银一两

初五日                        同

演戏                               银一两

十一日                            同

活捉    杜步云                  银一两

十五日                            同

游寺    陳连儿                  银一两

二十二日                         同

嵩寿                               银一两

六月初七日                      同

势僧   费瑞生

初八日                            同

芦林    张云亭

二十五日                         同

演戏                               银一两

十一月初八日应召往热河。

十一月二十一日                烟波致爽

游寺    陈连儿   严宝麟    严福喜

十二月十五日                   同

借靴陈永年                      银一两

二二十三日                      同

前金山    黄春全               银一两

十一年正月初二日             福寿园

后诱    严福喜    范得保

初四日                           同

……

及同治二年,被裁推出,时年五十九岁。即仍回三庆班露演,后数年卒[3]

可见,《借靴》一剧演出频繁,每每演出后都会受到银钱赏赐,足见此剧受统治阶层的喜爱,直接反映了清末时期在乱弹兴盛的情势下,昆班艺人已经开始向其借鉴、移植乱弹剧目,以争夺在统治阶层的一席之地。

二、擅演者

民国初年画家李涌、汪云奇等作了多幅戏画小品,其中,苏州画家汪云奇与李涌不同,他并非演员出身,对表演艺术不会像李涌那么深入,更难得的是那些戏画不是当场的速写,也非写生,而是画家在观戏活动之后,凭借记忆所画。在汪云奇所作的十六幅画作里,就有一副《借靴》的演剧小像,可想在民国时期此剧仍盛演不衰。

(一)杨鸣玉

随着花部诸腔兴起,昆剧失宠于统治阶级,宫廷演剧再难见《借靴》的身影。北京纯粹的民间昆班越来越少,不少昆剧演员纷纷自学京戏,以至于转投京班。故而一时间出现了一批“昆乱皆擅”的艺人。其中知名的净丑脚演员要数杨鸣玉。杨鸣玉,昆剧演员,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一作明玉,小名娃子,排行第三,习称“杨三”。江苏扬州人。工丑。道光年间人苏州昆腔科班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因昆剧日衰而搭和春、四喜等京班演出,唱、念以至武功动作等,悉照苏昆原样搬用,与京丑黄三雄、刘赶三鼎立,同为京剧丑角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定了基础。他以《思志诚》一绝被绘入名作《同光十三绝》中。陈彦衡《旧剧丛谈》说:

“昆丑杨三,早年北来即负盛名。故友何颂臣言其与朱莲芬演《活捉》,走场追逐时,足捷如风,身轻于纸,觉满台阴森有鬼气,可谓善于形容。……”

吴焘《梨园旧话》说:

“昆丑杨三,隶四喜班。与四十年前隶济南高升班之郭四,同由苏州科班出身,同以昆丑著名。郭在济南演戏,姑不具论。杨之佳剧,如《盗甲》、《访鼠》,其身段之灵活,固极出色,他如《风筝误》之丑女及《陈种子》、《借靴》等剧,则神妙直到秋毫颠,观者无不绝倒。……”[4]

此外,杨鸣玉还有戏谑李鸿章的一桩轶事扬名在外。因甲午战败,李鸿章受到“褫去黄马褂”的惩罚,并且代表清政府出面與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受千夫所指。杨鸣玉在演出《白蛇传·水斗》一场时,对着穿黄马褂的鳖精打诨道:“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定将尔黄马褂剥去!”因此,杨鸣玉死后有人为他题挽联:“杨三死后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指李鸿章)”以赞他之勇。

早在道光年间,上海就出现了昆剧演出。由于鸦片战争的发生,上海成为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其演剧活动之频繁取代了过去苏州、扬州等大城市,到了光绪年间,当时苏州的昆班全福班、大雅班、鸿福班到上海演出,山雅戏园、金桂轩戏园、一桂轩戏园、三雅戏园、丰乐戏园、集秀戏园、聚秀戏园、天仙茶园、丹桂茶园等地点都曾经上演过《借靴》一剧。其时,要数姜善珍、陆寿卿、沈斌泉、林步青、戴文礼擅演此剧。

(二)姜善珍

《图画日报》一九零九年八月至一九一零年八月刊《三十年来伶界之拿手戏·姜善珍之借靴》(附有《借靴》演剧小像):

“姜善珍。苏州人。初隶三雅园文班。串小面戏。口齿之利。诙谐之妙。枱步之稳。无不恰到好处。其拿手戏。为(借靴)(磨斧)(教歌)(前后诱)(活捉)(下山)(下海)(醉皂)(醉二)(献剑)(落驿)等。不可枚举。中年后改隶天仙部。虽京昆杂串。而演(杨金凤)之钱知节。(笑笑笑)之大公子若愚。(文武香球)之冷公子等最佳。京剧仍非所宜。葢人固有能有不能也。现年已逾五十。隶法大马路之新剧场。”[5]

姜善珍中途改隶天仙茶园,单独常演照镜、借靴、磨斧(与周来全合演)、醉皂、回营打围等。姜善珍当时被称为海上名丑第一人。[6]

晚清业余昆曲大家徐凌云说他“演技以冷隽见长,非但刻划细致,入木三分,常有妙语大可回味。擅长之作极多,钗钏记讲书、落园,南西厢游殿,燕子笺狗洞,水浒记借茶,西楼记拆书,鲛绡记写状,风筝误前亲,蝴蝶梦说亲回话以及借靴等,均极著名。中年搭入京班,其后改营商业,在震泽开设绸庄。”[7]徐凌云学的《借靴》一出是姜善珍所教授,他在《昆剧表演一得》一书中评价:“我所看到的的老艺人演这出戏,刘二姜善珍为最,好在冷和假,一副伪绅士气,很能传神;陆寿卿比较油而火;宁波昆班的戴文礼,也很擅长。”[8]

据《申报》载戏单广告可知,截至1911年姜善珍的《借靴》一直上演于上海各个舞台不衰。戏曲评论家黄南丁在《吹弄漫志》一文中说:“……昆曲内的丑、付,比较一切的角色都难。因为丑、付扮的角色各各不同,有好有歹。好的当中还有正派,若《昆山》八出的顾鼎臣之兄;有滑稽如《渔家乐》的万家春;歹的当中有土棍,有地霸;有风流的,有刁恶的,在在都在演戏的人心领神会,不可稍失戏中人气派。又如《疯僧扫秦》《说穷羊肚》《请师拜帅》《下山》《翳桑》《养马》《贺喜》等戏皆是付、丑的正戏。姜善珍与小阿三可以得其中三昧,所以昆曲家深为赞许,说是昆曲第一流人物。”[9]

(三)沈斌泉陆寿卿

沈斌泉是“传”字辈艺师,原隶苏州全福班,工副脚兼擅小面、白净。昆剧传习所成立之始,与其兄沈月泉被聘为传习所教师。据《申报》载戏单广告,1920年大章、大雅、全福三班于上海天蟾舞台合演多场昆曲,沈斌泉出演《张三借靴》。节录部分戏单如下:

念五夜戏

朱仁生    坠马

陈砚香    辞朝

沈盘生    请郎

小长生    花烛

尤顺卿    刀会

金阿庆    磨斧

沈斌泉    借靴

沈锡卿    徐金虎    陆寿卿    沈盘生    全本蝴蝶梦    叹骷    扇坟    赠扇    归家    收扇    脱壳    访师    吊奠    说亲    回话    成亲    劈棺[10]

十二夜戏    沈永泉    费砚香    陈少卿    沈斌泉    施桂发    李仁卿花婆鸾钗记

尤顺卿    乌江

陈砚香    鹊桥

小彩云    密誓

沈斌泉    借靴

费砚香    击鼓

金阿庆堂配

徐金虎    陆寿卿    双蝴蝶    山泊访友

吴炳祥    沈锡卿陈砚香    牧羊望郷

金阿庆    小彩金    陆寿卿    小彩云    沈盘生    描金凤

每逢礼拜三六日准演日戏全体一齐登台[11]

凡一场演出沈斌泉至少出演两出戏,除却传统戏《望湖亭》、《鸾钗记》、《还带记》等,便是《借靴》演出的最多,可见《借靴》一剧观众喜闻乐见。

不得不提上文说到的陆寿卿,又名阿寿、寿庆、绶卿,苏州人,工副净。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乃道咸间名副陆老四(系姜善珍之师,另有祖父叫陆银全一说,银泉、老四是否同一人,待考),父白净陆祥荣,叔陆祥林亦白净(亦有父为陆祥林一说,待考)。光绪间隶大雅班、全福班。曾与梅兰芳多次合作演出昆曲。1926年,继任沈斌泉受聘为昆剧传习所教师,培养出了王传淞、姚传湄、华传浩、沈传锟、邵传镛等重要“传”字辈昆剧人才。随着全福班的报散,已很难再看到陆寿卿的舞台风采。新乐府昆班为满足各界观众的要求,并为“传”字辈青年演员作示范演出,特邀请陆寿卿粉墨登场,与学生同台串演拿手好戏。[12]1928年《申报》刊载的戏单中,《借靴》上演的次数 多达20场,主要由“传”字辈学生王传淞、周传沧、顾传澜、张传芳、汪传钤、沈传琪、顾传玠、顾传琳等出演,其中由陆寿卿客串的场次就达3场之多。更有趣的是,在该年封箱演出中,由工生行的顾传玠反串丑脚出演《借靴》:

“笑舞台新乐府昆剧院,定于二十一夜封箱,来岁新正,重行开演。廿、廿一两夜,举行倒串戏三十折,每夜各半,二十夜之重要者,有旦角华传萍反串王允之《小宴》,旦角朱传茗反串伯嚭之《回营》,小生顾传玠反串丑角之《张三借靴》,旦角张传芳反串武生《别母乱箭》中之周遇吉。廿夜则顾传玠反串《仙圆》中之凈角,旦角刘传蘅反串《磨斧》中之李逵,张传芳反串《盗甲》中之时迁等等,前夜已试演一过,各有所长,结果殊佳云。”[13]

在近幾年江苏省昆剧院的年底封箱演出中,亦有让生行演员反串丑行出演《借靴》,其效果令人捧腹,十分难忘。可见,《借靴》一戏不仅是体现丑行表演特色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出戏。

(四)王传淞

王传淞学艺于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月泉、沈斌泉、陆寿卿,工副行,兼工丑脚。出科后入新乐府昆班。于1926年10月9日首演《借靴》于上海“新世界”,王传淞饰演刘二,周传沧饰演张三。[14]1933年演出时,时有由华传浩饰演张三。其后至1934年,《借靴》一剧多次在上海的舞台上演。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传淞应朱国梁邀,担任国风苏滩社的演员,期间也多次上演《借靴》一剧:

“付角王传淞,擅演狗洞,照镜,游殿,借靴,借茶,活捉,以及饺绡记写状诸剧。曲为描摹,刻划入微,足令观者神往。自加入朱国梁主持之国风社化妆苏滩班以来,逢演昆剧,依然参与合作,初未忘本也。”[15]

至1942年仙霓社因战事散班,王传淞、周传瑛、周传铮等艺人加入了朱国梁苏剧班。1956年,国风改组为国营浙江省苏昆剧团,王传淞为浙江、上海、江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京昆丑脚演员,其中知名的昆丑演员包括刘异龙、范继信、林继凡等。

关于王传淞的《借靴》,当时有的观众甚至为了其人其戏专程来看,但是却逢王传淞当日因病请假未能登场,失之交臂,使人抱憾。此事登载于1939年9月5日《申报》的一篇剧评中:

黄金歇夏后久未听歌,日前仙霓社已在大中华奏艺,老友朱筠荪君见告,为之欣然,乃于昨日听该社「火判」,「拷红」,「望乡」,「借靴」数出,……愚今日之来听曲,乃为「归乡」与「火判」「借靴」,不幸王传淞因病请假,未克登场,绝妙一曲,未得畅聆,近于黄金王福山之盗钩,仙霓王传淞之借靴,均乘兴而去,败兴而返,盖证世间一切,无不有缘,虽听歌小事,而无缘刻刻求之,终亦归于怅望而已。又朱传茗患伤寒,业已霍然,不日便可登场,志之以告嗜曲诸公。[16]

由此观之,王传淞《借靴》一剧可谓拥有一大批“粉丝”,以至于让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使人相信世间一切随缘不可苛求,并且要昭告听客不要扑了空。种种文字,让人读来不禁莞尔,也足见王传淞之《借靴》实具魅力。据报载剧评《谈王传淞》:

昆班中凈曰大花面,副曰二花面,丑曰小花面,丑与凈,京班之称亦同,而付则于昆班尤占重要,盖忠正孝友之情,必须有奸险诈伪以相衬也,一捧雪之汤裱褙,议剑献剑之曹操,皆付之奸者,水浒记之张三郎,义侠记之西门庆,俱含有色情,近今流行借靴,狗洞,请医,系王传淞得意之作,传淞习艺较传茗、传鉴等稍迟,然其白口与面风表情,无一不佳,沪人士嗜听弹词者,间日必来听曲,注重传淞说白,以其有诙谐性,灵动姿,挤目耸肩,一洗吾人胸中烦闷也。[17]

称王传淞的唱、作、念俱佳,说白极具诙谐性,面目表情夸张,个人特色鲜明,丰富了昆丑艺术的表现。

三、结语

乾嘉以来,乱弹日渐兴盛,昆班为了争取观众,开始向乱弹学习,其间出现了一批类似《借靴》的移植剧目。正是昆班艺人这一举动,才让迟衰的昆曲有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昆曲脚色的表现力,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通过研究此类剧目演剧活动、艺人状态,发掘并辑录此类剧目,能够填补昆曲发展史上的空缺,描绘昆曲在该特殊时期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车锡伦,蒋静芬.清宣鼎的《三十六声粉铎图咏》[J].戏曲研究,2004(03):184-204.

[2]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昆剧穿戴第2集[M].1963.

[3]王芷章.清代伶官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图画日报(1909.8-1910.8.Fulltext)·第六册·第二百七十六号·第八页·三十年来伶界之拿手戏.

[6]杨逸,著.陈正青,标点.海上墨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8]徐凌云,编.昆剧表演一得第2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9]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10]天蟾舞台念五日夜戏特聘姑苏著名大章大雅全福三班合演昆曲申报(1920.Fulltext.广告)·Jul.10,1920,Num.17021·⑧.

[11]天蟾舞臺十二夜特聘姑苏著名大章大雅全福三班合演昆曲申报(1920.Fulltext.广告)·Jul.27,1920,Num.17038·⑧.

[12][14]桑毓喜.幽兰雅韵赖传承    昆剧传字辈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新乐府今明两夜之倒串戏申报(1928,Num.19688-20042)·Jan.12,1928,Num.19697·剧场消息.

[15]仙霓社昆班复活◇健帆申报(1942.J&W.Fulltext.新闻)·May.27,1942,Num.24492·⑦.

[16]听仙霓曲后◇「望乡」是时令妙品◇肖伧申报·民国·1937-1949·申报(1939.Fulltext)·Sep.5,1939,Num.23534·{14}.

[17]谈王传淞◇东邨居士申报·民国·1937-1949申报(1939.Fulltext)·Sep.17,1939,Num.23546·{14}.

猜你喜欢

演剧
演剧危险:雍正间演剧案件及其戏曲史价值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论导演艺术在传统演剧中的发展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论民国时期北京京剧演剧之变迁
清中期北京戏园演剧生态初探
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
民间丧俗演剧之缘起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