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纽伦·阿切尔语言与身体姿态看“老纽约”的精神困境

2018-04-20于莹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语言特点

于莹

摘    要: 美国小说家伊迪丝·华顿在其代表作《纯真年代》中,刻画了一众在新时代冲击下难以维持旧日秩序,因而陷入惆怅、迷茫的“老纽约”贵族。其中,又以陷入情感纠葛、在传统女性典范的梅和现代女性代表的埃伦之间无法抉择的纽伦·阿切尔最具代表性。面对埃伦时,纽伦始终遵循着的“老纽约”秩序一次次受到冲击,他的语言混乱无序、充满紧张感和恐惧感,在身体姿态上则表现出防御性和暴力倾向。本文拟通过对婚前、婚后阿切尔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与身体姿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他的情感成长历程,以及其中显现出的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和精神主体性的缺失。

关键词: 纽伦·阿切尔    “老纽约”    语言特点    身体姿态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获得过普利策奖。这部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纽伦·阿切尔和两位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纽伦原本是旧日“老纽约”贵族的年轻一代的典型,作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年轻律师,他忠实地履行着纽约上流社会成员的职责。小说开始,纽伦即将和美丽纯洁、代表着当时社会完美女性形象的未婚妻——梅·韦兰订婚。这时,梅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出现,她使纽伦的思想、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纽伦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崇尚自由、敢于挑战传统习俗的埃伦。然而,“老纽约”上层社会利用其传统秩序规则不断对其施压,纽伦最终放弃了真爱,而埃伦也回到了欧洲,他们的爱情归于破灭。

《纯真年代》以男主人公纽伦·阿切尔的视角展开故事。“老纽约”社交圈的规则律令对纽伦的爱情选择有着重大影响。这是由一群无事生产、标榜奢华的贵族们组成的群体。在纽伦的身上,既流着纽约上流社会的传统血液,又孕育着叛逆的细胞;他既是“老纽约”的标准绅士,又是试图打破“老纽约”纯真幻梦的强烈不满者。纽伦是“老纽约”圈子的中流砥柱,但他又与其他成员有所不同。纽伦对于这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无知、墨守成规有着比较清晰的洞察,对这个圈子的观察越清晰,他的异化感就越强烈。而埃伦的到来,则让纽伦的异化感有了归宿。从精神自由性来讲,埃伦和纽伦是同一路人。他们都怀揣着对自由的向往,只不过埃伦能够为了这份自由抗争,而纽伦却不敢这样做。两人精神上的相通,行为上的相异,造成纽伦想要“靠近埃伦却不敢”的局面。这种局面背后也隐藏了纽伦的精神状态——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和主体性的缺失。

一、纽伦的语言特点

(一)恐惧感与紧张感

小说上卷,纽伦即将与梅订婚,从此正式踏入“老纽约”稳固的圈子当中。正在此时,埃伦出现,唤醒了纽伦心中潜伏着的、跃跃欲试的叛逆因子。纽伦内心的犹疑体现在他的语言上。身处埃伦的小客厅,纽伦不禁脱口而出“你把它收拾得挺可爱”,继而又突然发现这说法实在过于大胆,于是立刻换了套说辞,“这你拾掇得——很怡人。”[1]当埃伦感情激动时,纽伦按捺不住自己,动情地喊了两次“埃伦”。华顿对此时纽伦的心理是这样描写的:“他觉得心头滚烫。对着倒置的望远镜,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依稀看见梅·韦兰的白色身影——那是在纽约。”[2]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场面。梅、“白色”、“纽约”三个意象代表着“老纽约”的纯真之梦。当纽伦被埃伦屋子里的气氛和感情的冲动控制,一度失言,险些逾越伦理界限时,梅穿着白色的纱裙的身影出现,又将纽伦的思绪和理智拽回到“老纽约”秩序中。首次私下会面,纽伦的心理一直似钟摆一样左右摇晃。埃伦对他的吸引给予他感情上的冲动,梅在无形中的牵制又让他归回理性。感情与理性的交战导致纽伦在语言上的紧张感。每当他的感性被唤醒,说出真实想法时,“老纽约”理性秩序就会现身,因此纽伦始终不能放开自己,尽量使用言简意赅的句子。

在精神深处,此时阿切尔的内心,由感情冲动引起恐惧之情,使其想起了梅。重回“正规”,理性因子占据了上风,阿切尔的感情目前仍是偏向他美丽优雅的未婚妻的,心里坚守着的仍是自出生以来始终保护着他的“老纽约”道德秩序。

(二)混乱无序的状态

对于埃伦的离婚案,面对埃伦之前,纽伦对自己能够帮助埃伦重获自由充满自信。但当他看到埃伦苍白、暗淡的脸色在她鲜红的衣服的对比下更加黯然失色时,他想到了她可怜、可悲的地位。“‘现在我们要面对严酷的事实了,他想,同时感到自己心中产生了他经常批评他母亲及其同龄人的那种本能的畏缩情绪。”[3]这种畏缩情绪显现在语言上,就成为阿切尔混乱无序的表达。他局促不安地发现那些法律词汇他都不熟悉,结结巴巴地请埃伦再多考虑一下美国教会的规矩,更多了解一點她丈夫的生活。此时,他直面着一种选择,是牺牲埃伦保持韦兰家和阿切尔家的尊贵体面;还是保护埃伦,和她一起直面纽约上层社会的指责。看似突兀的语言混乱背后隐而不露的是一个精明的上层谦谦君子在利害而前必然做出的利己选择。他此时的混乱并不是因为在思考和选择,而是在选择牺牲埃伦之后踟躇着如何告诉她自己的想法。最终,阿切尔在一股懊悔的冲动下,说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几乎总是要成为所谓集体利益的牺牲品:人们对维系家庭的任何常规都抱住不放——假如有什么常规,那也就是保护儿童。”[4]阿切尔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把跑到嘴边的陈词滥调统统倒出来,极力想掩盖她的沉默似乎已经暴露无遗的丑恶事实,也就是纽伦——这个令她崇拜和喜爱的人——在规矩面前也选择了牺牲她。

婚前阿切尔对埃伦的感情,更多的掺杂了一个有爱意但不真诚的男人证实自我的虚荣、摆脱孤单寂寞的无聊等因素。不管他在见到埃伦时的感情有多么激动,纽伦始终不会越过安全地域一步。他可以将每一次与埃伦的私下会面都解释成是“善待梅的表姐”,可以在他认为“两人都没有了这种可能”时,对她表露爱意。在阿切尔混乱无序的语言中,反射出的是他内心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埃伦代表了他梦想的自由,她身陷囹圄的处境,正如阿切尔困住“老纽约”秩序中一般。他不敢帮埃伦打官司,正像他会在感情冲动时想起梅一样,是一种安全的选择。梅的电报如期而至,婚礼的提前举行将阿切尔从背离道德的悬崖前拉回,这是他的自由意志受阻,而理性赋予他不失体面的生存环境时,他能够做出的一种精明选择。在体面的安全距离内对埃伦展开追求,是婚前阿切尔无意识的手段策略。

二、身体姿态特点

(一)防御性

面对埃伦时,比起直视双眼,纽伦更多注视着的是埃伦的双手。“他不想眼睛一直盯在她遮住的脸上,因而有充足的时间把她放在膝盖上的另一只手精确的形状铭刻在心里”、“他没有回答她的询问,继续倚在壁炉架上,目光凝视着她那只拿着手套和扇子的手”、“就像那一次在23街那个小房子里一样,为了不去看她的脸庞,他一直盯着这只手。”[5]直视双眼是一种比较大胆的举动,眼睛中透露出的爱意会激化爱情,进而成为爱抚。纽伦没有自信能够承受这难解难分的爱。因此他退而求其次,长久地盯着埃伦的手,想象着他们之间的爱恋。眼神上的躲避,体现出纽伦精神上的焦虑。

除此之外,身体上的不靠近,也是防御性的一种表现。婚后在纽波特射箭比赛上遇到埃伦的姑妈梅多拉,唤醒了他心底珍藏的对埃伦的思念。不过,这份思念依然受着自己道德身份的限制。因此在海湾边,他注视着埃伦的背影,想的是“我是什么人?——女婿”、“如果在帆船越过石灰崖上那盏灯之前她不转过身来,我立刻就走。”婚后和梅在诸多事情上的龃龉,令纽伦发现他和埃伦在精神上的相同。“海滨那短短的一幕,却像他血管里流的血一样与他贴近。”[6]难以抑制的吸引、思念和难以逃脱的秩序、规则相对抗,令阿切尔想出了新的方式去“爱”埃伦。这就是保持身体上的纯洁,做精神上的恋人。因此,之后两人在普茨茅斯、波士顿频频见面,即便他们双双进入“专供情人幽会的庇护所”,阿切尔也内心坦然。因为在他看来,这一次次见面只不过是纯净无邪的情感交流,是摈弃了私欲的柏拉图式爱恋。他自认只要不和埃伦发生肉体上的接触,就还算保持着对情感的忠诚,没有伤害梅和埃伦。但是实际上,这种想法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保护。在所谓“对他人忠诚又对自己忠诚”的准则下,纽伦表现出身体姿态上的防御性。这背后折射出的,实则依旧是精神上的自我保护。

(二)暴力倾向

纵观全书,不管婚前婚后,阿切尔对博福特在埃伦身边围绕的态度都很一致——心烦意乱、烦躁生气。听见埃伦和博福特一起参加宴会,“一团无名火涌上年轻人的心头”[7]。在斯库特克利夫别墅里,纽伦看到博福特来访,立刻表现出不符合他绅士身份的暴躁情绪,“阿切尔喊了一声,猛地大笑起来”。对博福特的妒意,纽伦毫不自觉地全部表现了出来。暴力倾向的产生可以分为两个原因:第一是,纽伦蔑视博福特“暴发户”的身份,他的“老纽约”身份使他不屑于与博福特之流为伍。第二个原因则是纽伦的嫉妒心理,如同哈姆雷特对其叔父克劳德斯,博福特做到了纽伦做不到的事情——不惧怕外界眼光,公开追求埃伦。对自己胆小怯懦的做法,他既反感又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在对博福特的语言和肢体暴力中,消解自身的愤怒。

三、语言与身体姿态折射出的精神状态

(一)身份焦虑

作为“老纽约”中的异化分子,纽伦始终处于精神冲突之中。有学者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奈的理论阐释纽伦的心理学特点,指出其性格符合“完美型的人”的特点。这类人“感到自己比别人优越,因为他具有高的道德标准和智力标准,而且他在这个基础上看不起别人。然而,他对别人的傲慢的蔑视是隐藏——也对他自己隐藏——在有教养的友好态度后而的,因为他的标准竟有这种‘不合乎道德的感情”。[8]一方面,他无法脱离传统秩序行事;另一方面,他又痛恨这种已经深入其骨髓的规则。因此可以看出,纽伦的“完美型人格”使他格外希望自己能够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平衡好。但现实的不可能使他迷失在情感的漩涡之中。纽伦的焦虑,不仅是感情上的焦虑,更是作为“老纽约”人,如何在新时代冲击下保持自我、“老纽约”怎样既维持传统又融进现代的一种思考。

(二)主体性缺失

与身份焦虑相对应的,是纽伦精神上主体性的缺失。如果没有埃伦的适时出现,纽伦不会产生自我反抗规矩、秩序的心理。正如帕梅拉·奈特评价的那样,“阿切尔是一个完全走中间道路的主体”。[9]他一方面在老纽约社会的规则中游刀有余,并且享受着作为特权阶级特有的权利;另一方面却鄙视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背后的原因在于,纽伦缺少更高的精神目标。他许诺埃伦的“不存在这类词汇的地方”[10]正是他精神上主体性缺失的佐證。

概括纽伦的性格特征,可以用“勇敢的怯懦者”来表述。他拥有对自由的渴望、对陈规的厌恶,但没有为所爱一搏的决心。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在精神上,正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当眼前没有目标,没有引领时,纽伦作为一位旧秩序下的青年,难以做出勇敢的举动。

四、结语

纽伦的语言显出紧张感和恐惧感,对话显出混乱无序的特点;在与埃伦的接触中,他的身体姿态总是处于回避的状态,偶尔又会有暴力倾向。从中可以看出阿切尔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而他又因缺乏精神主体性而无法找到解脱之路。时代的新旧交替和阿切尔自身“完美型人格”的性格特点促使纽伦在选择面前痛苦迷茫,坚持自我和坚守秩序相互抵触,当他不得不在两者之中做出最后的选择时,内心的胆怯和传统的一方占了上风,最终选择回归梅的家庭,重新成为“老纽约”绅士的标杆。华顿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纽伦·阿切尔——一个典型的旧日贵族,展示了做着幻梦的“老纽约”必然伤感一生的结局。

参考文献:

[1][2][3][4][5][6][7][9][10]伊迪丝·华顿,著.赵兴国,赵玲,译.纯真年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38-39,41,58,60,59、91、129,112,45,275,149.

[8]卡伦·霍尔奈,著.陈放,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5-285.

猜你喜欢

语言特点
简析策·敖伊道布女性题材剧作的语言特点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海事英语汉译技巧例析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浅析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角色定位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浅析法语新闻报刊的语言特点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