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师道词的花卉书写

2018-04-20李卉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李卉

摘    要: 陈师道作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主要以诗闻名。后世对于其词作的讨论不多,对陈师道词的实际水准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实际上,其词作题材丰富且艺术精湛。陈师道词中的花卉,均不合时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中寄托了词人洁身自好、内心自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其花卉书写具有文人化、生活化、局部性的特点,展示了陈师道不同于诗的词作情感世界。

关键词: 陈师道    咏花词    花卉书写    文学意义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与黄庭坚并称“黄陈”,主要以诗闻名,历代论其词者甚少。实际上,陈师道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总能够以其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

据统计,《全宋词》收录后山词54首,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恋情词、观舞咏妓词、咏物写景词和酬赠感怀词。恋情词有十多首,写相思的痛苦、幽会的快乐和离别的惆怅,风格秀美婉媚,韵味无穷。观舞咏妓词也有十多首,多是“自遣”之作,写歌姬的柔媚或舞女的天姿,或抒发听歌观舞的喜悦之情,从思想上看意义不大,但从艺术手法上看,刻画精工,比喻映衬,有可取之处。这一类词表现出陈师道风流倜傥的一面,这是我们读他的诗绝对体会不到的。虽然这些词作用今天的眼光看并不能符合严肃的审美眼光,但是可以感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文化史意义。这是我们对待这一类后山词的积极心态。

陈师道的咏物写景词,有不少佳作,这类作品不仅能得观物之细体物之妙,还能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并且咏物抒怀,寄托孤愤,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达到情、景、物的统一。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品味。

一、陈师道咏花词的特点

据笔者统计,陈师道的14首咏物词中有13首咏花词,占他总体词作的四分之一。其中有3首咏酴醾菊,1首咏叠罗菊,1首咏柑子菊,1首咏丁香菊,1首咏棣棠菊,4首咏梅花,1首咏石榴花。菊花和梅花都具有耐寒的特质和傲岸的品格,还有其“不会春工著意”的石榴花,这些花的意象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合时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寄托了词人洁身自好、内心自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花与人同,人与花相知,陈师道之所以寻到这几种花卉作为他的写作对象和情感载体,就是由于这些花儿与陈师道自己的身世和情感是有共通之处的。陈氏情感细腻,而且生活的艰辛使得他对于生命有着更加深入的感慨,再加上他颇深的艺术造诣,和对于咏物诗词的各种写作手法的熟练掌握,是陈师道咏花词精品出现的原因。

不光是词,在诗中此类花卉也多次出现。《后山诗注补笺》中有四十几首咏花的绝句和古詩。有七绝:《和豫章公黄梅二首》《谢王立之送花》《和江秀才献花三首》《谢赵生惠芍药三绝句》《梅花七绝七首》。有五绝:《黄梅五首》《双樱绝句》《萱草》等。古诗如《和黄充实石榴花》等[1]。

当陈师道将其《腊梅》诗示于黄庭坚看时,黄庭坚感慨说历来的咏腊梅的诗人中,只有陈师道体会到腊梅的独特审美价值而深得其意。方回也同样认为,陈师道的咏花诗作是一种“自况”,在吟咏中传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2]说明,陈师道对于花卉具有先天的敏感,这种敏感不光体现在诗中,也流露在词上。下面就陈师道的咏花词逐一分析,总结其花卉书写的特点。

(一)咏梅词的文人化书写

陈师道的咏梅词皆是精品。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陈师道的咏梅词得到了后人很好的接受:宋朝《梅苑》收录了三首陈师道的咏梅词《卜算子》,其中的《卜算子》组词的第二首(绣幕罩梅花)还被收录在《花草粹编》[3]中:

摇风影似凝,带雪香如抱。开尽南枝到北枝,不道春将老。     飘飖姑射仙,谁识冰肌好。会有清绫梦觉人,可爱池塘草。

绣幕罩梅花,莫放清香透。鉴里朱颜岁岁移,只道花依旧。     把酒问梅花,知我离情否。若使梅花知我时,料得花须瘦。

雪暗岭头云,竹冷溪边树。还似潇湘缥缈人,玉骨笼香雾      月下幽香度,梦里香魂驻。回首南枝酒半醺,寂寞无寻处。

(《卜算子》三首)

梅岭数枝春,疏影斜临水。不借芳华只自香,娇面长如洗。     还把最繁枝,过与偏怜底。试傍鸾台仔细看,何似丹青里。

(《卜算子送梅花与赵使君》)

陈师道有不少咏梅诗,咏梅词在十四首咏物词中也占四首之多,他常常咏梅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操,他的性格与梅花凌寒独放的品格有相似之处。陈师道一生孤高耿介,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潦倒坎坷的一生中,他从来不为生活而奔走于权贵之门,即使寒疾冻死也绝不穿所恶之人送来的衣服,他的命运与梅花是何其相似,这也是他对梅花情有独钟的原因。

这四首咏梅词形神兼备,堪称咏物词中的精品,“开尽南枝到北枝,不道春将老”写出了梅花的执着,“不借芳华只自香”写出了梅花的清高自信,后山托物抒怀,既是写梅花,也是写词人自己,道出了梅花和词人共同的精神品质。常常被拿来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陈师道的咏梅词既写梅花,又托物抒怀,还自道其精神品格,这就是陈师道咏梅词的书写。也就是说,陈师道能够将所思所感结合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用梅花的意象特征展现出来,显得水到渠成,毫无突兀的说教之感,但是又渗透着文人的理性。

(二)咏菊词的生活化书写

除了咏梅词,后山词中的咏菊词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蕴。其《临江仙》(送叠罗菊与赵使君)、《南乡子》(咏棣棠菊)都描写了菊花对人感情的调剂能力,表达了对菊花的由衷喜爱:

官样初黄过闰九。鲜艳时、更宜寒,挽回人意不成阑。香罗堆叶密,芳意著心单。     过于后房歌舞手,轻盈喜色生颜。坠釵拥髻与吹鬟。欲知谁称面,遍插一枝看。

(《临江仙》(送叠罗菊与赵使君))

乱蕊压枝繁,堆积金钱闹做团。晚起涂黄仍带酒,看看,衣剩腰肢故著单。薄瘦却禁寒,牵引人心不放阑。拟折一只遮老眼,难难,蜂横蝶争只倚阑。

(《南乡子》(咏棣棠菊))

“牵引人心不放阑”和“挽回人意不成阑”直白无遗得表达了作者对于菊花额的由衷喜爱。菊花成为牵引全家情绪的中心,成为全家喜悦的源泉。不仅是家人喜爱菊花,就连蜂蝶也流连忘返,作者看到落在菊花上的蜂蝶,怕打扰它们的安宁,于是放弃了折菊花的念头。陈师道是真正喜爱菊花的人,除了以上几首咏菊词,还有以下一些相似的词作。都表现出其实陈师道并不是像黄庭坚那样严肃古板,而是一个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刻画物象的词人。

点点轻黄减白,垂垂重露生鲜。肌香骨秀月中仙,雪满瑶台曳练。     绰约却宜常见,清真不假余妍。殷勤与插小婵娟,要试尊前玉面。

(《西江月》(酴醾菊))

这首词首先从酴醾菊的形貌入手,颜色是白中带黄的,在“垂垂重露”的映衬下鲜艳夺目。然后描写酴醾菊的香气,但是由于是嗅觉,如何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呢?于是通过想象,“肌香骨秀”说明她散发着香气,翩翩如仙,就好象月中仙子一样。当一阵微风过后,清香更加宜人,风中的菊花如雪飘瑶台,“瑶台”二字,表现出酴醾菊的冰清玉洁。下阙“绰约却宜常见,清真不假余妍”中“绰约”“清真”二词表现了酴醾菊绝妙的风姿与美好的品格,她的香浓而不烈,她的色艳而不厌,“清真”表现出她是因为自己的本色而为人欣赏的。在词的最后两句,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果把酴醾菊插在一个美丽的少女的头上,会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白花玉面,花与美人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样,酴醾菊的色、香、情、韵都表现了出来。

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     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

(《罗敷媚》(和何大夫酴醾菊)其一)

周笃文先生所言:“春风吹尽秋光照”一句入手擒题,已将酴醾春花与秋菊挽合在一起。“瘦减”三句就此生发,用比较之笔来写,形神俱活。下片以幽花之不与盛筵而独甘寂寞,因物寄情,表现了词人淡泊自守的高尚情操。[4]

浅色千重柔叶,深心一点娇黄。只消可意更须香,好个风流模样。     玉蕊今谁攀折,诗人此日凄凉。正需蛮素作伊凉,与插钗傍鬓上。

(《西江月》(咏丁香菊))

素手拈花纤软,生香相乱。却须诗力与丹青,恐俗手,难成染。     一顾教人微倩,那堪亲见。不堪紫袖拂清尘,也要识,春风面。

(《洛阳春》)

从以上词作可以看出,陈师道的词作比其他词人的作品在容量上是大很多的。“玉蕊今谁攀折,人此日凄涼”词人的感慨之情不言而喻。“正需蛮、素作伊、凉,与插钗旁鬓上”深有玄机。“蛮”、“素”是指白居易舞鬟小蛮和樊素。“伊”、“凉”是指“伊州”舞曲和“凉州”舞曲。既有对于人物的描画,又有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浸润着词人对于生命人生的感慨,情景人的统一和巧妙结合,可见词人的写作功力。

总结陈师道关于菊花的词作,可分析出陈师道咏菊词的书写模式。与咏梅词不同在于,陈师道并非将菊花看作与梅花一样的具有强烈精神寄托的物象,而是将其看作情感的载体。所以对于菊花的书写并不像梅花一样单单着眼于其整体形象的象征性,而是侧重于描写手法上的多样与书写角度的全面上,所以,运用侧面描写的地方很多,通过身边的人对于菊花的评价和感受,甚至通过周围蜂蝶对于其迷恋程度,展现菊花独特的审美价值。对比咏梅词,对于菊花的书写无论在描写技巧亦或是语言用词上都显得更加细腻优美,这种书写是活泼的,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来源于陈师道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

(三)咏榴花词的局部性书写

陈师道的词中还有一首描写榴花:

枝枝叶叶绿暗,重重密密红滋。芳心应恨赏春迟,不会春工著意。     晚照酒生娇面,新妆睡污胭脂。凭将双叶寄相思,与看钗头何似。

(《西江月》(咏榴花))

“芳心应恨伤春迟,不会春工著意”与陈师道的诗《和黄充咏石榴花》说榴花“后时何所恨,独处不乞怜”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都是以石榴花自比,以石榴花的不与春工,悠然独处来表达自己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逸之姿。

所以陈师道词中对于石榴花的书写的特点在于角度的新颖独特,通常,石榴的联想图景都是子孙满堂,石榴花的联想图景是绚烂夺目,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但是如果这样书写,就没有新意了,陈师道在这首咏石榴花的词中将其书写为孤高自守的清逸之士的代表,独具特色。

二、陈师道的咏花词与咏花诗的书写对比

陈师道的咏花词以描摹花形、花色、花态为主,语言风格清新淡雅,花的绰约与词的婉媚相得益彰,使得其咏花词更具婉约雅致的情韵。这类咏花词其实也属于传统的花间词,都没有超出把酒言欢、宾客宴游的一贯题材。

陈师道的咏花诗有《和豫章公黄梅》二首、《和江秀才献花》三首、《黄梅》五首、《和黄充实石榴花》《谢赵生惠芍药》三首《和参寥明发觅邻家花》二首、《次韵苏公腊梅》《和和叟梅花》《张谋父乞花》《次韵黄无悔〈惜梅〉》《梅花》七首。陈师道是一位对周围环境感受细腻的人。他的咏梅诗达到十七首之多,这是与时代风尚一致的,宋代的咏梅诗盛行,是宋以前咏梅诗总数的五十倍。陈诗道在梅花身上看到了凌霜傲雪、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将梅花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载体,表达了陈师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崇高品质和与世无争、甘于寂寞、淡泊明志的情怀。除了梅花,还有樱花、榴花、牡丹也是他偏爱吟咏的物象。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5]是陈师道的诗文主张,繁华落尽朴拙天成,意象平常,不事雕琢,真情弥漫,意兴盎然。初读觉平淡无奇,细品自身清气爽。文字的简洁又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秋怀十首》用跳跃的句法和过度衍生的情景,诗学追求上的古朴和语言选择上的生僻,使得陈师道诗歌具有古朴生新,又意蕴隽永的独特风格,并且很好地寄托了自己的情怀。诗中也显示了江西诗派“瘦硬”的显著风格,在景物的选取上,“云”、“霜”、“梧桐”本身该给人带来清新之感,但是“庭梧自黄陨”又使人倍感凄凉。再加上语言的不加雕饰,更显棱角分明。

陈师道诗歌的最动人之处就在于他的“真”,他的诗歌语言直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是感情却真挚而感人。这一点从他对于自身贫寒的认识态度上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贫寒落魄的可怜文人,陈师道并没有说“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没有像孔子的弟子颜回那样“一箪食,一壶饮”[6]亦安贫乐道,他更没有对于自己贫寒文人的身份感到尴尬,他渴望得到官职,渴望改变自身贫寒的处境,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官职,也可以使他感慨万端。可能正因为回环往复的语言特点,才使得陈师道的诗歌浸润了浓郁的思想情感。在《梅花七绝》中,他写道:“数点深藏碧玉枝,翠峰十二拥瑶姬。凭君说与凡桃李,彻骨清寒不解肥。”生新瘦硬渗透道字字句句。这种诗风的形成除了向山谷学习而有意为之以外诗人自身的特质也是重要的因素,诗人用一种异常冷静而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种近似于旁观者的视角,将张扬凌厉之气尽去,感情的表达内敛而含蓄,似汩汩溪流缓缓而出,虽失去山洪决堤似的气势磅礴,却自有一番沉着而自信的精气,不慌不忙,不紧不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表达境界。

对名家名句的化用是陈师道创作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吟作秋虫到白头”(《和江秀才献花三首》其三)一句缩减苏轼“吟诗莫作秋虫声,天公怪汝钩物情,使汝未老华发生”(《次韵答刘泾》)三句诗。陈师道诗歌追求新奇的主要方法是学习其老师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7]之法。“文章末技将自效,语不惊人神可嚇”(《出清口》)

通过分析可知,陈师道关于花卉的诗和词有共同的特点,其一即观物之细、体物之妙,抓住花卉的花色、花形、花态进行细致刻画。其二即托物言志,在吟咏花卉的过程中表达自己高洁、孤傲的品格和不流世俗的操守。当然,陈师道的咏花词与咏花诗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内容表达和传达的气质上的不同,他的咏花词作语言俚俗而不乏放浪语,格调妩媚,语言艳丽,而他在咏花诗中的语言则典雅庄重、情感节制,多书面语。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陈师道希望通过他的诗作传达他的诗学主张,而通过更正式化的诗肯定可以得到更广的接受,这是作为闲情偶作的词所达不到的。陈师道关于花卉的诗和词还有关联,即“以詩为词”,即在咏花词作中运用诗的语言和写作手法,在修辞、构思和情感上使咏花词与咏花诗达到同样的艺术水平。

三、陈师道词花卉书写的文学意义

以上总结了陈师道咏花词的不同书写方式,由此可见陈师道的咏花词显示了他诗以外的另一种文学才能与文学造诣,他的咏花词,从某些方面揭示了他作为词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而这中灵动、活泼的情感世界在他的诗中是无法发现的。所以对于陈师道咏花词的研究,也有助于打破其由于“闭门觅句”而造成的“枯槁、沉闷”的文学上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饱满的陈师道。他的咏花词的写作技巧和表情达意的方法也有助于后世咏花作品的写作。他的咏花词甚至对于了解当时他所处的北宋的花卉文化和花卉史也有意义,传达出那个时代对于特定花卉的大众评价和欣赏角度。而同一种花卉在不同时代被吟咏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也揭示出新旧观念碰撞交织的词学背景。但是我们也应客观评价他的咏花词,看到其中的瑕疵,也清楚认识到他的词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实际上对于文学史、词学史是基本没有什么影响的,这从评价者的数量上即可看到其受关注的程度不高,这是因为陈师道由于困窘的生活环境,严重脱离了词传唱和交流的环境。从数量上看,陈师道的咏花词也是有限的,而且未臻绝品。再加上陈师道的为人和文学的气质都比较内敛,所以其词作稍显沉闷,难以引起阅读者足够的兴趣。所以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下降,关注有限。甚至有些评论家对他的评价往往存在偏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陈师道对词作一直保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在他不算长的生命历程中一直对词作进行着反思和创新,而他的这些努力,无疑对后世诗词创作趋势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可能就是笔者创作本文的本意和初衷,当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也认识到其影响的有限性及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希望对正确认识这位词人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师道,著.昌广生,补笺.后山诗注补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陈耀文.花草粹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4]钱泳.履园谭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陈师道.后山诗话[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释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