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恒言》 亲属称谓词探析

2018-04-20刘婧恩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刘婧恩

摘    要: 《醒世恒言》是冯梦龙所创通俗小说之一,该作品语言贴近生活,口语色彩较强,其中的亲属称谓词具有非常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重点探究《醒世恒言》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以加深人们对亲属称谓词社会功能的认识。

关键词: 《醒世恒言》    亲属称谓词    文化观念

一、称谓词的界定及分类

称谓词作为一个词汇系统,有着自己的分类。一般来说,称谓词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因血缘或者社会交际所产生的彼此之间关系的词语,因此,称谓词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两大类型。“亲属”一词,早在《礼记·大传》中就有记载:“亲者,属也。”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亲属的解释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着男尊女卑、君臣父子夫妇等的伦理关系,而对这些关系最直接的反映就体现在称谓上。此外,称谓词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称谓词包括对一切人、物乃至事件的称呼,狭义的称谓词只限定于人。本文從狭义方面即对人的称谓方面,尤其是血缘关系方面来探讨《醒世恒言》的亲属称谓词。

二、《醒世恒言》亲属称谓词的分类

(一)祖辈类称谓词

在古代,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都称为“祖”,这是从广义上说,如果从狭义上说的话就专指祖父。同样地,与祖父相对应的女性称谓就是祖母,当然这种称谓在现代社会的某些地区依然存在。

祖父:《醒世恒言》中“祖父”一词出现2次,“祖先”出现1次,且在同一章节,根据语境推测,疑该章节的“祖父”与“祖先”为同义词。

夜梦祖父说道:“汝命中已该绝嗣,寿亦只在明岁。”(卷18)

一夜,复梦祖先说道:“汝合无子无寿。”(卷18)

祖母:《醒世恒言》中未曾出现。但与“祖母”有同样意义的称谓词“奶奶”和“婆婆”,都属于亲属词的外化,多作为泛交往称谓来使用。书中“奶奶”共出现28次,“婆婆”共出现16次,都属于频次较高的。

众人笑道:“奶奶在舱中唤你,且除下身上氃唷?快去相见。”(卷6)

在铺上看着那老妪谢道:“多感婆婆慈悲,救我性命。”(卷27)

这属于人际交往中,为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或因对方身份尊贵,而使用的亲属称谓词的泛交往称谓词。

(二)曾祖辈称谓词

曾祖:即祖父之父,还可称为“曾祖父、太翁、曾翁、曾太公”等。“太公”一词出现35次。

众家人也劝道:“太公关锁小官人,也不是长法。”(卷17)

此例属于奴仆对家长的称呼,由此也反映出了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太公”在此属于一个家庭中拥有最高权利的统治者,是最有资历、辈分最高的人。也是一种出于敬畏的称呼,并非指血缘关系的祖父之父。

叔曾祖:曾祖的弟弟,即祖父之父的弟弟。出现3次

我那叔曾祖去世时节,我只有得五岁。(卷38)

曾祖母:曾祖父之妻,还可称为“太奶、太婆”,在今天个别地区还沿袭该称呼习惯。但在《醒世恒言》中,未出现此类称谓。

(三)高祖辈称谓词

高祖:即曾祖之父。高祖母:高祖的妻子即称为高祖母,也有称“高祖王母”的。这两个用作亲属称谓词的词语,在《醒世恒言》中未曾出现,此处不作介绍。

(四)父母辈称谓词

父母是一个家庭中最为重要的亲属成员,对这两者称谓词的种类也比较多,在某种场合下,父母也通常作为一个合称词出现。与“父母”具有同等效用的称谓词还有“爹娘”“双亲”“二老”等,这些词通常是古今通用的词。在古代,还有“高堂”“所生”“怙恃”“椿萱”等,不过这些略显生僻的词通常出现在影视作品及文人笔下,在日常生活中所用不多。着重说明一点,在古代,“椿庭”是对父亲的称呼,“萱堂”是对母亲的称呼,这两个称呼听上去都比较雅致,应该属于墨客文人笔下的常用词。两词合称后,就用来特指父母。在《醒世恒言》中恰巧也出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万里十六岁时,椿萱俱丧,十九岁以父荫补国子生员。(卷19)

父母:在全文中出现102次,频率比较高。

只因父母早丧,没人拘管。(卷16)

爹娘:父母。39次

明早又走到爹娘家去,却被人捉住了?(卷33)

爹爹:是对父亲的另一种称呼,也有单称“爹”的,多用于方言。在《醒世恒言》中有74例。

淑女道:“爹爹息怒,哥哥从今读书便了。”(卷17)

父亲:出现129次,属于高频称谓词。

父亲手里遗下一件宝贝,是一块羊脂白玉雕成个马儿。(卷32)

老尊:父亲。1次

原来父母虽亡,他的老尊原是务实生理的人,却也有些田房遗下。(卷21)

令尊:是指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属于敬词。3次

种义扶起道:“不要拜谢!且扶令尊到我房中去歇息。”(卷20)

令堂:是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2次

又问:“令尊令堂同居么?”(卷18)

尊人、先父:皆指已故父亲。其中尊人出现4次,先父出现8次。

高赞哪里肯依,便道:“况贤婿尊人已不在堂,可以自专。”(卷7)

员外道:“缘先父亡去,持服在身,恐外人见之,深为不孝。”(卷31)

爷:父亲,经常与娘连用。“爷”在《醒世恒言》中作为“父亲”的意思共出现8次。

田大道:“吾非哭此树也。思我兄弟三人,产于一姓,同爷合母。”(卷2)

严父:父亲。1次。

女道:“夜话已久,严父酒且醒矣,难以尽言。(卷32)

母亲:与父亲相对。122次。

琼英年方十岁,母亲先丧,父亲继殁。(卷1)

妈:母亲。常和“爹”连用,不单用。

卜乔便扯个谎道:“你爹和妈,寻你不见,好生痛苦。”(卷3)

娘、娘亲:母亲。“娘”共出现9次。“娘亲”出现1次。

朱真道:“娘不要高声。”(卷14)

打骂饥寒浑不免,人前一样唤娘亲。(卷27)

继母、晚娘:生父再婚后的妻子,也指过继子女的养母。“继母”出现11次,“晚娘”出现1次。

若又遇着个凶恶继母,岂不是苦上加苦。(卷27)

教他远了晚娘,躲这打骂。(卷27)

1.与父亲相关的称谓

叔叔:父亲的弟弟。1次

琼英但叔叔做主,敢怒而不敢言。(卷1)

2.与母亲相关的称谓

外家:指母亲的父母家,即外祖父、外祖母家。1次

俗语道得好:“也有送去为僧学道,或托在父兄外家寄养。”(卷27)

舅舅:母亲的兄弟。在不同的方言中,称呼各不相同,有“母舅”“舅舅”之类。“母舅”出现3次;“舅舅”出现4次。

时年一十三岁,常随母舅游于江湖。(卷40)

李承祖道:“若得舅舅张主,可知好么。”(卷27)

姨娘:指母亲的姐姐。1次

我老身有一个姨娘,是卖酒的,就住在前村。(卷21)

(五)夫妻及与夫妻相关的称谓

夫妻:丈夫和妻子的合称。185次。

那赵二恩爱夫妻,不忍分拆。(卷1)

夫妇:即夫妻。99次。

田大、田二初时不肯,被田三夫妇内外连连催逼,只得依允。(卷2)

丈夫:夫妻之间用作女子对丈夫的称呼。181次。

单氏初时不肯,拗丈夫不过,只得顺从。(卷5)

老公:是对丈夫的俗称,为民间多用。此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源自一对老夫妻所作的对联。成为今天年轻夫妻之间最为流行的称呼。而最初出现在民间的“老公”一词,实指太监,与今天的“老公”词义相差甚远。42次

难道我惧怕老公,重新奉承他起来不成?(卷1)

相公:对丈夫的尊称。

夫人道:“似这等说,他也是个县令之女,岂可贱婢相看。目今女孩儿嫁期又逼,相公何以处之?”(卷1)

前夫:再嫁之前的丈夫。2次。

那妇人道:“小妇人孤身无倚,只得就从了他,顶着前夫名字,完这场差使。”(卷36)

拙夫:对自己丈夫的谦称,意指粗俗的男人。4次

那妇人道:“小妇人夫妇为运粮到此,拙夫一病身亡。(卷36)

妻、妻子:夫妻间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也常有“贤妻”“良妻”“娇妻”“拙妻”“寡妻”等。“妻子”一词,出现78次,频率最高,“贤妻”出现5次,“娇妻”出现1次。

便令军士,疾去扬州,擒他妻子韦氏到来。(卷37)

郑信道:“但凭贤妻主意。”(卷31)

唤娇妻有名无实,怜美妇少乐多忧。(卷9)

糟糠: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1次

今日且说义夫节妇:如宋弘不弃糟糠,罗敷不从使君。(卷19)

前妻:再娶之前的妻子。7次。

单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凌虐,粪土不如。(卷27)

拙荆、寒荆:对妻子的谦称。各1次

陈青道:“此事已与拙荆再四商量过了,更无翻悔。(卷9)

遐叔答道:“寒荆白氏在家,久无音信。”(卷25)

寡妇:是指死了丈夫的女子,并未再嫁。47次。

原来孙寡妇母家姓胡,嫁的丈夫孙恒,原是旧家子弟。(卷8)

老婆:妻子的俗称。104次。

恨着这口怨气,不如还了俗去,娶个老婆,生男育女。(卷39)

媳妇:本义为儿子之妻,也可指自己的妻子。

勤自励道:“我媳妇怎么说?”(卷5)

大娘:也用作男子对妻子的称呼。1次。

施复道:“贤弟请坐,大娘快取茶来,引孩子来见丈人。”(卷18)

大嫂:古代对妻子的称呼。3次。

朱恩放下包裹道:“大嫂快把茶来。”(卷18)

1.与丈夫相关的称谓

舅姑:古代对公婆的称呼。舅,夫之父;姑,夫之母。1次。

勤自励道:“我如今背你到我家中,先参见了舅姑。”(卷5)

公姑:公婆。3次。

如此两年,公姑无不欢喜。(卷9)

公婆:与现代称呼意义相同。1次。

直持公婆都睡了,方才就寝。(卷9)

公公:丈夫的父亲,8次;也可用作親属词外化,对年长男性的称呼,21次。

秦重道:“况孩儿新娶媳妇,也得他拜见公公方是。”(卷3)

小厮道:“怎好又劳公公?”(卷10)

伯伯:丈夫的哥哥。9次

颜氏道:“伯伯休要笑话,免得饥寒便勾了。”(卷35)

叔叔:丈夫的弟弟。1次

大娘子道:“请婆婆看叔叔则个。”(卷14)

2.与妻子相关的称谓

岳父:妻之父,28次;岳母:妻之母,2次。与现代称谓相同。

钱青道:“若得岳父扶持,足感盛德。”(卷7)

赵昂道:“三官,你怎么恁样不识气,只要见岳母做甚?”(卷20)

岳丈:岳父。6次

王员外又怒道:“谁是你的岳丈?”(卷20)

丈人:岳父。43次

那人起来说道:“这是我丈人家与我做本钱的。”(卷33)

大舅、老舅、阿舅、舅子:妻子的兄弟。

以小婿愚见,当差人四面访觅大舅回来。(卷17)

张孝基笑道:“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卷17)

江南地方娶亲,不行古时亲迎之礼,都是女亲家和阿舅自送上门。(卷7)

强得利道:“前街有个酒店,是我舅子开的。”(卷16)

舅嫂:妻子娘家的嫂子。1次

设或大舅身已不幸,尚有舅嫂守节。(卷17)

小姨:妻子的妹妹。3次

赵昂道:“便是小姨的亲事。向来有多少名门旧族求亲,岳父都不应承。”(卷20)

(六)平辈之间的称谓

1.兄弟及其相关的称谓

兄弟:一般指弟弟,也可以指哥哥和弟弟;还可以用作江湖义称。114次

相公到彼,可了此一事,就与奴家沥血祭奠父亲并两个兄弟。(卷36)

刘公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卷10)

弟兄:弟弟和哥哥。72次

弟兄各生一女,王春的女儿名唤琼英,王奉的叫做琼真。(卷1)

哥哥:对兄长的称呼,与今天相同。73次

有一人姓王名奉,哥哥姓王名春。(卷1)

嫂子:哥哥的妻子。2次

王宰同母至内见过嫂子,省视王臣,道其所以。(卷6)

嫂嫂:哥哥之妻。24次

淑女道:“当日爹爹病重,主张教嫂嫂转嫁,嫂嫂立志不从。”(卷17)

2.姐妹及相关的称呼

姐姐: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也用于对同胞长姊的称呼。

我母亲不舍得姐姐出门,又恐误了你家吉期。(卷8)

姐夫:姐姐的丈夫。

梁大伯假说某日与儿子完婚,特迎取姐夫一家中去接亲。(卷5)

妹夫:妹妹的丈夫。13次

焦榕道:“妹夫阵亡,不知尸首下落。”(卷27)

妹丈:妹妹的丈夫。9次

过迁泣谢道:“不肖谨守妹丈向日约束。”(卷17)

外甥:对姐妹儿子的称呼。6次

贾婆道:“既是你的外甥,便让你五两银子。”(卷1)

外甥女:对姐妹女儿的称呼。1次

至期,大伯差人将两顶轿子,来接姐姐和外甥女。(卷5)

(七)晚辈之间的称谓

1.子及与子相关的称谓

“子”在古代使用范围较广。既是对男子的美称,也是对儿子的称呼,还可以指儿女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子于父母则自名也。”郑玄注:“言子者,通男女。”在秦汉之后开始主要用作儿子意。

儿子:父母所生的孩子。185次

四旬之外,丧了夫人,又无儿子。(卷1)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25次

王三老便问:“令郎几岁了?”(卷9)

儿媳:儿子的妻子。1次

他的老婆儿媳啼哭,自不必说。(卷35)

媳妇:儿子的妻子。

况且未过门的媳妇,守节也是虚名。(卷5)

2.女及与女相关的称谓

从古至今,对女儿的称呼都一直带有“女”字,有时会按长幼或者嫡庶排列,进行分别。

女、女儿:父母所生的女性孩子。女10次,女儿279次

弟兄各生一女,王春的女儿名唤琼英,王奉的叫做琼真。(卷1)

长女、次女、三女:是按长幼对女儿的排列。

生下三女一男:儿子名曰承祖,长女名玉英,次女名桃英,三女名月英。(卷27)

小女:对女儿的爱称。23次

近因小女出阁,预置媵婢月香。(卷1)

嫡女:亲生的女儿。1次

王春嘱咐道:“我并无子嗣,只有此女,你把做嫡女看成。”(卷1)

闺女:女儿,方言称呼中较常见。9次

悲悲切切思闺女,口口声声恨大虫。(卷5)

女婿:女儿的丈夫。62次

今者女婿已死,这钱不知从何而去。(卷33)

小婿:对女婿的爱称。16次

若不听小婿之言,后来使玉姐身无所倚。(卷20)

贤婿:对女婿的尊称。9次

王员外笑道:“贤婿,这事不劳你过忧。”(卷20)

令婿: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婿。2次

周全道:“令婿既已到宅,何就此结亲?”(卷7)

3.孙子辈称谓

孙子:指儿子的儿子。在当初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孙子多用于指男性的孙辈。此词在《醒世恒言》中未曾出现,不做解释。

孙儿:指儿子的儿子。1次

不想主人家一个孙儿,年才五六岁。(卷6)

三、《醒世恒言》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特点及蕴含的文化观念

《醒世恒言》亲属称谓词使用的最大特点就是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即用亲属成员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如“妈妈”这个词,本是亲属称谓词,但在《醒世恒言》中经常以泛称出现。此外,亲属称谓词的使用也反映出背后蕴含的时代文化观念:首先,明代末期,社会上男尊女卑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如“糟糠”“拙荆”“寒荆”的使用,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其次,底层对官府的惧怕也由亲属称谓词的演变反映出来。如“爷”本是对祖父的称呼,在本书中却演变成对执法者的畏惧或对统治权贵们的攀附而产生的称谓,与之相类的“老爺”“县太爷”等词,也都反映了人们这一特殊心理。最后,婚姻观念的开放也从称谓词的变化反映出来。如“前夫”“前妻”等词的大量使用,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对婚姻的支配是相对自由的。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火,王学元.汉语称谓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于逢春.论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底蕴[J].延边大学学报,1995(04).

[7]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J].汉语学习,1992(2).

[8]吕玲娣.齐东野语中的亲属称谓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