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

2018-04-20顾艳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实验研究声调

顾艳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方言为特色的节目逐渐走俏,以南京为例,除了老牌南京方言电视节目《听我韶韶》外,还涌现出了一批如“红南京”、“硬腿子”等活跃的新媒体栏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方言词汇、语音等研究。南京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洪巢片,前人的研究多使用口说耳辨的传统方法对南京方言声调进行研究。本文将使用科学的声学实验的方法,对南京方言声调进行研究。

关键词: 南京方言    声调    实验研究

一、方言地及方言概述

南京是江苏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面与仪征、句容、溧阳三市相接,北面同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南面有安徽省郎溪县、宣城市,西面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马鞍山市及当涂县相邻。[1]南京市現辖十一区,分别为玄武、秦淮、鼓楼、建邺四个城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六合、江宁五个郊区,溧水、高淳两个后设区。根据刘丹青1995年的调查,最老派的南京方言指城南80岁(今100岁以上)老者的方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尖团。老派是指55至80岁(今80—100岁左右)的城南方言,内部差异较大,城北只有部分老年人使用老派方言。新派指25—55岁(今45—80岁左右)的城南方言,城北大部分老年人也接近这一派。最新派指25岁以下(今45岁以下)城南人方言,内部差异不大,城北中年以下及外来居民该说南京话也接近这一派。一般老南京话包括前两种方言,新南京话则指后两派。[2]

南京方言共五种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南京方言声调的特点是保留短而尖的入声,除平分阴阳以外,上、去、入皆不分阴阳。声调研究始终是南京方言研究的重点。表1列出了南京方言单字调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者们对南京方言单字调形的看法基本一致:阴平为降调,阳平为升调,去声为平调,入声为促调。但也有争议:上声的调型究竟是曲折调还是平调,各家看法不一。早期实验研究发现去声声调形均为降调,但口说耳辨的结果均为平调。调值的研究结果也存在细微的出入。本文将在参考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语音实验设备,分析南京话单字调的声学特征。

二、实验目的

利用praat软件对南京单字调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基频和调长等声学数据,利用基频归一法将基频数据换算成五度值,并绘制出图表,并将实验数据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音高的特点,做出总结。

三、实验对象及材料

1.发音人信息

顾国俊,男,1965年生,53岁,中专学历,南京鼓楼区人,身体状况良好,嗓音正常,不曾迁出。第一方言南京话,第二方言普通话。

2.实验材料

(1)录音与剪辑设备:华硕A541U笔记本电脑;Adobe Audition 3.0;Cool Editor Pro2.0

(2)数据处理软件:Praat5.2.02;Microsoft Excel 2013

(3)实验字表:发音字表如表3.1所示。为了实验时切音方便,尽量避免浊声母字,每个调类保证有零声母字。每个调类至少选12个单字,共65个实验字,尽量选择南京方言中可以单念的音节。在设计字表时还还考虑到韵母的多样性,涉及前后元音、高低元音,单元音和复合元音;除入声调外,每个调类都包含阴声韵和阳声韵。

3.实验时间及地点

2018年2月20日实验对象家中

四、实验步骤

1.录音与剪辑

用Adobe Audition 3.0在安静的室内进行录音,采样率16000hz,单声道,请发音人用自然的语调读字表,每个单字读三遍,每遍之间停留2—3秒。保存为Windows PCM(*.wav)文件类型,扑麦、过载样本为废样本。使用Cool Editor对语音样本进行筛选,将同调类的单字音频文件6到7个为一组剪辑合并为2个文件,方便对照分析和整理。最终筛选得到65个单字调样本,合并为10个音频文件(5个调类,每个调类2个音频文件)。

2.标注

将音频文件导入Praat软件,生成标注文件进行标注。每一样本标注两层,第一层标音节(层名为YJ),写汉字或拼音,汉字或拼音后面的数字表示声调,比如阴平“刚”标注“gang1”,阳平“鹅”标注为“e2”,3表示上声,4表示去声,5表示入声,以此类推。第二层标声调承载段,本次实验采用标注韵母段的方式(层名为YM),在确定声调数据时要注意去除弯头与降尾。标注时拉开样本距离,标注线要对齐声调承载段,否则所提数据有误。

3.基频提取

修改基频限制,本次实验对象为中年男性,所以基频最低值设置为50,最高值设置为400。在Praat中生成pitch文件,参照滑动属性修改遗漏或错误的基频点。再根据修改过的pitch文件生成pitchtier文件,参照窄带语图做进一步修改。最后保存标注文件和pichtier文件。运行相应的脚本,每个语音样本提取十个基频数据,提取数据至Excel。

4.数据处理

将采样点基频数据导入Excel之后,利用Excel整理数据图。

(1)首先获取各调类各采样点基频值的平均值,结果如表3所示。

(2)求对数值。利用函数log10,把各调类采样点基频平均值换算成对数值。

其中lgx是采样点基频平均值的对数,lgb是所有采样点基频值的最小值,lga是所有采样点基频值的最大值。结果如表5所示。

(5)恰当采用“界域”和“斜差”[4]两种策略来应对,将基频值转换成五度值。所谓“界域”和“斜差”,指在划分五度值时不以固定的数值作为划分的界限,而是允许有±0.1的浮动误差。所以T值转换为五度值的标准如下表所示。

(6)本次实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五、实验制图

以采样点为横坐标,T值为纵坐标,作南京方言单字调格局图。

六、分析与总结

《南京话音档》表明:“由于人口变动巨大等原因,南京方言内部差异超过一般的中国大城市,差异的原因有年龄、地域(城南、城北差异很大)、教育程度等。仅从年龄分就有最老派、老派(两派合称老南京话)、中派、新派(两派合称新南京话)四个方言变体。其中新派在音类和词汇上已大大接近普通话,在音值上则更接近江淮方言的共同特点。”[5]本次语音实验的发音人是南京话新派的代表,下面将本次调值研究的实验结果同普通话调值,以及传统的南京话调值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南京话的调值特点。

1.南京方言單字调与普通话声调的比较

结合表5、表8和表9可知,普通话单字声调的音域普遍高于南京话声调,普通话有四个调类,南京话有五个调类。普通话单字阴平调是典型的高平调,处于调域的上部,且基频上下的起伏非常小,比较平缓。南京话单字阴平调则是非常明显的降调,第一个采样点的T值平均值最大,约2.05,而后逐渐降低,第十个采样点的T值平均值最小,约0.57,整个声调都处于音域中间偏低的位置。普通话和南京话单字阳平调都是升调,但普通话单字阳平调音域高,南京话单字阳平调音域低,采样点T值平均值的最低值低至0.57,最高值也只有2.04,与普通话单字阳平调在音值上差异明显。普通话单字上声调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南京话则是一个低平调,采样点T值平均值最低值靠后,位于第八采样点,只有0.01,首尾采样点的基频值略高,第一采样点T值为0.42,第十采样点T值为0.66,各采样点T值差异非常小,听觉上几乎感觉不到它的曲折变化。南京话单字去声调和普通话单字去声调都是降调。主要差别在于普通话单字去声发端音高于南京话,而末尾音则低于南京话,南京话单字去声调T值平均值的最大值位于第一采样点,只有1.98,最小值位于第十采样点,为1.75,南京话单字去声的音域跨度要小于普通话单字去声的音域跨度。南京话和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在于南京话单字调包含了五种调类,而普通话中只有四种调类。南京话保留了入声声调,这一点使南京话与许多北方方言区别开来。南京话的入声字短促,是个高升调,T值平均值最小值位于第一采样点,为3.07,然后逐渐增大,最大值位于第八采样点,为5.00。

2.本次实验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的比较

根据表10,对照传统的南京话单字声调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本次实验结果的一些特点。赵元任先生利用七弦琴和渐变音高管实验分别得出南京话阴平调为低降和中降,刘复先生利用浪形纹实验得出南京话阴平调为中降调,《南京简志》、《南京方言志》、《南京话音档》、《江苏省志·方言志》通过口说耳辨的方式得出南京话阴平调值为31。本次实验结果为31,对照发现,实验结果基本符合赵、刘两位先生中降调的描述,实验数据与口说耳辩的结论一致。赵元任认为南京话阳平是低平调,刘复认为为低升,《南京简志》和《南京方言志》将调值定为13,《南京话音档》和《江苏省志·方言志》定为24,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南京话阳平调调值为13,基本符合低升调的描述,调值与《南京简志》和《南京方言志》口说耳辨的结果一致。传统声调研究对上升调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分歧。赵元任和刘复都通过实验得出南京话上声为低平调的结果,《南京简志》、《南京方言志》、《南京话音档》将调值定为212,《江苏省志·方言志》则定为11。本次实验结果为11,是个低平调。赵、刘的实验结果表明南京话去声调为中平降调,而口说耳辨的结论是把南京话去声调记作44,本次实验的结果为32,基本符合赵、刘对南京话去声调中平降调的描述,但低于口说耳辩的结论。因为本次实验的发音人数量较少,只有一位中年男性,实验的例字样本较少,还不能像传统实验一样广泛调研,所以在音值的结论上略有偏差。赵元任通过实验发现南京话入声调为高略升,刘复记作高升短。口说耳辨的结果均记作5,《南京音系》将南京话中的入声字“急”记作45。本次实验的结果为45。所以本次实验结果中入声的音值也基本符合高升短、高略升的描述。

3.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南京方言声调调类和调值分别为阴平31、阳平13、上声11、去声32和入声45。前人对南京方言声调的描述基本与实验结果吻合,极少数部分与实验结果略有差距,可以理解为早前口说耳辨等实验方法较为落后而造成的细小误差。要想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还需要更广泛地寻找发音人,收集更多的语音样本,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南京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仍有很多研究的空间,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京简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中国语言学报(第一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刘丹青.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南京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实验研究声调
声调符号位置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词块教学法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