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于”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用特点考察

2018-04-20陈诗语王雪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语法化

陈诗语 王雪

摘    要: 连词“鉴于”的形成则是由介词“鉴于”句法功能进一步扩大化所致,即介词的二次虚化结果。在清朝其后连接成分由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扩展为小句时,“鉴于”的连词功能肇端,20世纪90年代在与结果性关联词配合使用中成熟起来,而后随着“鉴于”句法衔接能力的增强,逐渐摆脱了结果性关联词可独立使用。其中语义演变机制是“鉴于”连词用法演变的重要动因,且“鉴于”语义“主客观域”呈高度平衡性。而在语用特点探求过程中我们发现其语用衔接具有因果、条件、推理等多元化功能,并在语用强化情境中根据相关“焦点突出原则”解释了“鉴于”引导原因复句先因后果排位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 鉴于    语法化    语用特点

一、引言

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释,“鉴于”属典型的介—连兼类虚词,它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①介词,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②连词,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的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和理由。两者在共时层面的差异涉及较复杂的词汇化语法化交织的历时演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介词“鉴于”来源于“鉴(v)+于(prep)”这一动介跨层结构,它的虚化滥觞于隋唐五代宋时期,此时的“鉴于”具有两解性,其介词用法于元代正式形成,随着明代使用频率的增加介词功能渐趋成熟。介词“鉴于”词汇化的动因包括语法上动词“鉴”和介词“于”的去范畴化及语义漂白、语音学层面汉语韵律双音化促动、及认知层面的组块心理与重新分析的心理暗示。

第二阶段介词“鉴于”二次虚化促成了其连词用法。学界对于该兼类词的词汇化、语法化研究仍有待完善: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1994)并未收录其连词用法,中国社科院所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5)并未收录该词;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分为介词、连词两个义类;张谊生(2000),刘红妮(2010)分别在对“X于”的词汇化动因探求和与其介词并入相关研究中提及“鉴于”的“连—介”兼类属性,但并未展开具体探究。田欣欣(2011)、潘倩莹(2014)在对“X于”词群的考察中对“鉴于”着墨也甚少。

因而本文着重论述“鉴于”连词用法的语法化历程及动因,并尝试对其语用和语义机制进行离析归纳,借此完善学界对“X于”词类研究的课题内涵。

二、“鉴于”连词用法的语法化演绎

(一)语法化的衍生机制

元代,介词“鉴于”雏形渐显(田欣欣2011)后嬗变成熟。完成“动介跨层”过程的双音介词“鉴于”后衔接的主要是名词性成分,逮至清代,随着“鉴于”后面体词性语词的不断增长进而演变为谓词性性质的短语乃至小句时,其二次虚化也在渐进悄然发生着,进而形成连词的语法功能:

(1)又清江有张之万祠堂,鉴于入民国,清宦祠宇多移作他用,改为直隶会馆,以保存之。(《对联话·谐谑》卷十四)

(2)清初鉴于明代竞言矿利,中使四出,暴敛病民,于是听民采取,输税于官,皆有常率。(《清史稿》卷一二四·志第九九)

以上两例中的“鉴于”连接和后续语言结构体由体词性开始向谓词性甚至小句形式转移,如句(1)、(2)中的“入民国”、“明代竞言矿利”,此时较之其带体词性宾语成分而言,“鉴于”的动词性(动作义)更加弱化并逐渐消解,其所带宾语的谓词性化、复杂化,使得它的引介功能弱化,粘附性,关联性增强,即具备了连词基本的连接功能。由此我们判定该阶段“鉴于”的连词用法已肇端。(2)前句“明代竞言矿利,中使四出,暴敛病民”与后句“(清初)听民采取,输税于官,皆有常率。”独立看,句法结构完整可单独成句,但将其置于语境中,其各自的语义尚不能完满自足,在后分句句法形式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前句的语义承接,一方面使得叙述的“话题—说明”更为完整富有理据性;另一方面后句为前句的叙述前提,在制造语义关联的同时也强调了后句的语义重心,在后句句法形式较长的情况下,使得句子实现相对的平衡性。“鉴于”、“于是”前后的对举呼应更是佐证了以上论述,“鉴于”也具备了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分句的句法功能。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随着其使用频率增加,“鉴于”连词功能也渐趋成熟:

(3)鉴于龙济光是袁世凯的心腹,革命的大敌,他委派李海云、邓铿等返回广东,发动讨龙之役,作为讨袁革命的重要一环。(费成康《澳门四百年》1988)

(4)鉴于学术界和立法工作者对经济合同是否必须鉴证存在各种不同意见,鉴于经济合同面广、量大和鉴证机构尚不健全,故经济合同法对鉴证问题未作具体规定(曾鹏飞编著:《技术贸易实务》1989)

(5)但鉴于思维发展涉及的内容广泛,且又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因此本章所述内容难以触及到思维发展的各个方面。(方富熹、方格主编《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

其后的连接成分由谓词性语词不断扩展成为语义完整的独立小句,连接功能得到强化。但仍需与诸如“因此”等表结果类的关联词对举呼应,构成合用形式,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关联对举的形式标记恰巧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介词和连词。

为了更好地说明连词“鉴于”在使用过程中句法特点,笔者分别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以后这三个时间域内从CCL与BCC语料库里随机抽取50个句例,统计其单独使用和与结果性连词连词共现的使用频率:

(a)

由表(a)可知:“鉴于”连词用法肇端之初,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当后分句承接整个分句的语义重心时,即前分句表述的是整个话题的叙述前提,“鉴于”语法功能进一步虚化,后来随着连词用法的发展,由于其语法化的升格,“鉴于”可独立起衔接前后句义的句法功能,因而其后的“结果性”连词又渐渐省略,它又回归到了单用连词的范畴之中,只是较之前的单用连词而言它的句法功能等方面更成熟,越发趋近一个准独体连词。

由于“鉴于”的介词和连词区分常存在模糊地带,我们倾向认同陈昌来先生的观点:“介引体词性成分或非小句的谓词性成分时,都看作介词。”故此对其连词标准作出如下判定:

①“鉴于”连接和后续语言结构体由主谓短语或小句充当;

②“鉴于”原因复句中出现表果连的词,如“因此”、“所以”、“故”等与之形成因果的呼应;

只要“鉴于”在使用中符合以上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将其视为连词。

根据以上的探究我们发现,连词“鉴于”是介词“鉴于”的二次虚化,两者在语义上并没有实质差异皆表示因果关系,但在句法功能上介词“鉴于”表示引介,而连词“鉴于”承起连接之效,其形成路径也较为明晰:

清代:连词用法肇端,表现为单用连词→20世纪90年代:其使用频率增加,日趋成熟,与果连关系词对举使用,复合连词→后期:其衔接能力增强,回归单用连词。

(二)流变动因

1.句法动因

董秀芳(2002)认为:句首这个句法位置尤其有利于一些跨层结构获得连词的语义解释。根据对语料的分析发现,“鉴于”在“介—连”虚化的语法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由句中向句首转移的的趋势:

(6)日本大藏省鉴于这次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会给整个日本经济带来恶劣影响,敦促市场有关人士“冷静处置”,并表示竭尽全力避免股票市场发生混乱。(《人民日报》)

(7)明廷鉴于努尔哈赤忠顺,守边劳苦有功,并在古勒山战役中杀死了北关叶赫部大部长布寨,决定晋升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位居散阶正二品加授官。(李文澄《努尔哈赤》1999)

(8)鉴于担任欧盟现任和下任主席国的分别是力主南下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欧盟“南下”的势头还会发展。(《人民日报》)

(6)、(7)句,因连词“鉴于”引导的原因分句的主语与后位主句的主语具有同一性,因而它在句法上可位于主谓之间,但此时“鉴于”的二次虚化并不彻底,它在语义层面尚不能完全自足,需依赖大主语的语义张力。随着连词功能发展的日益完善,二次虚化得以完成,在其句法语义功能自足的前提下,连词“鉴于”的句法位置也移至了句首。

在“鉴于”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其后连接的句法成分不断加长的同时,其自身的语义越来越虚化,由具有引介功能的“考虑到”弱化为连接功能的连词,其语法意义高度抽象为“原因,依据”之义。

2.语义动因

沈家煊(2003)将复句做了“行、知、言”三个概念域的区分,并进一步阐释了在因果关系复句中三个域区分的小句性质:①行域,小句是句法语义单位;②知域,小句是逻辑推理单位;③言域,小句是言语行为单位。而后李晋霞、刘云(2004)把“行域”归入“客观域”,将“知域”、“言域”归入“主观域”。于此,笔者随机从CCL语料库中抽取100例涵连词“鉴于”的句子,借以考察“鉴于”在主客观性上的表现。结果表明:100例中,47例用于行域,51用于知域,仅2例用于言域,如:

(9)鉴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不顾我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所做的重大努力,单方面公布拟对我国出口美国的电子、玩具、鞋、箱包、发电机、自行车、手表等价值28亿美元的产品实施贸易报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七条对于美国的贸易报复措施,中国将不得不采取如下反报复措施。(《人民日报》)

(10)鉴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继续有效地封闭它与波黑共和国之间的边界,12日安理会决定对南的制裁再放松100天。(《人民日报》)

(11)鉴于联合国维和部队目前在克罗地亚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克罗地亚认为,维和部队继续留在克罗地亚是无益的。(《人民日报》)

(12)他说,鉴于巴勒斯坦礼拜者没有和以色列士兵发生冲突,以政府有可能考虑在3月2日斋月结束时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封锁。(《人民日报》)

“鉴于”连接的皆是语义呈因果关系的复句,“事理是行为的准则”,句(9)、(10)利用“鉴于”分句引出事理因由,后继起的“制裁”行为是依据前准则做出的合理化判断,此种情况下的“鉴于”应归入“行域”范畴。句(11)、(12)结果分句“克罗地亚认为,维和部队继续留在克罗地亚是无益的”、“以政府有可能考虑在3月2日齋月结束时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封锁”,可以理解为由“鉴于”原因分句推导出的相关主位即言者的一种主观认识,其中的“认为”、“可能考虑”等主观情态动词则可视为形式标记,从而识解出“知域”范畴。本节开篇已经明确了“鉴于”连词的语体使用范围,它几乎不怎么参与口语等非正式会话语体,因而主观性参数最高的“言域”就涉及较少。

由上述样本的抽样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文本使用中,“鉴于”连词的“客观域”叙述容纳量与“主观域”大致持平。与皆表示因果关系的同类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因为”、“由于”比较,①“鉴于”在“主客观域”范畴中似乎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的“容身之所”,这与它原因分句语义值的容纳域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从某程度上说,在书面语和一些正式讲稿中,连词“鉴于”的使用具有高度的句法“柔韧性。正是因为其句法容纳域之广,使得其后续连接的结构体成分可以不断增延,为句法的连接在语义上奠定基础。

我们依据沈家煊(2004)提出的: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是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理论,可以初步推测出“鉴于”在“介—连”语法化机制演变中的语义动因:从跨层结构演变而来的介词“鉴于”时常表示“考虑到”的意义,考虑到什么本身就蕴含了因果关系的语义,既然某个动程的产生是考虑到了某种情况也即某个动程是在该情况的基础上发生的,那么这种情况自然也就是这个动程产生的一个原因或者凭依。最初它可能只是临时语境义,随着语言长期流变和使用频率的增加,该临时意义被固定下来成为原义项引申出的固定词义。“鉴于”词典上已经收录了其作为介词和连词的双重意义,并将之固定了下来,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收录“基于”表示原因的义项,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基于”表示原因的词义已经开始泛化,由“基于”现在的使用范例反推“鉴于”的流变中,该理论解释的理据性可见一斑。

三、连词“鉴于”的语用特点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鉴于”的语体环境大致局限于书面语或一些正式演讲稿之列,口语用例极少。张伯江(1996)曾言:“在以往的语法研究中,语法事实所受到的语体制约常常被当做语义语用制约来看待。”因而为了更好地分析其语用的相关特性故此将语体先行考量以便抽离其影响性因素。

(一)语用衔接功能

近年来随着功能语法研究的深入,篇章语言学也渐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打破了以句子为最大语言单位的研究格局,将语言研究的视角统摄于整体观照,为其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特别是在探讨相关语用学问题时,“篇章学”更是其基石。

本节我们将搜集的连词“鉴于”语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篇的考察,从功能方面将其衔接能力归纳如下:

1.因果功能

(13)鉴于许可方拥有设计、制造各种机床以及与装配、制造销售机床,特别是铣床及零部件有关的技术诀窍和经验,且鉴于被许可方渴望从许可方获得这样的技术诀窍,以便装配、制造和销售某种类型的铣床,制造某些用于装配和销售的零部件。因此,双方商定如下……(曾鹏飞编著:《技术贸易实务》1989)

(14)鉴于信息高速公路是我国与国际信息网络接轨的最为重要的渠道,而且其投资规模巨大,建设时间长,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个世纪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故要立足于适应下个世纪的发展需求高标准地进行全面规划。(《人民日报》)

这是“鉴于”最基本常用的语用衔接功能,即“鉴于”引导的分句和后主句在语义逻辑上构成因果关系,句(14)将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全面规划的理由便是前面“鉴于”引导的阐述其重要作用的两分句,且“鉴于”阐述原因完成,后皆有“因此”、“故”等结果性连词与之形成呼应,强化语义,完整语用形式,这项连贯性标志有助我们和条件功能相区别开,正是由于这组格式标记,“鉴于”因果复句“先因后果”的配位模式才有迹可循。

2.条件功能

(15)鑒于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条件,与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一致赞同国家暂停国债期货交易。(《人民日报》)

(16)鉴于中国的经济地位将会大大提高,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两国间进行直接贸易来进一步地发展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人民日报》)

(17)鉴于近一段聂卫平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连连失手的状况,我们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人民日报》)

“鉴于”衔接的前后分句表现出条件功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的,起初由“鉴于”引导的原因分句会后附上“的条件”来从语义上强化功能句法(句15),随着连词“鉴于”语法化不断升格完满,其语义范畴不断拓宽致使了自身语义自足同时也使得语用功能进行了多元化演绎,因而后来表条件功能的“鉴于”不需任何形式标记的呼应。

表条件功能“鉴于”复句的语义衔接分为两种,此处套用日语语法概念,我们将其分为:

A.顺接,即指前后两分句间在事理上是顺理关系。如句(16)“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是“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顺接不免易和因果功能产生混淆之嫌,这里我们做如下区分:

(b)

因果功能的“鉴于”原因分句是后结果主句行为凭依的唯一诱导因素,句(14)信息高速公路的现状是下世纪进行全面规划这一行为的直接驱动因素,语义黏连性紧密;条件功能的“鉴于”引导的前位分句只是后位主句行为的一个可视性因素之一,除此以为还有其他间接因素的利导,句(16)“经济地位的提高”只是“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因素之一,或者是作者想要强调的原因,显然“鉴于”“条件功能”的语用机制中其语义黏连较因果功能弱化了些,但主观性确提高了。

B.逆接,它指的是前后两分句在逻辑上呈现违理关系。句(17)一般按顺理逻辑采访的对象应该是成功者,而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采访失败者,“鉴于”引导的分句在语义上便和后面的行为形成逆接关系,前者的逆反条件强化了句义的格式表达,在语篇上也更吸引人注意。

相应的,因果功能所占“行域”范畴比例较大,条件功能因为其主观性负载成分优势,其“知域”范畴则具有了“用武之地。”

3.推理功能

(18)鉴于高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应当把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效益和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人民日报》)

除了上述两种基本常用功能之外,“鉴于”作为连词引导的复句还可用于根据“鉴于”分句的事实情况表述,在推理性判断基础上做出某种行为的逻辑语义格式,此时后位主句常伴随“应当”“可能”“认为”等涵盖强烈主观臆测倾向的能愿动词或推断义动词,如句(11)、(12)、(18),主观性的偏颇决定了该功能下“知域”的归属。

(二)语用强化旨归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复句中应用何种语用衔接功能,“鉴于”分句的句式排位总是位于前面,跟“因为”等同类的因果连词相比,它的句法格式相对固态,我们尝试着从语用学角度寻求其合理化解释。

张伯江、方梅(1996)认为,一个句子的焦点即是该句的语义重心所在,由于句子信息编排顺序往往遵循从旧到新原则,因而越靠近句末的信息就越新,越是说话者想强调的语义重心所在,句末成分通常被称为“句末焦点”或“常规焦点。”从类型学上观之,“因为”、“由于”、“鉴于”均属于前置原因连词,之是前者“因为”更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刘丹青2003)。根据储泽祥、陶伏平(2008)关于因果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我们可将连词“鉴于”引导的原因复句归入“居端依赖式”,此模式下关联标记(也即原因连词,这里指连词“鉴于”)在整个复句的首端前置于因句,取消了其句义自足性,使它对果句形成了很强的依赖,这样位于后面的果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句的“常规焦点”。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少量例外的“鉴于”位于句中的用例:

(19)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是鉴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是鉴于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和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人民日报》)

此时显然作者有意强调的部分是“鉴于”引导的因句,该因句成了“句末焦点”这与我们言及的“焦点突出原则”并不矛盾,很多时候语用解释往往能克服句法解释的困难。

四、结论

连词“鉴于”的形成是由介词“鉴于”句法功能进一步扩大化所致,即介词的二次虚化结果。当其后连接成分由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扩展为小句时,“鉴于”的连词功能诞生在清代诞生,20世纪90年代在与结果性关联词配合使用中成熟起来,而后可独立。其中句法位置和语义演变机制是“鉴于”连词用法演变的重要动因。

通过考察连词“鉴于”的语用语义机制,我们发现,“鉴于”做连词引导原因复句时,该句“主客观域”大致相当,语用衔接功能可概括为因果功能、条件功能、推理功能三类,条件功能下根据事例的逻辑性还可递分为顺接逆接两种。根据“鉴于”先因后果的句法配位模式,我们在语用强化的“焦點突出原则”框架下寻求到了合理化解释。

注释:

①根据李晋霞《论“因为”与“由于”的差异》一文,可作出如下推理:“因为”基于它的原因分句可由虚拟事件充当,较“由于”等原因连词其“主观域”偏高;“由于”则经常以“过去式”的客观性现实事件作为原因,“客观域”的显性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储泽祥陶伏平.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于“联系项居中原则”[J].中国语文,2008(5).

[3]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李晋霞.论“由于”与“因为”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1(4).

[5]李盼.因果连词“因而”的多角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田欣欣.“X于”类词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7]王松茂.略探因果关系连词[J].汉语学习,1982(2).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9]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

[10]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8).

[11]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邢志群.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机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