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2018-04-20阙慧琳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规律

阙慧琳

摘    要: 武周新字虽然历史存留时间并不长,但它们在中国文字史上有不小的影响。武周新字一共十八字,本文分析了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的原因,除政治原因外,武周新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违背了汉字的发展规律,违背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则。将武周新字与现代简化字进行对比,由此启示我们要尊重汉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约定原则。

关键词: 武周新字    原因    规律

武周新字是武则天在载初元年(689年)至长安四年(704年)期间,通过诏令的形式向全国推广使用的新文字。武周新字又称为则天文字、武后遗字。由于武周新字推行的时间跨度大,且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武周新字的数目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有学者统计了部分字书和史书中武周新字的数目,《正字通》录8字,《新唐书》和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录12字,《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和《学林》录14字,《通志》录16字,《续通志》录17字,《集韵》《类篇》录18字,《宣和书谱》《书史会要》和《语石》录19字,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录21字。[1]关于武周新字的数量,前人没有给我们统一的答案,目前的主流看法是施安昌的18字说,包括日、月、年、天、地、星、正、载、初、君、臣、授、国、证、聖、人、月等,其中“月”有两次改写。

一、武周新字的字形来源

武周政权前后五次一共改写了十八字,除文献中出于避讳很少使用的“曌”字外,施安昌将这些字分为三类:“天、地、日、月”等属于自然类,“国、君、臣、人”等属于国家类,“载、初、证、圣”等属于年号类。[2]这些新造字不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而是分期颁布的,对此施安昌考证了武则天改字的分期时间,具体如下:

1.开始颁布于载初元年(689年),改造字有:“天、地、日、月、星、年、正、君、臣、载、初”,又武则天自名“曌”字,共十二个;

2.天授元年(690年)增改“授”字;

3.证圣年(695年)正月增改“证”、“圣”,四五月间增改“国”字;

4.圣历元年(698年)增改“人”字,“月”字再次改写为另一形体。前后五次,共改十八字(其中“月”字两改)。

5.长安四年(704年)十一月武后卒,翌年改元神龙,改字废。故改字时间是载初元年至长安四年(689年-704年),为期十五年。[2]

武周新字是对原有的字进行改写,这些新字字形的来源也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天、地、日、星、臣”等,来源于古文或是古文的省形、变形。武周新字“天”,来源于小篆“● ”,可以看出,武周新字“天”是在小篆基础上的变形。“地”来源于古文,《玉篇·土部》中有“埊,古地字”,字形直接源于古体。“日”的字形为“● ”,同样源于古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古文,象形。盖象中有乌。”“星”,《说文》记录的古文为“● ”,“● ”是古文的省形。“臣”,《说文解字注》:“按《论语音义》:‘● ,禃邻切,古臣字。陆时武后字未出也。”证明“臣”也是来源于古体。一类如“国、人、年、圣、证、授、载、君、初、月2”等字属于会意字,主要通过“以义会意”的方式来改写。如“君”由“天、下、大、吉”构成,“证”由“永、主、人、王”构成,“载”由“土、八(篆体)、车、三点”构成,这些新字与本字相比,构件增多,字形更为繁复。一类是“正、月1”属于特殊改写,这类字形与古文形体迥异。“正”,新字字形为“● ”,常萍认为它是由古体“● ”变形而来[3],但二者还是存在较大差别,此说法不免有些牵强,因此本文没有把“正”字归为第一类。第一次改写的“月”字形为“● ”,与“● ”的字形类似,偏向于象形,但它与月的古文“● ”(缺月)有较大差别,常萍将“● ”这一字形解释为月满之形[3],意为武氏反其道行之。总体来看,武周新字中的小部分是“依于古体”,大部分字形还是与古体相差甚远。

二、武周新字的通行

《改元载初敕》中记载道,“特创制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庶保可久之基,方表还淳之意”。[2]这句话表明武周政权推行武周新字,原因是为了追求古文字体,复兴纯朴之风,但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加强文化统治。武则天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进行了一系列的维新活动,政治上任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以达到清除异己的目的。宗教上,改变以道教为尊的模式,推崇佛教,大兴庙宇,以求巩固统治基础。文化上,重用一批学者修书,独创文字替代原有的文字,也是其为控制朝廷大权所做出的重要举措之一。武周新字的推行是武则天执政的一次文化改革,其目的是加强文化专制,巩固自身封建统治。

武則天迷信文字,她为自己改名为曌。“曌”是新造字,从河南登峰县嵩山出土的金简来看,“曌”字上部从二日。有人认为二日,一日指太阳,一日代指武则天本人。不论如何,这字都符合武则天本人想要称帝的心意。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变更年号的频率更是空前绝后,改字里的“授”、“证”和“圣”三字正是为年号而改。武则天在文字更改上寄寓了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望,这些都是她极其迷信文字的表现。总而言之,除了复兴古体之外,加强统治和迷信文字是武周政权推行武周新字的两大重要原因。武周新字颁布后,不论是普通文书还是碑志奏疏,都必须强制使用。

三、武周新字的消亡

随着武周政权的倒台,武周新字也不再普遍使用。虽然在武则天逝世之后,某些武周新字还在继续被人使用,但大部分武周新字还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武周新字的消亡,有其内在的原因。

(一)违背字体演变规律

武周新字的通行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它的消亡也有政治上的因素,但其未能继续通行主要在于违背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大部分的武周新字形体比旧字形体要更为复杂,既有方折笔画,又兼有古字圆转线条,笔划繁多。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指出,武周新字中至少有七字来自篆文、古文或籀文。武周新字载、初、君等字的字形类似,属于半包围结构,这些包围笔画很明显是借鉴于篆文字形的。再如,日、月、星三字外围都是一个圆,表面上看符合象形文字的特征,但这与大趋势的方形汉字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汉字流传到唐代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远古的甲骨文到唐代的楷书汉字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汉字如何演变不是由个人来左右的。自汉代字体隶变之后,汉字就结束了古文字阶段,字形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结构变繁杂为简省,而武周时期创造的这些汉字弃简趋繁,摒弃今文字的直线线条,改用古文字的圆转线条,不顾今文字方形的特点,改方为圆,显得十分突兀。由于新字字形复杂,与旧字形体差异过大,缺乏历史演变依据,导致人们在认知和使用时都存在困难。

(二)破坏形声造字法

新字主要用的是“六书”中的“会意”造字法,如“地”由山、水、土三部件组成,“年”由两个千、万构成,“臣”由一、忠两部件构成,从字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武则天在造字时对这些新字所寄寓的深意,但这些新造的会意字切断了本字与其他汉字的关系。例如,“国”字原本从或,从或的字与“戈”有关,武周新字把或改成了八方,割开了它与其他从或的汉字(如“域”)之间共同的语义联系。会意字虽很直观,见形知义,但有一些抽象的意义靠会意也不能很好地诠释,加上个人理解不同,得出的整体意义也存在出入,这是会意字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形声字就弥补了会意字存在的不足,音义结合,借助声音解决抽象意义造字的困难。而且形声字造字能力非常强,大大促进了汉字数量的发展,体现其独有的优越性。形声字不仅能产性高,而且能分化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通过形符和声符将众多汉字分门别类,增强汉字之间的音义联系,方便人们识记和使用汉字。正是由于形声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所有汉字中,形声字所占比例最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比例就已达80%以上,大大超过会意字和象形字。武周新字将地、证、授等形声字改为会意字,增加了这些字的识别难度,违背了形声造字的潮流。

(三)多异体、讹变现象

武周新字还存在一字多体的现象。与本字相比较而言,武周新字笔划繁多、字体复杂,书写难度大幅增加,因而在书写时字形常有讹变。武周新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个字都有变体,以下图敦煌写卷和碑刻中的武周新字“初”为例,粗看写法相同,细看可以发现,里面出现了“日日”、“目目”、“日月”三种不同的组合。

64TAM35:59   斯6502    斯2658    斯2967    北大208

伯4580     北敦2239      陈平墓志    刘胡墓志    费婉墓志

杜举墓志    樊氏墓志    杨师善等墓志    津艺182    斯3725

究竟是哪一种组合,史书典籍也没有统一的写法,张涌泉认为是“双日”结构,其中一日为武后,寓指天有双日普照八方大地。[4]施安昌通过分析奉敕撰写的武周碑刻,得出“初”字里面是“目月”组合的结论。[2]由此可见武周新字异体之多,规范字形不好确定。据考证,武后时期因严行改字,人们谨慎对待,新字讹变并不算多,武后死后,情况大不相同,武周新字变成可写可不写的文字,讹变自然就增多了。针对新字多异体的原因,施安昌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汉字是方块字,本身就必然产生异体字,新字也不例外;二新字违背汉字“约定俗成”的原则,容易写错;三后人不见武周时期的实物资料,往往是根据字书所收新字来写,不识新字的本来面目,易以讹传讹。[5]

四、现代简化字与武周新字比较

简化汉字是20世纪后半期汉字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6]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简化汉字采取了“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包括减少笔画、淘汰异体字、确立标准字形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简化字不仅减少了繁体字的笔画,还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便于书写和认读。根据“从俗从简”的原则,淘汰了一千多个异体字,有效减少了汉字字数,给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方便。另外,为了规范、统一通用汉字的字形,按照“从简从俗”、“便于学习和使用”的原则,给每一个通用汉字规定了筆画数、结构和书写笔顺。现代汉字的确立,都是按照“从简从俗”的原则,既符合汉字简化的趋势,也遵循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则,这是简化汉字工作取得明显成果的重要原因。反观武周新字,它们由武则天的凤阁侍郎改造并进献,这些新造的字大多没有历史根据。有的字笔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有的字虽笔画减少,但与汉字整体方形结构差距大,很不协调。武周新字没有按照从俗从简的原则,给汉字书写带来不便。

虽然武周新字被明令取消后,某些字在相当一段时间还有人使用,但这毕竟是少数的、小范围的使用,从整体来看,武周新字还是失败的,历史上记录了武周新字的典籍里都没有统一的字形。武周新字的消亡启示我们要尊重汉字演变的规律,汉字整理要迎合汉字简化的趋势,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这样才能方便人们使用,保持汉字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齐元涛.武周新字的构形学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施安昌.从院藏拓本探讨武则天造字[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4).

[3]常萍.武周新字的来源及在吐鲁番墓志中的变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张涌泉.敦煌写卷武周新字疏证[J].中国文字学报,2016(00).

[5]施安昌.武则天造字之讹变兼谈含新字文物的鉴别[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4).

[6]张斌.简明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规律
由简入繁 寻找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发现规律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先找规律再解答
找出规律
巧解规律
掌握规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