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词“颗”与“粒” 的相关探析

2018-04-20金迪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认知

金迪

摘    要: 个体量词“颗”和“粒”是一对近义量词,两者不仅语义特征相似,而且所称量的对象也存在交叉,在一定语境下可以互换。本文首先对这两个量词从共时平面进行描写和对比,梳理出量词“颗”和“粒”称量对象的异同,并归纳出两者的语义特征:颗[类圆形/球形]+[小];粒[类圆形/球形]+[极小]。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探讨了两个量词计量对象存在交叉的原因在于处于交叉范畴的事物可同时被两者称量,但侧重点有所差异。

关键词: “颗、粒”    称量对象    语义特征    共时    认知

1.引言

量词是汉语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十分丰富且用法灵活。量词“颗”和“粒”是汉语量词家族中两个很普通的成员,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比较频繁。邵敬敏(1993)曾把量词“颗”和“粒”归为外形特征类中的形状型点状量词,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两者都可以称量“珠子”,可以说“一颗珠子”,也可以说“一粒珠子”,具有相同的称量对象,是一组典型的近义量词。但是也存在不同的称量范畴,例如我们可以说“一颗星星”,但是不能说“一粒星星”;可以说“一粒尘埃”,但是不可以说“一颗尘埃”。所以两者的称量范围到底存在哪些差异,以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从两者的共时平面入手,力求梳理出两个量词可以共同称量的对象和各自独特搭配的名词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在共时平面上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相关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量词“颗、粒”的共时考察

在量名组合中,名词占主导地位,它总是选择在语义上和它相匹配的量词,这是名词对量词的制约作用,这样,通过名词的特征就可反照出量词的特征(樊中元,2009)。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在共时平面上分别对量词“颗”和“粒”的称量对象进行统计和考察。

2.1量词“颗”的称量对象

将“颗”在CCL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并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条有效语料进行归纳,从而发现可以用量词“颗”所称量的名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0大类:

(1)与人体/动物相关的事物

①心脏类:心、心脏,以及通过隐喻扩展的心灵、童心、善心、赤子之心、感恩之心;

②头颅类:人头、脑袋、金头;

③肝脏类:蛇胆;

④眼睛类:眼珠、眼球等;

⑤牙齿类:牙、暴牙,以及通过转喻扩展的牙根;

⑥黑痣类:痣、黑痣、泪痣、风流痣、佛爷痣等;

⑦卵子类:精子、卵子、受精卵、虫卵等;

⑧其它:眉心、卵子、痘等等;

(2)与植物相关的事物

①种子类:稻麦、米、米粒、粟、芝麻、豆子、花籽、谷种、瓜子、蚕豆、土豆、红豆等;

②果实:桃、杏、榔梅、杏仁、苹果、桔子、葡萄、草莓、红枣、荔枝、红果等;

(3)食物(非植物范畴)

①糖果类:奶糖、巧克力糖等;

②鸡蛋类:卤蛋等等;

(4)与行星相关的事物

①星球类:行星、彗星、恒星、太阳、流星、中子星、脉冲星、超新星等;

②卫星、试验卫星、人造卫星等等;

(5)与子弹相关的事物

①子弹类:子弹、枪子等;

②炸弹类:氢弹、炸弹、炮弹、地雷、手雷、燃烧弹、霹雳弹、原子弹、照明弹等;

(6)珠状物

①明珠类:珍珠、明珠、灵珠等;

②水珠类:泪珠、水珠等

(7)沙石尘土类事物

①石子类:石头、石子、陨石、化石、钟乳石、沙粒等;

②粪便类:耗子屎、老鼠屎等;

(8)微观原子类

①原子类:原子、质子、粒子等;

(9)药丸类:

①药片类:安眠药、灵丹妙药等;

②药丸类:定心丸、营养丸、摇头丸等;

(10)生活杂类:

①印章类:印、官章、龙虎将军印等;

②棋子类:棋子等;

③钉子类:铆钉、道钉、螺丝钉等;

④纽扣类:扣子、纽扣等;

⑤骰子类:骰子,以及由转喻拓展的数字一到六;

⑥戒指类:戒指、钻戒;

⑦其它:按钮、烟卷、鸟巢等。

2.2量词“粒”的称量对象

同样,将“粒”在CCL語料库中进行检索,并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条有效语料进行归纳,从而发现可以用量词“粒”所称量的名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0类:

(1)与人体/动物相关的事物

①黑痣类:痣、黑痣、朱砂痣等;

②卵子类:精子、卵子等;

③疹子类:疹子、水泡、瘊子、粉刺等;

④体积小的动物:小蝌蚪、蛹、蜘蛛、霉菌、蛹等;

⑤其它:味蕾等;

(2)与植物相关的事物

①种子类:核、稻麦、秭米、粟米、麦子、芝麻、豌豆、青豆、蚕豆、橄榄、花生、玉米、橡籽、棉籽、芥菜种等等;

②果实类:葡萄、樱桃、酸梅、李子、枣等等;

(3)食物(非植物范畴)

①糖果类:砂糖、奶糖、水果糖、桂花软糖等;

②调料类:盐等等;

(4)与子弹相关的事物

①子弹类:子弹、枪子、散弹、弹子等;

(5)沙石尘土类事物

①石子类:石头、矿石、沸石、煤渣等;

②粪便类:耗子屎、老鼠粪、鸟屎等;

③尘土类:灰尘、沙子、灰烬、砂子、沙砾、泥沙、铁屑、花粉、沙土等等;

④火星类:火星、火花、灰星儿等等;

(6)珠状物

①明珠类:珍珠、珰珠、灵珠等;

②水珠等:汗珠、泪珠等

(6)微观原子类:

①原子类:原子、质子、光子、电子、高分子等;

(7)药丸类:

①药片类:迷幻药、安眠药、维生素等;

②药丸类:定心丸、胶囊、安眠丸、卫生丸、少阳丹等;

(8)生活杂类:

①棋子类:棋子、磁铁棋子等;

②钉子类:铆、铜钉等;

③纽扣类:扣子、纽扣、小珍珠扣子等;

④骰子类:骰子,以及由转喻拓展的数字一到六;

⑤其它:小铅字等。

(9)进球类:进球、点球、入球等。

2.3小结

根据以上归纳,将量词“颗”与“粒”在共时平面上的名搭配对象整理成表格,如表1所示。

表1    量词“颗”与“粒”的名词搭配对象

根据上表对量词进行比较分析,可知:

①相同点: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可知,就共时平面来看,量词“颗”和“粒”所称量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符合“小而圆形/球形或者近似圆形/球形”的特征,而且可以称量很多相同的事物,比如:与植物有关的事物(种子类、果实类);与人体/动物有关的黑痣类、卵子类;糖果类;子弹类;珠状物;石子类、粪便类;药丸类;生活杂类中的棋子、钉子、纽扣、骰子等。

②不同点:但是两者所称量的事物仍存在差异,量词“颗”可以称量与人体/动物有关的心脏类、头颅类、肝脏类、眼睛类、牙齿类;鸡蛋类;星球类、卫星类;炸弹类;生活杂类中的印章、戒指,但是量词“粒”都是不可称量的。相反,存在其它事物符合量词“粒”的称量范畴,而量词“颗”却不可以。比如:与人体/动物有关的疹子类、一些体积较小的动物(蜘蛛等);调料(盐等);还有尘土类和火星类;进球类。同时,通过上述的差别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量词“粒”称量的物体比“颗”要更小。

所以,通过梳理和比较所称量名词的共同之处,两者的语义特征可以表述为:两者都称量小而圆形/球形或者近似圆形/球形的物体,但是量词“粒”称量的物体比“颗”更小。

颗:[类圆形/球形]+[小]

粒:[类圆形/球形]+[极小]

虽然我们初步地比较了在共时平面上这两个量词大致的称量范圍,得出了一些相同点和差异性,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共时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这两个量词可以称量相同的事物,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两者在同时称量同一事物时是完全相同的,还是存在某些差异?

以上问题我们在共时平面上暂时无法解决,所以在下一章,我们将从认知语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解决相关问题。

3.认知语义分析

在上一章我们虽然对量词“颗”和“粒”作了一个共时平面的分析与归纳,发现一些共时层面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方面,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由于人们倾向于将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体进行概括和归类,视为同类的事体,这样才符合经济原则,便于认知加工,进行范畴化,形成范畴和概念,因此从家族相似性这个角度来说,范畴化就是要使同一个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达到最大化程度,使得不同范畴的诸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到达最小化程度(王寅,2010)。“家族相似性”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1953)提出的,维氏将范畴比作家族,范畴中的成员与家族中的成员一样,彼此之间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或一致,这样一个范畴中的众多成员之间或众多成员与原型样本成员之间就具有较多的相似性,正是这些共同的属性,才使得该范畴能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人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属性是否具有“相似联系”进行概括的。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为什么这两个量词可以称量相同的事物,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两者称量同一事物时是完全相同的,还是存在某些差异?”

在前文我们提到过,名词的本义分别赋予了量词“颗”和“粒”的初始值,从本义的基础出发对所修饰的名词提出不同的要求后,大脑就根据这些要求不断在认知中对其进行范畴化。在这个过程中,“颗”和“粒”两个家族分别总结出了自己的家族相似性——“颗”以“小头”为原型,分别扩展出心脏、头颅、眼睛、牙齿、果实、星球、印章等不同类别的非原型成员;“粒”以“米粒”为原型,分别扩展出沙子、种子、水珠、子弹、体积较小的动物等不同类别的非原型成员。就在这时它们的意义就会出现交叉,在这个交叉范畴中的事物拥有两个范畴共同具有的特征,即量词“颗”和“粒”都要求所称量的事物具有“小”的特点,所以处在这种交叉范畴的名词就可以同时用它们两个来称量(陈晓丽,2008),如图1所示。

图1    量词“颗”和“粒”的交叉范畴图

虽然说处在交叉范畴中的事物既可以被量词“颗”称量,也可以被“粒”称量,但是这两个量词搭配同一个名词时在很多情况下是有一些差异的,选择不同的量词会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达效果。因此在某些义项上,不一定能够实现互换。

从认知理论角度来讲,因为大脑不光体现相似原则,还运用突显原则,不同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大脑对事物不同方面的认识和突显。

“子弹类”、“种子类”、“石子类”、“棋子类”等都可以和“粒”和“颗”连用,但某些时候两者在语言运用中所突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当它们和“颗”搭配时,跟量词“粒”相比,更加突出一种“饱满”、“圆润”,甚至是“大”。而“粒”更强调的是“体积较小”的意象特征。至于选择哪个量词,凸显的什么样的意象特征完全取决于表达者的意图,以及更符合文本的表达效果。

下面来看几组例子。

(1)你的每一件宝,每一两银子,每一颗粮食,都浸透了天下百姓的汗水、眼泪、鲜血……当如此饥荒年景,不肯发分毫库中金银,不肯散一粒粮食,赈济饥民,你该不该死。(姚雪垠《李自成》中卷)

两种情况相比可以看出,前一种情况是“颗”凸显丰收时粮食颗粒的“饱满”,以此来说明老百姓种植丰收的不易;而“粒”凸显其“微小”,是为了突出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残暴,前后进行对比,更显文章表达的张力。

(2)他刚刚给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可冒险的道路,忽然,一颗子弹清脆地从他头顶上呼啸而过,这下子可把他吓坏了。(《青春之歌》)

(3)“各团在任何情况下务必坚持战斗,打到最后一发炮弹、最后一粒子弹。”(《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两种情况相比可以看出,前一种情况是在生死之际,把主人公吓得不轻,而为了突出这种效果,使用更加表现出“颗”更符合,因为“颗”能更加凸显这种威力之大;后一种情况是发挥“子弹”在战斗中重要性,在战斗的最后一刻,即使是很小的“子弹”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在表达效果上形成反差,更加具有表现力。

(4)文昌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隅,它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第二大宝岛的边缘上。这里背靠黎山,濒临大海,山青水秀,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宋氏家族全传》)

(5)这就像一粒珍珠,虽被污泥所包裹,但珍珠本身的光明并未消失。(《佛法修正心要》)

“珍珠”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璀璨夺目,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例(4)中“文昌县”因其美丽的风景在祖国第二大宝岛上绽放光芒,此时用“颗”比用“粒”来称量更恰当,更加能凸显它的价值所在。而例(5)中,“珍珠”虽然小,还被埋藏在污泥里,却仍旧难掩其光芒,用量词“粒”比“颗”更能凸显其“小”,小小的身躯具有巨大的能量,表达效果会更加强烈。

(6)一九八四年,当猪肉还是计划经济棋盘上的一颗重要棋子时,从生猪收购,到猪肉库存、调拨、销售以至市民每人每月发的几两肉票都得按计划行事时,万隆就把生猪的收购价放开了一个小口子。(1993年《人民日报》)

(7)此时的韩信,其实已经是刘邦手里可控制的一粒棋子,要杀要剐任有刘邦处置。(《韩信成败之谜》)

“棋子”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指“被用来控制或者影响局势的对象”,当作者要凸显它的重要性、价值时,用量词“颗”更能凸显这个效果,如例(6),而如果“棋子”不重要,可有可无,此时使用量词“粒”会更加恰当,如例(7)。

如上所述,由于量词“颗”和“粒”的语义原型十分接近,所以所称量的名词范畴中会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家族成员,这也意味着两者的称量范畴或多或少会出现交叉。但两者在具体语境中所强调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量词“颗”还是量词“粒”最终仍要取决于作者的表达意图(刘芳,2009)以及更符合文本的表达效果。

4.總结

首先,我们在立足于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分别对量词“颗”和“粒”进行了共时平面上的考察,从中归纳出量词“颗”和“粒”分别称量的名词范畴。量词“颗”称量的名词共计9大类,分别是:与人体/动物相关的事物、与植物相关的事物、食物(非植物范畴)、与行星相关的事物、与子弹相关的事物、沙石尘土类事物、微观原子类事物、药丸类、生活杂类;量词“粒”称量的名词也计9大类,分别是与人体/动物相关的事物、与植物有关的事物、食物(非植物范畴)、与子弹相关的事物、沙石尘土类、微观原子类、药丸类、生活杂类、进球类。通过相关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相同的和不同的称量范围,并且归纳出两者的语义特征——颗:[类圆形/球形]+[小];粒:[类圆形/球形]+[极小]。经过初步比较,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两者在共时平面上所称量的名词情况,同时发现两个量词可以称量一些相同的事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共时平面上无法解决的。

因此,为探求“量词‘颗和‘粒可以称量同一名词的背后的动因机制”,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理论,了解到两者都是基于家族相似性从各自的原型出发,不断扩展出边缘范畴。随着范畴中引进的事物逐渐增多,而且又由于两者的原型特征十分接近,出现了交叉范畴,处于交叉范畴的事物可以同时被两者称量。但是这两种情况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凸显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颗”更强调“饱满”、“圆润”、“大”,而“粒”更侧重突出“小”。所以,什么时候用哪个量词,还是要结合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的表达要求综合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2]Wittgenstein, Ludwig.李步楼,译.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朱旭方.空间量词“摞”“叠”“沓”的语义认知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31-33.

[4]阎伟.谈“颗”说“粒”[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5(1):70-71.

[5]陈晓丽.量词“颗、粒、枚”的认知语义特点[J].2008,24(1):41-43.

[6]刘芳.量词“颗”与“粒”的认知语义分析[J].语言学研究,2009(2):54-58.

[7]樊中元.论配同关系量词“颗”与“粒”[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5(6):84-87.

[8]王晓蕾.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雪蓉.丝状量词“根、支、枝、条”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1]田鑫.由“个”、“条”、“位”谈个体量词的泛化[J].宁夏大学学报,2013,35(4):38-42.

[12]王爱华.丝状量词“丝”、“线”、“缕”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13]牛巧红,刘晔.量词“颗”“粒”的系源研究及认知解释[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报,2015,31(6):133-137.

[14]张苗苗.量词范畴化扩展机制探析——以“串”为例[J].语言学研究,2016(6):202-207.

[15]李晨艳.形状量词“股、束、绺、缕”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认知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