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倪”考释

2018-04-20蒋梦娇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蒋梦娇

摘    要: “端倪”一词从何而来?词义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词汇语义学认为词义与语素义通常具有内在相关性。对“端倪”词义的探索,需要从其源头考察。“端”“倪”的语义发展变化与“端倪”的词义来源和演变存在必然联系。“端倪”首次出现以前,“端”“倪”的语义演变规律解释了“端倪”出现的必然性。根据“端倪”的词义演变规律考察,发现组合同化和转类均是“端倪”的词义产生极其演变的重要因素,这也揭示了词汇语义演变发展规律。

关键词: 端倪    词义演变    同义复用    组合同化    转类

一、引言

何为“端倪”?《现代汉语词典》[1](简称《现汉》,第七版325页)将其释为:“①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并把“端倪”该词归入书面语词。词汇语义学认为词义与语素义通常具有内在相关性,但对“端”和“倪”在《现汉汉语词典》(325页,948页)中分别对应的8个和2个义项进行考察,从中却找不到“倪”的意义痕迹,而且“端”的意义与上述“端倪”义也有所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端”和“倪”的意义进行探讨。

对北大古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得到含“端倪”例句181条,总体上包括两种用法:一种是用作名词,释为“头绪、迹象;边际”,如“且临淮则城孤气寡,劣保疲羸;彭门则地险兵强,恐行狂悖。以兹斟酌,可见端倪。”(《唐文拾遗》)“端倪”用于动词后,故为名词。另一种是用作动词,释为“窥测;捉摸”,如“这个兵器干变万化,不可端倪。”(《三宝太监西洋记(三)》)“端倪”用于否定副词“不可”后,故为动词。可以看出,“端倪”一词的词义虽与今义关系密切,但究竟是何原因促使“端”和“倪”结合从而构成新词,有待进一步探讨。下面从“端”和“倪”的词义入手分析其内在关联及其成因。

二、“端”“倪”的词义考释

(一)“端”

1.直,正。《说文解字》[2]:“端,直也,从立,耑声。”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指老人拄杖而行。所以“端”的造字本义是老人拄着拐杖站直、站稳,即“直也,正也”。后引申为“正直;修正,端正”。如:

(1)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离骚》)

(2)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吕氏春秋》)

2.玄色的礼服。“端”表示穿戴之物时,常与“委”(礼帽)连用。如:

(3)太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国语》)

(4)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3.开端,开头;边际。如:

(5)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势篇》

(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头绪”义[3]。如:

(7)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记·礼运》)

(8)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鬼谷子》)

(二)“倪”

1.幼儿。“倪”字在篆文中形似一个人旁边依偎着一个刚长门牙的小孩,故得其本义“幼儿”,如:

(1)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孟子》)

“旄”和“倪”连用,“旄”指老年人。

2.《说文解字》:“倪,俾也。从人,卑聲。一曰:俾,门侍人。”在古汉语中,“倪”最初常与“俾”连用,一指城墙上齿状的矮墙。如:

(2)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墨子·备城门》

二指斜视,《集韵·霁韵》:“睥,睥睨,视也。或作俾。”如:

(3)以日倪而西望知之。《吕氏春秋·序意五》

(4)苟有操之不工,用之不善,天下倪而是耳。(《管子》)

3.“倪”在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还常与“天”连用组合成“天倪”。《国语辞典》对“天倪”有两种解释:一为自然的分界;二为天涯。此时的“倪”已具有了“分界、边际”的意义。《集韵·佳韵》:“倪,极际也。”由此可见,“倪”也具有“分界、边际”的意义。如:

(5)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庄子·齐物论》

(6)天均者,天倪也。(《庄子》)

由于基于语料分析,“端倪”首次在战国时期出现,因而我们主要考察“端”“倪”在此之前的词义变化,对于“端”和“倪”的其他义位本文不再赘述。由上述“端”和“倪”的词义发展演变研究可知,“端”和“倪”本义并不存在关联,由于各自的词义演变具备了构成同义复词的条件。可以推断,“端”和“倪”在战国时期因具有“边际”义位,同时具备了形成同义复词的条件。即“端”和“倪”兩个同义单音词的复用,满足了句子节奏的要求,最后凝结为一个同义复词[4]。

三、“端倪”的词义演变

根据现有语料库,我们发现“端倪”首次作为同义复词使用,出现在战国时期,如:

(1)反覆终始,不知端倪。《庄子·大宗师》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倪”:“《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专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故将“端”“倪”合说,均为“始,开端”义。这是可以考证到“端倪”一词最早的出处,因此,“端倪”的今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初露痕迹,具有较早的词义起源,并非是近现代词义发展演变的产物。

从现有语料库可以发现,“端倪”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以同义复词的形式出现,发展到唐代亦如此。如:

(2)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

其中,端,绪也;倪,畔也。[5]“端”和“倪”均表示“边际”义。因此,“端倪”具有了“开端”“边际”两个义位。基于上述“端”字的语义演变,笔者认为,通过类推,“端倪”也同时属于“头绪”义位。

实际上,“端倪”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确实各有侧重。人们也会有意地将该词的词义加以区别使用。如:

(3)以兹斟酌,可见端倪。(《唐文拾遗》)

(4)问答茫然,不知端倪。(《佛语录·禅林僧宝传》)

(5)黑衣人具述端倪,某亦不敢诉娘子。(《太平广记》)

(6)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和农具诗·牧笛》)

(7)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文选·谢灵运诗》)

(8)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从上述例子可知,(3)(4)(5)指“事情的来龙去脉、头绪、迹象等”,一般用于表示抽象的含义。(6)(7)(8)指“边际”,一般用于表示具体的含义。虽然“端倪”用作名词时,主要具有这两层含义,但在使用频率上仍存在显著区别。基于北大古汉语语料库,“端倪”的“边际”义除了在唐代使用频率较高以外,在唐以后很少使用,而“头绪、迹象”义得到了广泛使用延用至今。例如,根据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端倪”通常出现在“初露”“初见”“一点”“一些”等词后,均表示“头绪、迹象”。

此外,从宋代开始,“端倪”不再作为同义复词出现,真正以复合词的身份存在至今,多指“事情的来龙去脉、头绪、迹象等”。如:

(9)黑衣人具述端倪,某亦不敢诉娘子。(《太平广记》)

(10)天地生物之心,固未尝息,但无端倪可见。(《朱子语类》)

综上所述,“端”和“倪”因词义演变至词义相近而连用,出现同义复词“端倪”,先后表示“开端”“边际”义位。“端倪”同“端”的词义发展相似,在上述两个义位的基础上引申出“头绪、迹象”,而这一义位一直作为常用义项延用至今。

四、“端倪”词义演变的因素

(一)组合同化现象

组合同化,是一种源自词语组合关系的词义衍生现象,是有方向的,制约同化方向的是组合体中两要素的语义地位。[6]如:以兹斟酌,可见端倪。(《唐文拾遗》)“端”和“倪”组合成并列结构,“倪”受“端”同化而有“头绪”义。由前文可知,“倪”在“端倪”首次出现之前并不具有“头绪”义,但受“端”同化,被赋予了新的义位。此外,基于北大古汉语语料库对“倪”的统计分析,发现“倪”自宋代开始,除了出现在“端倪”一词中,通常只作为姓或名出现,这说明“倪”逐渐失去了独立成词的功能。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猜测,在“端倪”组合体中,“倪”因被“端”同化,造成了语义虚化或磨损,成为缀余部分,整个组合体的语义与“端”的语义相当。

(二)转类现象

“端倪”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转类现象,即把某一类词转化作别一类词,[7]“端倪”则是由名词用如动词,译为“窥测;捉摸”。显然,这一义项仍是在“头绪、迹象”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基于现有语料考察,我们发现,“端倪”自明代开始便具有了动词性。如:

(1)这个兵器干变万化,不可端倪。(《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出现在明代以后的有:

(2)就是车辙马迹,也是一律漫灭,无从端倪。(《明史演义》)

(3)凡其所设施、所规画,无非于端倪未著之秋。(《张文襄公事略》)

根据上述相关例子,“端倪”通常用于“不可”“无从”“无非于”等否定副词后,应是动词性的,是名词性的“端倪”活用为动词,从而实现了由名词向动词的转化。但发展至今,“端倪”还是更多地作为名词使用,而其动词义,依据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基本不再使用,至多会在引用古语时出现,如在《人民日报》(2000年)中的引用: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

“端倪”在词义演变中出现的转类现象虽不常见,但不可否认,这一转类现象确是词汇演变发展过程中利用的途径之一,同样在词汇演变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总体而言,“端倪”是“端”和“倪”分别在词义发展到战国时期因具有了相同的词义,通过同义复用而产生的。此后,“端”“倪”经常同时出现,逐渐演化为固定的名词短语,词义开始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受组合同化因素的影响,“倪”因受“端”同化失去了独立成词的功能,“端倪”进一步演变成为复合词。由于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端倪”一词发生了转类现象,暂时具有动词性。“端倪”自从具有固定性成為并列式复合词后,词义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其主要词义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张双棣.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董志翘.是词义沾染,还是同义复用?——以汉译佛典中词汇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2-117.

[5]李新飞.《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偏正式语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6]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2):129-136.

[7]方梅.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J].当代修辞学,201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