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荒诞·情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美学格调之显

2018-04-20

电影评介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古斯塔夫韦斯大饭店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韦斯·安德森的巅峰之作,他的美学理念也在该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观感上看,以红、黄、蓝为基础的色彩选取,整体搭建了暖色调的复古氛围;广角镜头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色彩的氛围感,使人产生了审美所必备的浪漫情绪。从叙事上看,怪咖云集的主体叙述和时空交割的剧情发展,完全不避讳艺术的刻意性和创作者的主观意图。而无论是故事情节本身,还是其背后深意,都无疑地彰显着韦斯·安德森的人文情怀。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海报

韦斯·安德森走入人们的视野,仰仗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大获成功。这一年,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韦斯·安德森已年近半百。在中学时代,韦斯·安德森就活跃于学校的文艺圈子,他用父亲买的机器创作短片影像,在学校中组织学生创作和参演话剧。德克萨斯大学是韦斯的母校,在这里他的专业是哲学,但同时他也辅修了自己最爱的剧本写作,在校期间对于电影、历史、文学等艺术形式多有涉猎。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成就了韦斯的个人魅力,也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必要养料。

从宏观上来审视电影美学,它主要表现为针对现实生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维度思考和辩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研究电影美学的过程中,行家们往往将侧重点放到电影文本本身的创作背景、影视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观众在审美表现上的规律性变化等等。由此可见,电影美学并不是简单的欣赏电影,而是综合了哲学、艺术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审美。从归属上看,美学被纳入到了哲学的范畴之内,但电影美学却不单单是纯粹的哲学,一些哲学上所崇尚的真理只有经过电影文本的修饰和改造之后,才能够被称之为真正的电影美学。

一、色彩之于镜头的视觉盛宴

(一)独特的色彩审美意识

在一部分时尚人士的心中,韦斯如果不做导演的话,去当一名室内设计师也一定能够安然度日,因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对色彩的那种独特审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复刻。光的三原色在韦斯·安德森的手中得到了超然的应用,以此为基础,丰富色彩的再创作也是应有之义。当然,韦斯对于色彩的审美并不仅局限于颜色本身,他还将高对比度的、饱和度极强的明丽颜色大幅度地放在了电影当中。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所描绘的是20世纪初的欧洲,整个背景的装潢都以豪华和复古两个词为主导,一派暖色调景象跃然于银幕之上。在酒店大堂部分的装潢中,红金色和咖啡色是主要构成,这充分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欧洲氛围。对于服务生们的着装,韦斯也进行了影视化处理,用绛紫色的服装来衬托整个饭店的贵气。从外观上来看,布达佩斯大饭店整体呈现淡淡的粉色,这种暖色背景在后续也出现在甜品上面,利用让人感到甜蜜和愉悦的甜品来展现这种充满着浪漫和麦芽糖风格的色调再合适不过。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暖色系的使用,韦斯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还引入了黑白色调。比如说,在整部电影的结尾部分,当古斯塔夫重新找回遗产的时候,此时穆斯塔法已经能够出师并与阿嘉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在这种美满结局的序幕中,韦斯让黑白画面进入到了观众的视野当中。这是因为古斯塔夫为了徒弟挺身而出,并最后被枪杀身亡。安德森放弃了彩色的表达,利用黑白画面使得古斯塔夫的悲怆结局更加地触动人心。

(二)广角镜头的色彩深化

所谓的广角镜头,指的就是在焦距较短的时候,摄像机所构建出来的画面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整体效果表达出来强烈的纵深感。同时,景深较大对于拍摄的人物或者景象来说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变形,通过这样的变化可以使得影片的夸张感更甚,从而加强了整个故事发展的戏剧性效果。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作家进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见到尚经理,此时导演就利用的广角镜头将楼梯、天花板以及墙上的装饰艺术都容纳了进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柔和的情景,表达出整体氛围的俏皮感和幽默感。在影片过渡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古斯塔夫先生在去参加伯爵夫人的葬礼时带上了穆斯塔法,同样使用了广角镜头将大厅和走廊容纳到了一个画面当中,利用变形的夸张暗示了即将到来的阴谋与冒险。

在韦斯·安德森所导演的一系列影片当中,在视觉层面的表达上既包含了鲜明快意,同时也兼有阴暗肃穆,这样起伏较大的色彩调配和变形夸张的画面组合,再搭配上令人意外的光与影、音与色,很巧妙的规避掉了眼花缭乱的混杂场面,而表现出既饱满又极富才华的影像画面。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韦斯得以构建出了一个精致的、诗意的电影世界,这个世界以一种韦斯·安德森风格跃入观众的视野当中,进而产生浮想蹁跹。

二、怪咖与荒诞的叙事展开

(一)怪咖的精神美感

在韦斯的电影构成中,人物所处的地位非常之核心,整个影片的叙述都在围绕着人物而进行展开。在这些电影中,人物不需要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发愁,外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全部都与自身无关,而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穷尽自己所能去追寻人类的精神世界,在不断地迷失和顿悟中积极寻找灵魂的真谛。韦斯·安德森非常善于挖掘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也造成了在他所执导的影片中出场人物非常多。在这些人物里面,他们天然的存在着怪异性,从性格到行为都充斥着无厘头。总体来看,韦斯·安德烈就是在讲述一群怪咖的人生故事,让这群怪咖在探寻生命真谛的过程中绽放美学意义。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有两个主要人物穆斯塔法和古斯塔夫,从小人物到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是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在古斯塔夫出场时,就是作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经理而存在的,当然这之前肯定也经历了若干年的门童打拼。在古斯塔夫的心中,对于自己的职业是充满热爱与激情的,他用近乎于严苛的态度追求着最完善的饭店服务,在一众的贵妇中间能够做到宾客尽欢也是不易。正是因为他拥有着这样的魅力,才促使了他一路高升直到饭店经理,同时也为后续的发达埋下了伏笔。在古斯塔夫的情妇当中,有一位极其富有的D夫人,她逝世后将大笔的遗产赠与了古斯塔夫,由此而促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富豪。虽然古斯塔夫虚荣而且肤浅,但他的观众缘却极好,最终他因为保护自己的徒弟而死于枪杀。作为一名门童有幸师从于古斯塔夫的徒弟,在参与了遗产争夺战之后也变成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继承人,挤进了有钱人的行列。这样的两个小人物,在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之后,终于完成了人生路上的逆袭。

(二)叙事的时空铺设

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一部电影的叙事创新需要根据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和设计来实现。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类型,其一是线性时空,即通过故事所发生的时间顺序来逐步推进叙事发展;其二是非线性时空,这一种类型所采用的手法时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倒叙、插叙、反复叙述等等,也有可能是多种方式的有效融合。不管是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影视表达的复杂化,从而有效地丰富既定的故事内容。韦斯·安德森的执导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唯一一部采用了多层叙述时空方式的影片,在该影片中一共包含了四层主要结构,而故事的重头戏也发生在第四层。

韦斯很聪明地将背景叙述制作成了套层结构,原本要用一个发生在久远时期的开场白故事来进行描述的内容,在韦斯·安德森的镜头下被分化成了四个不同时空的叙述层次。第一层中,一个小女孩为一个国宝级作家悼念,手中的照片转场到它所拍摄的年份——1985年;第二层中,在作家老年时期时回忆自己中年时期的故事,由此而将镜头转换到纳伯斯巴温泉小镇,故事由此而进入第三层,作者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遇见了老板,通过他的叙述得知了整个故事,由此而引入第四层,主人公古斯塔夫正式出场。在影片结尾,韦斯再次将镜头拉回到第一层次,小女孩手中的书本合上,意味着国宝级作家一生的结束。而这种华丽铺陈的叙述手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姿态的彰显,仿佛示意着安德森贵族式的创作收官。

三、电影美学表达与人文情怀

前文说到韦斯·安德森在大学时期主修科目就是哲学,除此之外他还有着非常丰富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在美术、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在日常生活中,他自称是许多知名导演、画家、文学家以及歌唱家的铁杆粉丝,而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吸取灵感来完成自己的创作也是韦斯的乐趣所在。在韦斯的一些电影中,他甚至会特别地开辟出一个单元或者是加深对某个细节的描述,以此来向自己膜拜的大师致敬。正是因为韦斯的个人爱好广泛而丰富,所以为他在电影中的创造性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如果韦斯的电影只是在视觉感官上给人带来享受,那么它所蕴含的意义未免空洞,所存在的研究价值也不会很高。所以说,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必须要有厚重的内涵,它可以利用轻快的表达方式,但绝对要体现出某种隐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表面来看它似乎是一个关于遗产分争的故事,但深究它的历史背景却是极其宏大的。如果观众对欧洲的历史和文学史有相当的把握的话,那么在解读电影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忽视掉它所涵盖的隐喻和致敬。在影片中所隐藏的瓦尔特·本雅明、希区柯克以及欧洲文明衰落等内涵,对于观众的知识文化体系要求确实很高。

整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发展其实都是以茨威格为范本,它在讲述一个充满奇遇故事的同时,更利用了自身在影视表达上的优势对欧洲的文明及已经逝去的贵族精神高唱了一首挽歌。在整部影片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它所使用的怀旧风格,不仅是在建筑上符合欧洲旧时期的许多元素特点,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在尽力地模仿。韦斯将整个欧洲的文明都缩影到了一部影片中,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混搭了各种欧洲的风情,从哥特式建筑到俄罗斯式的音乐无不暗含着对过去的歌舞升平的回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欧洲称得上是上流人士的天堂,它充斥着财富和奢华,更有着高贵优雅的所谓“骑士们”。正如古斯塔夫所表现的那样,他热爱工作、忠于工作,将管理做到每一个细节之处,他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却会为小小的零挺身而出,也会为了自己那突然逝去的情人千里奔波。

在1932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外面,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笼罩在一股粉色的烟云当中,这样绚烂而多姿的颜色预示着这一时期整个欧洲思想的明丽。而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外的世界里,四周充满了雾蒙蒙的白色,就像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冬天那样,让人看不到希望和尽头。韦斯将鲁兹的城堡刻画成灰暗的代表,用它来暗示德国的法西斯是多么的黑暗。而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不管它曾经经历过多么繁华的景象,都会在末日到来之前戛然而止。在古斯塔夫逝世之后,世界大战也逐渐投出端倪,布达佩斯大饭店开始由兴盛走向衰亡。在欧洲文明被满目疮痍所替代之时,有志气的文人一定会选择离开,这样他记忆中的故乡就永远是繁华的太平盛世。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与阻碍之后,零、古斯塔夫以及阿嘉莎刚刚看到黎明的曙光,却又不得不面对悲怆的人生。在观众们像惯常的那样以为会收获到古斯塔夫被拯救、零和阿嘉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之时,导演让古斯塔夫的人生再一次出现了波澜,这一次他不在具有死里逃生、万事化吉的主角光环,而是在捍卫自己朋友的路上彻底走向了死亡。这还不算,导演还将死神的令牌投向了阿嘉莎,死因更是让观众惋惜,在今天一剂针药就可以治愈的感冒夺取了阿嘉莎的生命。这也是影片在观众动情之时突然肃穆起来的表现,它用无比冰冷的事实告诉人们,在世界磨难的大剪刀挥舞下,一切的好与坏都会被剪掉。生命的无常就在于它从来不甄别好人或者坏人,而对每个人的待遇都是完全随机的。当然,影片也并不是在一味地渲染着消极情绪,它更主要的是寓意着人性当中美好的一面能够通过不断地传承得以延续,就像古斯塔夫和零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微妙联系一样。

结语

作为艺术领域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分支,电影艺术以它独特的个性化魅力滋养着观众的品行,升华着时代的灵魂。从艺术角度来看,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给观众带来积极正义的影响,不断地提升和重建着社会的审美认知。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利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给观众带来了灵魂的净化,它能够在无形中引导观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义自身和周围的人事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电影中回归的时候,人们可以再次鼓起勇气去创造美好生活、追求瑰丽人生。

猜你喜欢

古斯塔夫韦斯大饭店
河北云瑧世纪大饭店有限公司
《静物与秋叶》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家与政治家
画家之眼——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与19世纪的现代巴黎
世界泳坛第一传奇英雄:约翰尼·韦斯穆勒
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饭店
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