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网络综艺的娱乐症候与改进措施

2018-04-14

荆楚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综艺娱乐用户

杨 曙

(常州工学院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网络综艺成为中国当前媒介市场中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网络综艺带有传统综艺所不具备的新媒体综艺娱乐特征,同时又有一定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是需要进行纠偏的。

一、网络综艺的诞生

网络综艺是指依托网络自制节目内容并且具备直播能力的“纯网”综艺。目前中国视频网络依托用户生产模式盈利(如优酷)的商业模式已经处于极度饱和状态,购买优秀的电视节目进入平台又需要缴纳版权费,于是网络综艺开始不断呈现了。并且,当前电视综艺节目已经进入到供大于求的阶段,内容创新遭到堵塞,“限娱令”的出台使得传统电视综艺更加雪上加霜,于是网络综艺诞生了。各类视频网站为争取用户也采取了差异化和品牌化的竞争,尤其在2016年,网络综艺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根据《2016年腾讯娱乐白皮书》显示,芒果TV自制的《完美假期2》《2016超级女声》、腾讯视频自制的《看你往哪跑》《饭局的诱惑》,爱奇艺自制的《晚安朋友圈》《十三亿分贝》等的播放量均过亿[1]。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综艺在继承传统综艺真实性和实时性的基础上,还拥有良好的体验度和互动度,已经基本上做到了以用户为中心。

从用户的年龄层次而言,网络综艺的最大的消费群体为“90后”。作为“90后”,其不看电视只上网的习惯已经给网络综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90后”本身即是对虚拟世界产生极强迷恋并带有很强的娱乐需求的,他们追求个性化表达,已经成为网络综艺的存在的发展动力。如果翻看现在平台上热播的网络综艺,无一不涉及最热门的“90后”话题、二次元、美食与旅游等,这些对社会热点的话题捕捉也吸引了“90后”的眼光。同时,大量网络综艺使用弹幕等手段,直接吸引了用户、嘉宾、制作方三方同时交流,也为用户的传播反馈提供了更好的需求。

二、网络综艺的新媒体综艺娱乐表征

和传统综艺比较,网络综艺带有很强的年轻化娱乐倾向,注重较强的新思路,用脱口秀、真人秀等方式去直接服务“90后”用户,节目活泼引人入胜,如热门的《奇葩说》,除了十分热门的高晓松、马东等少数明星外,其他的参与节目的选手都是草根,其开放的价值观和理念深得“90后”用户的喜爱。还有如《火星情报局》也带有很强的创意,不少论点源自于优酷土豆的大数据分析,准确把握住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得到全民的喜爱,其具体的娱乐表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动、体验和参与性

网络综艺中的弹幕的运用,促使用户、嘉宾和制作方的深度实时交流,这其实是传统综艺所无法企及的,这种弹幕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播放和互动隔离的问题。弹幕在直播和点播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如《看你往哪跑》中,在直播中,线上的用户实时提供干扰和思路,以此去影响现场游戏的发展脉络。线下的现场粉丝和线上用户利用弹幕一起去控制整个综艺的制作,这种制作方式是原先节目策划中“始料不及”的。所以,用户依托这样的参与式的节目形成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节目后期中,节目中的弹幕则更注重用户的自我表达和吐槽,实现用户对自身存在感的需求。

(二)混搭式、解构建构中的后现代主义

网络综艺的后现代风格十分浓郁,内容往往和传统综艺大不相同。

第一,各种广告植入与碎片式信息充斥,是“后现代”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饭局的诱惑》中,主持人马东、侯佩岑将赞助商称为“金主爸爸”,经常“一言不合”就“广告”,这种胡乱植入广告是违反传统电视综艺的广告规律的,但是在网络综艺中很自然融入为节目一部分,后现代表征强烈,采用了嘻哈玩乐的方式去进行植入,获得年轻用户的娱乐需求。弹幕作为碎片式的信息,也展示了一定的反语境症候。“相对于原先的语境和文本而言,碎片化意味着解构;相对于新的语境和文本而言,碎片化意味着建构。”[2]

第二,网络综艺中的游戏式狂欢也是后现代文化的一大表征。在《看你往哪跑》《饭局的诱惑》《火星情报局》中,节目均用游戏来进行串联,各种如“狼人杀”“真心话大冒险”“猫鼠”等游戏穿插在节目中,游戏让用户感受到一种身心愉悦,从而实现娱乐价值。网络综艺的“直播+弹幕”也引起了线上线下的集体狂欢,诸多用户纷纷参与这场狂欢,让网络综艺下的娱乐性得到充分展示,娱乐性同时又是综艺节目的本质属性之一,在网络综艺中形成了狂欢的后现代语境。

第三,网络综艺的内容带有较强的跨界性和混搭性。在多元化的网络综艺格局下,往往诸多嘉宾来自各个领域,有歌手、演员、运动员、时尚人士等,节目也没有固定主持人,如《饭局的诱惑》中实行了“谈话+游戏”模式,上半场为饭桌上“谈心+八卦”,下半场为“狼人杀”游戏,具有浓郁的现代感和趣味度。

(三)与大数据结合精准营销式娱乐

喻国明认为,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大”而不是“全”,大数据背景之下,可以利用平台和软件去抓取用户的上网特性、观看的种类等数据,整理并分析用户的爱好、习惯和职业等,并进一步确定后面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方案。面对当今传统综艺节目种类供过于求的情况,一些节目组对源自百度或优酷的关键词、浏览记录等进行信息整合,同时利用知乎、微博、天涯、百度贴吧等多种平台,整合用户的评价和讨论,确定适应用户群体的精准式营销。这种策划与制作方法能够方便针对用户需要进行节目制作,实现了节目的精准式营销策略。

《奇葩说》是爱奇艺的强势网络综艺,目前已推出第四季,自第一季开播到如今一直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其他网络综艺类似,节目仍旧定位于“90后”,但同时也兼顾了“85后”,并且以“85后”女性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3]。 “节目组会通过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问数据后台,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业、创业等领域,选取网友关注最多的问题,发动网友参与调查投票。”[4]里面的话题包括“好朋友的恋人出轨,你要不要告诉好朋友?”“婚后遇见此生挚爱,要不要离婚?”“伴侣找恋爱经验多的还是少的?”这些辩题生动活泼,能够吸引较多的辩手参加,也吸引了诸多粉丝参与。

三、当前网络综艺的泛娱乐化倾向

节目的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拔高收视率。”[5]作为网络综艺,其本身获得了良好的娱乐建构,获得了很多的可以发扬的建构点,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整体行业获得不断爆发式增长的时候,不少网络综艺也纷纷呈现出了不良的导向,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论时常会在节目中出现。节目中甚至还有语言暴力,这些负面导向不管是节目组为增加效果进行人为制造冲突,还是嘉宾为获得名望而进行的刻意举动,都属于不正常的娱乐范畴。

(一)内容方面依托低俗博得点击率

娱乐虽然是获得精神快感,但是也不能将无价值无意义的内容一味搬入网络,一些网络综艺使用“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去充斥用户的日常生活。有些网络综艺节目,将底线和操守丢弃,随意展示低俗文化,公开讨论性和暴力话题,甚至将审丑作为节目的看点,刻意迎合90后的网络语态,文本语言专注于能指符号的狂乱拼凑,背弃传统语言的健康成长;节目中还经常使用“荤段子”“性暧昧”、权力、斗争等低俗话题,十分不适宜儿童观看,放弃了言说者的语境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幅度专注于娱乐本身的狂欢性,颠覆了汉语言传统的“谦和”“含蓄”“中庸”,不去管节目的尺度,使劲地进行推销自身的娱乐,直接使用露骨和敏感的语言去博出位,迎合了不少用户猎奇和窥视的低级趣味,节目缺乏道德底线、没有文化责任操守,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离。如《吐槽大会》,就是以群嘲和自嘲作为叙述模式,用无底线自黑和高调自恋作为自身标榜的风格。《奇葩说》中,集中了不少能言善辩的嘉宾,采用大数据调研获得热门话题,但是有些话题实在格调不高,如“恋爱中要不要有备胎”“是否接受开放式婚姻”等话题,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也并没有对社会一些急需关注的话题给予一定的真正意义的关注度,虽然契合了用户的窥视心理,但加重了公共性的萎缩和传统价值的隔离。

(二)生活情境的虚无化表演

网络综艺的一个值得关注之处在于,能够对相关日常生活的情境进行彻底的表演和展示,所以会经常有展示性和表演性的剧情,这是网络综艺中十分具有腐蚀性的一个娱乐负面表征。在媒介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这种症候所引发的是无逻辑、无深度、生活的无价值感。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观察,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需要故事所提供的精神的逻辑安全性,当社会矛盾大量涌现时,人们往往又会去大幅度背弃原先的故事,故事中所塑造的理性与秩序往往和社会文化的实际框架并不吻合,这就是当前诸多网络真人秀崛起的重要原因。作为网络综艺,大规模采用情境化符号、景观式空间、去政治化的主题,很多网络综艺采用的是伪故事情境的制作方案。

诸多网络综艺涉及到日常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拜拜啦,肉肉》《饭局的诱惑》《拜托了,冰箱》《十周嫁出去》《放开我北鼻》《约吧!大明星》等节目纷纷涉及到亲子、婚恋、交友、人际、减肥、餐饮等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能在网络综艺中找到对应的选项,但是,这种对应是平面式的,并没有什么分量。在《约吧!大明星》中,明星组成团队,帮助用户解决烦恼。综艺节目中拥有充足物质财富的明星以真实参与的性质,和其他白领一样去上下班、挤位置,为职场妈妈到学校去接孩子,为按摩院技师工作等,这些体验似乎为真人式的体验,但是刻意规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全凭借明星本身靓丽的外表从而转化成浪漫唯美的感动。对用户而言,这种真人秀表面看似和生活产生类同,规避日常生活的矛盾,但是却成为用户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幻境,将原先的镜头转换成日常记录的工具,日常生活反而成为镜头的附庸。

(三)政府缺乏对网络综艺的政策监管

网络综艺是蓬勃发展的,但是监管却没有如期发展。在网络综艺刚刚发展时,节目数量不是很多,质量偏低,也没有精湛的团队帮助制作,所以节目出现一些娱乐价值取向不正的情况也并不稀奇。政府监管机构的缺失,使得网络综艺的成长环境过分宽松,当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的时候,网络综艺就开始了飞速成长阶段,制作团队的专业化虽然稳步提高,节目的影响也十分大,但是泛娱乐化问题并没有受到监管部门注意。直到2016年,国家相关的监管部门才出台了一些政策用以针对网络综艺的泛娱乐化问题,对一些泛娱乐化的网络综艺进行整顿。

四、当前网络综艺泛娱乐化问题的对策

当前网络综艺泛娱乐化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诸多原因交织造成当前娱乐的困境,如果要解决当前网络综艺的问题,就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

(一)制作方:坚持媒介伦理不要触及底线

网络综艺目前出现的怪现状要解决,首先需要制作主体的媒介伦理意识。目前,很多的网络综艺是民营企业完成的,不少内容的供应商也曾为电视台供应过节目,作为经常为电视台供应节目的内容供应商,应该也有一定的自律意识,能够分清什么是媒介理论的底线。内容供应商环节中的老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原先的职业操守,对于年轻从业者而言,虽然没有经过一定的媒介伦理思想锤炼,但是要积极学习媒介伦理,拿捏好节目尺度,不要因为赚钱而随意触碰媒介伦理的底线,还有一些制作单位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新媒体属于法律管辖不到的范畴,就利用监管不到位去打擦边球。所以,制作方要时刻坚持自律,进行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不要随意去触及媒介伦理的底线。

(二)播放平台:进行把关以避免风险

当监管力度在加强的时候,平台的存在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当播出的平台还没有或者已经推送的网络综艺遇到泛娱乐化的问题,就有可能会遭到停播和下架的可能,此时播出平台就会承担严重的经济损失。只有将质量把握好,播出平台才能去规避各种风险,从内部环节去加强审查意识,借助审查的队伍,提高审查的标准,逐渐积累好审查的经验,不要只是制作方的人审查,要从高校、政府、电视台抽取相关专家前来审查,这样才能做好对节目相应的评价。

(三)监管部门:出台政策和加强监管

当前网络综艺发展十分迅速,和传统电视综艺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两者的监管标准也在不断缩小中,实际上,应该对网络综艺和传统综艺采取相同的监管标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在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指出,网络上下的管理需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6]。在此后不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提出要对网络综艺节目进行备案[7],这样从一开始就避免了不良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凡是在电视台不能播放的节目也不能在网络播放,采用线上线下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政策角度方面对网络综艺的泛娱乐问题进行遏制。如果采用统一标准,整体网络综艺和传统电视综艺的差距就会缩小,两者在质量、数量、类型等方面才会产生趋同性,从而共同关注媒介伦理。

随着当前网络综艺影响力的迅速扩展,需要对其当前的问题给予规避并进行改进,只有在原创内容上大力开发,打造有品质、有思想、有情怀的网络综艺,才能去更好地拓宽题材和领域,追求一定的形式美感,全面提升网络综艺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腾讯娱乐.2016腾讯娱乐白皮书[EB/OL].[2018-02-01].http://ent.qq.com/zt2016/whitePaper/show_pc.htm .

[2] 黄鸣奋.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635.

[3] 马东.盗版视频网站不可能继续生存[EB/OL].(2014-12-10)[2018-02-01].https://www.aliyun.com/zixun/content/2_6_291295.html

[4] 百度百科.奇葩说[EB/OL].[2018-02-0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87%E8%91%A9%E8%AF%B4/15439117?fr=aladdin#2_3.

[5] 刘景泰,洪兵.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成因和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06-208.

[6] 央广网.聂辰席出席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 [EB/OL].(2016-12-08)[2018-02-01].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1208/t20161208_523312747.shtml.

[7]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城市电视台技术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通知[EB/OL].(2017-06-08)[2018-02-01].http://www.ttacc.net/a/news/2017/0608/47541.html.

猜你喜欢

综艺娱乐用户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关注用户
娱乐眼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