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2018-04-03赵明聪秦宏毅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职业

赵明聪,秦宏毅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017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7﹞11号)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1]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2]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要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就要引导其正确择业。180多年前,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围绕青年择业的三大问题展开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马克思择业观。深入学习马克思择业观,对帮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确择业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择业观

择业观,即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根据自身的能力、理想条件等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产生的态度、方法、评价等,它是个人价值观在选择职业上的集中体现,对个体选择职业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的择业观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有充分的展现。在该文中,马克思主要围绕为什么选择职业、如何选择职业、选择何种职业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全文思想丰富,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

(一)为什么选择职业

在马克思看来,能够自由地进行职业选择是人远远优越于动物的地方。人和动物不同,动物是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生存的,而人则是借助于自由活动来驾驭这些自然条件的。特别是在职业选择上,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在这里,青年马克思将受父亲影响较大而形成的理性、自由的启蒙思想融入到自己对选择职业的思考之中,并将它作为自己认知的一个先决条件,进而提出,选择职业就代表了对自身生活的选择。但不管人们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应该认识到,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由的存在,要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如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呢?马克思认为,旧式的劳动分工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而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有做到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3](p24)因此,青年人不仅要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要工作,进行生产劳动,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如何选择职业

在马克思看来,青年人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仅要对职业进行理性的分析,更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

首先,马克思认为,理性的职业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摆脱职业的外在光环,透析职业的内在本质。马克思说,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容易受到“虚荣心”和“名利”的引诱。名利的诱惑让青年人无法用理智去清醒地支配自己,而在选择职业时产生的“虚荣心”比“名利”更容易使其产生错误的判断。虚荣心让青年人认为自己选择职业是受到了职业的鼓舞,符合自己的真实兴趣,其实这只是一种短暂的迷惑人的现象而已。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强调,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反复斟酌、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对职业进行全面的认知分析,避免因感性或不理智因素的干扰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看到职业的功利性价值,更要看到其对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据此,马克思提出要选择“有尊严的职业”,即“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4](p458)这种创造性不仅全面展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更完美地彰显了人的尊严。综上所述,理性的职业分析不仅要把职业作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手段,更要将其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实现职业的物质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其次,马克思认为,准确的自我定位,主要包括认清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社会关系。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身体素质,不能盲目地选择职业。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自身体质的职业,“就是冒险把大厦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4](p457),这样不仅对身体造成危害,更缺少了工作的乐趣。其次,在选择职业时要认清自己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青年人选择的职业不可能总是达到他们的预期,社会关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选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而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因此,青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要考虑其社会关系。综上所述,准确的自身定位不仅包括对自身先天条件的认识,更包括对自身社会关系的全面、准确分析。

(三)选择何种职业

在马克思看来,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要避免功利性,应该遵循两个重要的指针,即“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4](p459)。首先,要避免追名逐利地选择职业。虽然“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3](p187),但在选择职业时要时刻牢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仔细权衡职业选择得失,不可为了一己私利,选择损害他人权益及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其次,要选择促进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职业。职业具有推动社会发展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双重价值,因此,选择职业也就具有了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作用。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认为要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即既要努力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又要不断争取促进自身的完美。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一方面,人作为需要的主体要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人作为需要的客体要满足他人及社会的需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人就作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因此,青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仅考虑实现自我价值,还要考虑到职业选择的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自身的完美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据教育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大学生毕业生达到820万人,相比2017年的795万人又增加了将近30万人。在毕业生数量节节攀高的同时,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暴露。正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其原因,对促进大学生择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过程存在的问题

2017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方向更加多元。择业取向的多元化主要包括地域选择的多元以及择业标准的多元等,这些多元化的择业取向有利有弊。一方面,多元化的择业取向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提升就业率;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呈现出期望值过高、越来越功利化、更加追求自身发展的特点。部分大学生的不良择业取向最后转化为其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观念保守化,缺乏理智分析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缺乏理性和清醒的认知,没有认识到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依旧受之前择业理念的影响,固守着职业尊卑的陈旧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大学生的择业定位出现“尊贵、体面的职业就是好工作”的偏差。人们都去竞争大城市、体制内的高稳定性工作岗位,而在偏远山区、农村基层以及私立企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这就造成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拥堵”和“弃置”并存的奇怪现象。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及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独立判断,容易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的择业建议,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或者在择业过程中,择业目的不明确,漫无目的地寻找工作,有时能寻找到多个职位,却不能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抉择,优柔寡断,最后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2.择业方向功利化,缺乏合理评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普遍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工资的要求越来越高,择业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工资高、福利好的稳定工作,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孔子说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p50)但是,择业观念过于功利化,甚至不考虑自身条件,一味追求工资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或者为了名利放弃自己学习的专业、感兴趣的工作,都是不理智的。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容易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自己。对自己评价过高会产生自负心理,认为肯定会有更好的职位在等着自己,迟迟不肯就业,错失许多就业的良机;对自己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心理,常常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某工作岗位,就业情绪低下。

3.择业定位自我化,缺乏社会思维

当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是否利于自身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受到父母等长辈的多重宠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把自身的兴趣、爱好、利益等放在首位,过分注重对自身需求和爱好的满足,忽视社会的需要。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扩大,造成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自我化。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只寻求自己喜欢的或者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岗位,对与自己要求不符的职位,他们宁肯不就业也不会委曲求全,很少从社会、从整体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二)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恩格斯说过,“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3](p550)事实的确如此,万事万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它的必然性,世界上没有无原因的结果,有结果必定有其原因。新时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非偶然,有它形成的一定原因。

1.缺乏正确择业观念的指引

大学生产生择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择业观念不正确。择业观念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大学生个体,是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冲击。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持续发展的大变革阶段,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汇聚一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中滋生了“一切向钱看齐”的不良观念,这些观念在无形中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最后在他们的择业问题上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家长缺乏正确的择业观指引。部分家长受旧观念影响较大,不能及时跟进社会的发展,无法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最后,学校择业观教育整体协调性差,缺乏针对性。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各部门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关系,也不能将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个体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这样容易导致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不全面、不彻底。

2.缺乏科学择业方法的指引

大学生产生择业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择业方法不科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往往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却缺少实践能力,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在择业时自我感觉良好,一味地追求高标准的职业,可能会错失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择业时易受从众心理影响,随波逐流,一味地选择热门职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还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仅考虑个人及眼前利益,不能将国家及社会的需求与自己的喜好、长远发展等相结合。

3.缺乏合理择业标准的指引

大学生产生择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择业标准不合理。首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定型阶段,阅历尚浅,缺少社会经验,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很难立即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择业标准。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父母依赖性大,家长的择业标准及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会影响孩子的择业标准。例如,家长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易导致子女尽可能地选择政府机关、国企等工作单位,家长的就业期望值高易导致子女费尽心思地选择稳定性高、薪水高的职位。最后,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择业标准的有效指导。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择业教育时过分追求高就业率,导致择业指导工作粗放,不能真正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引导其形成合理有效的择业标准。

三、马克思的择业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180多年前,马克思对青年人的择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树立了为整个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崇高职业理想,并且用一生去践行它。马克思的择业观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对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自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只有正确的择业观才能指引大学生顺利择业。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奋斗终身”。[6]在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广大青年要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正确择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如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理智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身的观念。一方面要摆脱陈旧观念(例如“铁饭碗”、“就东不就西”等)的束缚,经受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对自身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把国家和集体的发展利益放在首位,自身要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需要拥有健康的择业心态。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对自身充满信心,相信在选择职业时遇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抱怨、投机取巧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摆正心态,按照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找准自身定位,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

马克思呼吁我们要将整个人类的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理想目标,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人生的标准……告诉我们,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幸福”。[7](p74)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当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注重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争取实现社会贡献的最大化。当然,鼓励大学生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提倡他们不着边际的空想,也不是让他们作壁上观、纸上谈兵,而是要引导他们从社会现实出发,树立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的职业理想,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大学生要勇于突破自我的限制,摆脱大城市、体制内以及体面的工作对自己发展的“束缚”,到广阔的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到富有活力的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企业中去开拓自己新的天地。大学生要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时刻牢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社会及国家的发展为指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将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选择最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

(三)秉承严肃认真的择业态度

在青年马克思看来,选择职业是人比其他生物更具优越性的一个特征,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灾难呢?马克思也给了我们最合适的答案——要严肃认真地选择职业。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选择合适的职业即奠定了自己人生的航向,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冷静思考,仔细研究。首先,要对自己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观愿望进行准确判断。一方面,大学生要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否能真正地鼓舞自己,而且这种鼓舞是否纯粹,有没有受到名利、虚荣心等的支配,切勿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短暂荣耀感但会让自己始终处于郁郁寡欢状态的职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否受到自己一时兴趣的支配,不能本着“听天由命”的心态仓促、草率地选择职业,或者任由父母安排、随意地将就等,这些做法都不利于长远发展。其次,要分析自己从事这份职业的客观可能性。这种客观可能性包括个人身体素质、个人能力以及相应的社会关系等。如果通过权衡发现自身的体能或者能力与想要从事职业的要求相距甚远,那就要尽量避免选择这种职业。因为即使能勉强从事,也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在选择职业迷茫时,要善于向他人寻求帮助。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可以向父母、老师等有经验的人寻求指导,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选择促进人类幸福的职业

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要选择能够赢得尊严、促进人类幸福的职业。有尊严的职业,即最能激发自己的热情、能够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从事的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容易受职位高低、收入稳定、东西差距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职业的尊严与其收入等并没有绝对的联系。职业并无高低好坏之分,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伟大的事情,获得职业尊严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份职业。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对职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获得职业尊严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选择促进人类幸福的职业也就是选择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的职业。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曾指出,“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8]广大青年大学生也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之中,立志高远,选择合适的职业并为之奋斗不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更是每个青年人为之不懈奋斗的指向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这个目标为引领,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有个人理想,更要向马克思学习,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深刻领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为了人类的幸福努力奋斗,努力做到“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职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