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探赜

2018-04-02刘宁宁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思想

赵 阳 ,刘宁宁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中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新的政治宣言,蕴含着新时代依靠谁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内核,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依据和价值旨归。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几个维度,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以探析,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遵循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演进中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工人甚至创造了人,批判家却永远是不通人性的。”[1]122也就是说,理论虽然具有批判力,但是理论本身不能真正地创造整个物质世界,而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物质世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关于人与历史的关系,马克思又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1]103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将为历史的演进提供丰厚的物质力量和物质保障,推动着整个人类历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次,共产主义事业以追求人的解放为目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渐从德国古典哲学思辨的窠臼中走出来,从人的现实性出发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人民的主体性的问题,提出了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首要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2]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无产阶级由于受到资本家的剥削,由于受到资本的统治,所以,自己本身根本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而为了实现自身的解放,这些处于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无产者“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生存条件”[2]201。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使人本身从资本的奴役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在《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晚年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了深刻和明确的阐述。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这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的最高的命题。

可见,始终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立场。习近平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创造性地坚持了这个核心立场。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色,贯彻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殷周时期,《尚书·秦誓》就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4]的语句,体现了古圣先贤对君民关系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君抑或是师都是为民而生。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在《尚书》中强调,“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5]之后,孔子还提出了“足食、足兵、民信”[6]等诸多安民利民的治国思想和治国主张。我国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并且把“人民”置于与“土地”和“政事”并列成为国家“三宝”之一。法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7]。换言之,只有为百姓创造财富,保障百姓的生活安全,以及维护好百姓的荣誉和尊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提出了“民水君舟”的思想。《贞观政要》卷一《君道》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8]。在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先驱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核心内容就是“民族、民权、民生”。

也应看到,虽然古人提出了许多关于民本的思想,但实际上,“重民”也仅仅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维护封建政权稳定的一种手段而已,究其根本,“用民”才是最终目的。在古代的民本思想中,民与君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君主和人民之间的利益始终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二者始终无法真正实现和谐发展。子民与君主之间的矛盾对立的消极因素,民与官之间的对立冲突,自始至终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君为主体,民为从属,民为君用”。尽管如此,古人的民本思想还是宝贵的、值得借鉴的。

可以说,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历史逻辑: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执政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在包含着中国几代人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总依据。“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9]毛泽东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信仰和行事准则。“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0]在社会历史的实践生活中,一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利益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关注人民的精神文化方面需要。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战略上主张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手中的权力都是由人民赋予的,靠人民的首创精神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力量之源。正是因为始终如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锻造出了中华民族永远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在谈及共产党人为何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时,邓小平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2]。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地位是建立在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和保障的基础之上,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归根到底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的演进和变化,都必须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奔向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若缺失人民群众这一根本性的实践主体,整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人类的解放事业都将无法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而这一目标深刻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和追求,但在实现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复杂且艰巨的任务,既有的旧问题的依然存在,同时伴随着新的社会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各种情形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安全的维护带来诸多困难。

世纪之交,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的理念不断焕发新的魅力,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有鲜明历史特性和时代特征的理念,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思想。在这其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价值一以贯之,从未褪色。江泽民始终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指出:“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有了胜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13]。江泽民进一步深刻地阐释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与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他指出:“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4]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和价值指向。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15]在胡锦涛看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执政基础和胜利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执政就会变成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人民群众的整体意愿和行动是一个国家历史前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政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而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真正做到顺乎民意、深得民心,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做到一脉相承,又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提出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价值遵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立场与价值旨归

(一)致力于民生问题的解决

首先,把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的重要时间节点上,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涉及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方面的矛盾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同时,我们又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改革发展能否顺乎民意,能否真正地回应人民的期待,同时,保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益。其次,从人民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16]。守住底线的内在含义指的就是要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突出重点,主要指的是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如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生活和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进一步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完善制度,本质上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好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引导舆论,就是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舆论氛围,构筑一个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政治生态和环境。最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正确的研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改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推进在民生领域的建设,积累好国家建设的物质力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二)确立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想更好地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

一是创新发展,主体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的唯物史观中深刻阐释了这一理论,正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描绘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本质上就是突出强调广大人民群众中人人都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参与者。因此,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竞相迸发,才能为社会历史的进步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时刻围绕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而展开。二是协调发展,其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好社会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问题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中,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并未彻底得到解决。因此,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全局的走向,实现利益的平衡,补齐发展的短板,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绿色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避免走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色发展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下,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的最新方案,是代替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许多战略和方针,指导国家生态建设发展,进一步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四是开放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既要解决中国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难题,同时也要对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8]因此,世界各国必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承担风云变幻,一起扛鼎前行。中国积极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中拉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实践活动,更加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五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进程中,由于现代化本身所带来的矛盾和弊端逐渐地开始显现出来,如现代化所带来的空间生产的矛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其实质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财富出现分化。共享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和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能够更加广泛和全面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实现的伟大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始终是围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展开,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推进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树立,其核心指向就在于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一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党领导人民一直在努力和奋斗的伟大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分重视对人民首创精神的挖掘和发挥,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创造和激发,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明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主张。这对于调动好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各行业中不断开拓思维、奋力前进,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热情,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二是不断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将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这有利于增进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并且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自我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全民族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要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时刻把握历史前进方向和历史脉搏,振奋精神,扎实进取,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