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及有效方法的探究

2018-04-02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

周 腾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221300)

现代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是什么”的知识,却忽视了“为什么”、“怎么办”的价值培育、引领,学生们可能拥有生存能力,却如生活在精神孤岛上一般,无幸福感可言.教师只有把“生存教育”升华为“生命教育”,才能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并使其成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生命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绪等.高中化学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在训练学生化学科学思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可以说以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维发散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笔者首先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简单地阐述,继而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三个方面谈一谈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传统教学的模式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都是围绕着教师以及教材为主,学生只扮演被动接纳知识的课堂旁观者.高中化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逻辑性,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给予的教学任务,化学教师们往往会利用反复地讲解,重复地练习等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特征会逐渐抹灭学生的化学兴趣以及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反复机械地练习也会让学生对化学学科、化学习题产生“熟能生厌”的负面情绪,从而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2.学习任务繁重,应试压力较大

高中学生都需要面临应对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大部分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得不加大在有限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量,而这种不正常的教学量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学习压力.学习压力过大容易引发学生厌学、抵触学习、反感学习的负面情绪,而这一切都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只有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唯分数论的陈念,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端正教育的价值追求,才能让教育回归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真.

3.理论灌输较多,实验探究偏少

化学学科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阐述的基础.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国高中大部分的化学课堂都是以理论课为主,有的几乎是纯理论教学,实践课非常少.即使有实验课也只是流于形式,都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纯看、纯听.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化学教师为了赶进度而放弃了实验教学,他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浪费时间、见效慢,甚至难以控制.其实不然,人的记忆都存在记忆曲线,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远远比不上亲身体验来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1.设计悬念疑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疑问既是思维发散的导火索也是探究欲望的切入点.学生一旦对某一个学科产生疑问,对某一个知识产生质疑,他们才会拥有想要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与激情.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去设计具有悬念、弹性、开放等特点的高质量问题,并借助问题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

实践证明,只有提出一些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矛盾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时,教师可先抛出问题:“硫酸铜溶液与钠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在学生已有认知中,他们知道钠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是排列在铜的前面,为此学生按照常理去理解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钠能够把铜置换出来.”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无需急于进行点评,而是可以借助实验,用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并在矛盾和冲突中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其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也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比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时,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开放性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的积极思考,例如:“同样是白色的固体,你们是怎么区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只要利用之前学到的化学知识,再结合生活经验就能总结出很多种答案.有的同学是加入了稀盐酸,有的同学是滴加了无色酚酞,还有的同学是加入氯化钙等等.学生总结归纳出的答案越是丰富多彩,越说明他们去认真思考与探究了,在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答案时,化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利用正面而积极的言语去保护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进而给他们思维的锻炼提供契机.当然,化学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提问,利用学生日常所及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再认知,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红心鸭蛋的化学原理是什么样的?”、“新装修的房间里都存在甲醛,你能通过什么方法鉴别甲醛?”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就容易激发他们对生活中的化学进行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2.增加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既是新课程标准的理论要求,也是符合高中学生实际认知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且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转换,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增设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试验中吸收和获取化学知识.而且,实验设计需要讲究探究性、挑战性、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真正效用.

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时,化学教师首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介绍自然界中常见的含铁元素的物质,并根据铁元素的化合价对物质进行分类.当学生对常见的含铁元素的物质有了一定认知之后,教师再给出实验的主题,即利用教师给出的这些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的各种物质,去探究它们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验证实验的可行性.表现优异的学生甚至可以设计出四五种实验方案,进而去深层次地、全面地探究实验的主题.这个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不给学生预设实验,只告知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全部都由学生自主拟定.因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给学生带去了极大的挑战,激发他们思维的活性.

3.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围绕着黑板粉笔开展的,这种教学手段虽然简便易行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种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其次呈现的化学知识的容量较小,很多化学中微观的问题难以直观体现.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日渐普及.实践证明,无论是化学概念的学习,还是实验课教学,多媒体都可以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可视性,增课堂容量,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动态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师又很难通过语言、图片和实验展现这些过程,学生又受认知水平和能力限制,学起来就会感到很吃力.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展现,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通过视觉来感知所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原子结构、晶体空间结构、原子杂化轨道、化学平衡移动问题,很多学生难于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动态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晶体模型、平衡移动情景,将抽象的问题情景形象具体化,给学生直观感,那么该块内容也就不再那么难于理解.

再如,有些化学实验因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进行正确完整的实验操作.如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的颜色变化,由于反应变化复杂,其实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现象也不易观察,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该实验操作和反应变化的过程,降低反应变化的速率,使学生在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下,易于观察和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教师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共同启发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提升.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实施给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且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创新、总结才能真正完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启化学学习的大门.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