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多因素分析

2018-03-29袁茂文席亚明马转珍王丽娜

当代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髓系核型白血病

袁茂文,席亚明,马转珍,王丽娜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临床常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有较大的异质性,正常髓系细胞在分化发育期间造血祖细胞会恶变转化。AML患者遗传学改变及细胞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准确识别与诊断其生物学与临床特征有利于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在AML中t(8;21)为异常染色体,会对ETO及AML1基因产生累及,将AML1/ETO融合基因生成,具备转录活性。在AML-M1中t(8;21)占比约为6%,在AML-M2中占比约为40%,也会出现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M0/M4/M5等分型中,在AML患者中总占比为8%~20%[1]。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在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类型中纳入了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及伴t(8;21)染色体异常的AML,此类患者对化疗有较好的反应,完全缓解率可达80%,巩固治疗后生存期较长[2]。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伴t(8;21)AMI具备异质性,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化疗效果差,影响预后。现分析伴t(8;21)AMI患者临床特征,并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伴有(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1.2±8.7)岁。

1.2 一般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按照WHO或FAB诊断标准对56例患者进行诊断与分型,并用EDTA抗凝管对患者新鲜骨髓液予以收集,应用单克隆抗体与流式细胞仪对白血病细胞膜表面抗原予以检测,阳性标准为抗原阳性率>20%。取患者初诊时骨髓,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常规制备染色体,处理分析应用G显带技术,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描述染色体核型。再对AML1/ETO融合基因予以检测,应用RT-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获取细胞后在-20℃冰箱内冻存,新鲜固定液清洗3次,滴片于37℃50%饱和湿度下,脱水用70%、85%及100%乙醇,气干过夜。选取双色标记双融合信号探针,AMI1为光谱绿,ETO为光谱橘红,按照规定方法行探针与样本变性与杂交处理。2R2G(2红2绿)为阴性信号,2Y1R1G(2黄2红1绿)为阳性信号,1Y2R2G(1黄2红2绿)为变异易位信号。

1.2.2 治疗与随访 检测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56例患者均接受本院常规AML治疗,诱导方案为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缓解后再开展系统巩固强化治疗。随访至2017年7月,若随访期间死亡联系患者家属以确认,按随访时间或死亡时间计算患者生存率(OS)。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n(%)],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测结果 ①分型:3例M1,42例M2(75.0%),4例 M4,5例 M5,2例 MDS。②免疫分型:CD13表达 30例(53.6%),CD34+表达37例(66.1%),CD33+表达25例(44.6%),HLA-DR+表达40例(71.4%),CD117+表达37例(66.1%)。③染色体核型:30例单纯t(8;21)(53.6%),26例附加染色体异常(46.4%),其中伴随Y染色体丢失18例,伴9q-6例,11q-2例。

2.2 治疗结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56例确诊后6例放弃治疗,50例接受诱导缓解治疗,1疗程后26例完全缓解(CR),占52.0%,期间6例因出血与感染死亡,44例接受第2疗程治疗,40例CR,占90.9%,3例复发死亡。41例接受巩固化疗,分为两组,分别开展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n=22)与标准化疗(n=19),前者生存率高于后者,见表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起病时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巩固治疗方案及染色体核型均会影响t(8;21)AML患者OS期。

表1 预后影响因素

3 讨论

t(8;21)AML作为白血病亚型的一种具有特殊性,其生物遗传学特征独特,会对AML1及ETO基因产生累及后导致重排,形成融合基因,多在M2型中出现,本组占75.0%,与研究报道的79%相近[3]。本组单纯t(8;21)AML占53.6%,46.4%附加染色体异常。附加染色体异常为常见现象,如性染色体丢失、+8、9q-等。年龄不断增长后老年健康男性也会出现Y染色体随机丢失现象,研究称t(8;21)AML极易出现性染色体丢失现象,男性Y染色体1条丢失者约占56%[4],本组伴Y染色体丢失18例,伴9q-6例,11q-2例,与报道相近[5],丢失Y染色体的原因可能为t(8;21)附加克隆染色体异常。

临床普遍认为t(8;21)AML有较好预后,但临床对于其预后影响因素争议较大,特别是附加染色体对预后产生的影响。研究提出核型有无复杂异常不关联于t(8;21)AML预后,t(8;21)AML患者中附加染色体与单纯t(8;21)AML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另有学者提出预后不良受到伴性染色体丢失这一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总体生存率[7]。本组结果表明染色体核型关联于t(8;21)AML患者预后,单纯t(8;21)者OS期为(47.7±6.9)个月,明显长于附加染色体组(21.3±4.2)个月(P<0.05)。此外,本组研究还表明患者初发病时其血小板、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均关联于预后,因大量白血病细胞在外周血中聚集,诱发出血或血管栓塞,化疗后溶解并破坏白细胞,将多种黏附分子及促凝物质释放出来,诱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等[8],故而不利于预后。

本组结果还表明缓解后巩固治疗方案也会影响t(8;21)AML患者预后。阿糖胞苷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治疗AML,已有40余年的历史。恶性血液肿瘤有较短的增殖周期,而该药可对细胞增殖活跃予以治疗,主要对细胞周期S期产生作用,研究称该药物可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维持化疗时间缩短,将CR率提升,将无病生存时间延长[9-10]。临床普遍认为t(8;21)AML患者较高的CR率,本组1个疗程后CR率为52.0%,第2疗程CR率为90.9%,缓解后行HDAC巩固治疗则比标准剂量化疗者OS期更长。

综上所述,伴t(8;21)AM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化疗缓解后给予HDAC巩固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但本组研究样本较少,还需临床扩大样本数量开展深入研究。

[1] 张文,朱俊芳,康成,等.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与染色体核型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5,41(4):36-39.

[2] 沈军,马亮,钟明华,等.伴t(8;21)易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实验室及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2):130-133.

[3] 杜秀敏,胡成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结果分析(附6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5(15):48-50.

[4] 宋立孝,陶善东,张丽娟,等.伴有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32):4551-4554.

[5] 史娜娜,吴博文,孙慧,等.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6,51(3):409-412.

[6] 刘莎,魏旭东,米瑞华,等.CD56在t(8;21)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8):676-681.

[7] 季诗梦,孙爱宁,陈苏宁,等.伴4号染色体三体异常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c-kit基因突变的发生及患者预后[J].白血病·淋巴瘤,2016,25(6):330-335.

[8] 郝英婵,徐修才.wt1定量联合FCM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RD监测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3):392-396.

[9] 薄利魁.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151-155.

[10]郭青,刘欣,王兴兵,等.IA与DA化疗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山东医药,2016,56(25):97-99.

猜你喜欢

髓系核型白血病
SNP-array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胎儿超声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FLT3检测的临床意义
HAD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2040例不孕不育及不良孕育人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AAL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分析
平鲷不同发育类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