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8-03-29陈园园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消化道肝功能

陈园园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现阶段我国肝硬化患者较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硬化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的发展,到后期会出现肝功能降低情况[1]。并且肝硬化后期患者造血系统受损,常伴有消化道出血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2]。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及无消化道出血患者各34例;选取同期我院接收的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37例,年龄45~69岁,平均(50.3±32.5)岁;观察组男33例,女35例,年龄43~68岁,平均(49.4±3.2)岁,病程 1~7年,平均(3.4±1.2)年。排除近期使用可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且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情况[3]。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要求全部研究对象清晨空腹,抽取其静脉血检测,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血,用量为1~2ml,使用前摇晃均匀。血凝时需要使用血凝管,其中含有枸橼酸钠0.2ml、规格为0.1mol/L,全部研究对象采血量为1.8ml,摇晃均匀,对其进行离心操作,转速控制在3 000r/min,以此达到分离血浆的效果。使用我院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小板检验时使用配套试剂。此外,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并使用配套试剂。全部采集标本需要在2h内完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结果,其中血小板检验结果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比积。对比观察组中伴有消化道出血和无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验结果对比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少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验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检验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PT(s) 血小板PLT(×109/L) PCT(﹪) MPV(fl) PDW(fl)观察组 68 16.34±1.84 63.66±5.12 0.28±0.41 15.01±2.12 17.65±3.12对照组 68 12.31±1.15 91.34±5.45 0.39±0.13 12.47±2.09 13.37±4.07 t 15.316 30.525 2.109 7.036 6.88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观察组有无消化道出血患者检验结果对比 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无出血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少于无出血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于无出血患者(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对比(±s)

表2 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PT(s) 血小板PLT(×109/L) PCT(﹪) MPV(fl) PDW(fl)出血患者 34 20.34±2.87 61.63±6.12 0.21±0.32 15.39±3.12 19.65±4.12无出血患者 34 16.31±2.35 89.34±6.45 0.29±0.11 13.18±2.79 15.89±4.57 t 8.959 25.699 1.950 4.354 5.03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肝硬化临床发病率较高,由单一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致使患者肝脏出现弥漫性损伤。我国大部分肝硬化患者为肝炎后肝硬化,也有少部分为血吸虫性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和肝功能损伤,并且容易出现多系统受累情况,晚期会合并消化道出血[4]。基于此早期准确、及时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少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大于对照组,P<0.05;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长于无出血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少于无出血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大于无出血患者,P<0.05。原因可能为:第一,人体中肝脏为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相关报道显示,人体中除了凝血因子Ⅲ(组织因子) 和Ⅵ(Ca2+) 之外,其余12种凝血因子合成过程中,肝脏均参与其中。同时肝脏对于抗纤溶物质或纤维蛋白溶解物具有合成或灭活的作用,因此肝脏在人体止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患者出现肝硬化时,其肝功能受到损害,肝细胞出现充血水肿情况,使得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肝细胞破损坏死,降低了其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少了凝血因子合成,最终抑制了被激活纤溶因子和组织凝血活酶的清除作用,导致肝素酶合成过程中存在障碍,肝素灭活能力不足,进而使得血液中肝素含量增多[5]。并且当肝细胞受到损伤后,若患者门静脉出现高压症情况,则人体维生素K吸收功能受限,从而限制了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转化,无法正常转化为活性凝血因子。基于上述情况,肝硬化患者发病后,凝血功能会出现紊乱,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尤为明显,出现延长情况。杨美荣等[6]选取7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水平明显延长,延长几率达到9.71﹪,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患者肝脏受损后,肝功能衰退,降低了蛋白质合成能力,影响了正常的凝血功能,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第二,血小板存在于骨髓细胞中,多由其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能够发挥高效的止血和凝血作用,具体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过程发挥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的体积和大小是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代谢和增生的关键指标,同时医生也可通过这些指标判断血小板功能、年龄和生成等基本情况[7]。而血小板结构、数量或形态的异常变化均会严重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会出现缩减情况,而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增大,且随着病情的加重,上述指标变化较为明显。

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主要为:①肝功能处于亢进状态,使得血小板计数遭到破坏,缩减了其半衰期,并增加了血小板消耗量,进而减少了患者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8];②肝硬化对患者骨髓中的巨核细胞造成影响,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了巨核细胞发展成熟,使其处于成熟不良状态,进而缩减了血小板生成数量;③肝硬化后肝功能受到明显损害,导致血小板膜上磷脂结构出现异常,降低了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导致患者体内部分血小板出现溶解现象,使其免疫功能紊乱,由于血小板遭到破坏,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降低,但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④肝硬化患者胆红素水平会出现明显升高情况,当其超过正常浓度时,会对血小板计数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小板计数处于偏低状态[9]。王丹丹[10]选择3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小板常规检验,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较正常水平明显降低,且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显著,可见血小板各项指标变化能够清晰地反映患者肝功能受损情况,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各项指标变化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针对肝硬化患者而言,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价值较高,联合检测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并对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判断,值得在临床推广。

1 林壮琼,张展青.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986-987

2 张利方,丁进亚,石莉萍,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6):455-457

3 赵俊暕,郭佳培.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对肝硬化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6(6):816-818

4 谢秋南,韩梅芳.不同类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5(12):1599-1600

5 王延伟,俞晓芳,张如棉,等.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特征及意义 [J].世界中医药,2015,10(3):359-362

6 杨美荣,张国顺,刘斌,等.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10):977-978

7 施伦波.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相关性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941-943

8 朱彦红,武利萍,韩大正,等.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对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1):33-37

9 杨发,冯燕霞,马成虎,等.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6):376-378

10 王丹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4):512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消化道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