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水县排楼村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8-03-28鲁静芳王海霞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鲁静芳 王海霞

摘 要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贵州省惠水县排楼村的葡萄产业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户种植技术不过关、发展成本高、加工水平低、销售模式单一和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结合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了提高农户技术、规范合作社建设、寻觅龙头企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葡萄产业;贵州省排楼村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6.052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农业产业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多但雷同,产业不强且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1-2];龙头企业缺乏或农业科技水平不足、多以粗放型经营为主[3];农产品市场竞争无秩序,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缺乏监管[4]。针对问题原因,张跃国等[5]认为主要在于发展资金不足,农业企业缺乏有效融资渠道;吕新放等[6]、刘超等[7]、王俊侠等[8]强调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技推广人员等人力资本匮乏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贵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更为复杂和艰巨。基于此,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排楼村为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发放葡萄种植农户问卷34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100%,并选取未种植葡萄的农户、葡萄种植大户、村干部等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

1 排楼村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 研究地点基本概况

排楼村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涟江街道办事处,惠兴高速及309省道穿村而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全村辖9个村民组,共416户1 816人,其中贫困户16户45人。村域总面积8.6 km2,耕地面积104 hm2,其中田46.8 hm2、土57.2 hm2。村民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兼有外出务工;农业以葡萄种植为主,生姜等果蔬种植为辅。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 866元,为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9.8%。

1.2 排楼村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2年从邻近的长顺县引入种植紫王葡萄2 hm2以来,该村葡萄种植面积稳步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全村葡萄种植约33 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3,规模效应初步形成。约有200户农户种植葡萄,面积在667~13 333 m2不等。多沿公路沿线种植,农户在路边自行销售。每667 m2葡萄约种400棵,两年后开始挂果,第3年平均667 m2产1 000 kg,管理得当种植5年后产量可翻番。由于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出来的葡萄黝黑香甜、颗粒饱满,在周边已小有名气,不少人慕名而来,平均售价约10元/kg。

2017年,排楼村葡萄销量达55万千克,种植户增收约55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75万元。

2 排楼村葡萄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户种植技术不过关

葡萄种植技术掌握不过关,44.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他们遇到最主要困难。大部分种植户不清楚葡萄种植所需农药品种和具体打药时间,有的种植户因打药次数少导致病虫害严重,葡萄挂果少且卖相差,造成经济损失;全村能够错开丰产期、种出10月还挂果葡萄的农户只有两家;少数葡萄种植大户将葡萄定期分枝,这样更利于葡萄生长挂果,但大部分种植户并不掌握这一技术。

调查发现,排楼村葡萄种植户获得技术的渠道仍然比较不可靠、不穩定。其中,只有分别28%和8%的受访者通过村委会、合作社获得葡萄种植技术,源于村委会和合作社曾选派部分农户到山东寿光市学习种植技术,但只开展了一次,没有定期持续学习;26.0%的受访者通过亲朋邻里获得种植技术;14%受访者通过农药销售者获取葡萄种植技术,但受访者同时表示,为了经济利益,农药销售者会虚捧自己售卖的农药甚至卖假药,信息并不准确;12.0%的受访者表示只能通过自己摸索、积累经验获得技术;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技术的占8.0%;还有4%表示会通过自己联系外出学习获得技术。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本高

1)农用物资成本高。25.6%的受访者将农用物资成本高列为葡萄种植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发现,每667 m2葡萄地化肥和农药需花费2 000元左右,且容易买到假药;每串葡萄需要花费0.06元套袋,所需支出不菲。如果再搭建大棚和防雹网的话,每667 m2还需增加支出2 500余元。2)劳动力成本高。当地葡萄种植、采摘和售卖都需要大量劳动力,9.3%的受访者表示劳动力不足,若雇用人手(约100元/天)则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

2.3 产业加工水平低

通过加工农产品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增收致富的有效办法,但只有32.4%的受访者将葡萄加工葡萄酒并进行售卖,17.6%的受访者加工成葡萄酒后自行食用或赠送友人,38.2%的受访者没有进行葡萄加工。调查发现,未进行加工的种植户有的是因为种植葡萄少拿来酿酒不合算,有的是想酿葡萄酒但是不掌握技术。售卖葡萄酒的农户表示,葡萄酒售价40~60元/kg,收益不错,但由于都是农户自己摸索酿造,存在产量小、质量难保证和没有合格证等问题。

2.4 葡萄销售模式单一

排楼村附近的大龙乡于2015年已经开始种植同品种葡萄,随着葡萄产量的增加存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丰产不增收的风险。但在34户受访种植户中,刨掉4户尚在种植初期还没有收成的农户,剩下的30户葡萄种植户均是在公路边自行销售葡萄,当地尚无专业的葡萄销售市场,也没有牵头组织销售的企业,合作社也未尝试打通其他路径进行销售。访谈村干部发现,当地政府对排楼村葡萄产业发展有一定思考和安排,但多关注扩大种植面积、增大产量,对打造品牌、拓宽销路方面考虑较少。

2.5 合作社发挥作用有限

尽管排楼村在村委会的牵头下2012年就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但58.8%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合作社,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合作社的受访者中,42.7%的农户认为合作社进入门槛高,加入需靠拉关系,14.3%认为合作社需交的费用过高,且账务管理不够公开透明。目前,参加合作社的种植户全村约30户,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目前主要发挥的功能就是集中采购农用物资能够略微降低成本,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对策建议

3.1 多管齐下,拓宽技术渠道

应发挥多主体作用,推进葡萄种植技术推广。1)调动农户积极性,通过补贴路费、牵线搭桥等办法鼓励其外出学习,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2)激励专业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其关键是树立基于农户满意为目标的农技推广成果评价观念,建立以服务对象(农户)为主体、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绩效考评机制,同时转变农技推广方式,充分考虑当地种植户文化程度偏低和年龄结构偏大的现状,可将传统室内培训改为田间指导等。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技术推广,如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农资产品销售商等,通过合理引导、形成规范、开展有偿技术服务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2 规范管理,发挥合作社功效

应引导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纽带作用。1)修订完善章程,明确加入条件、管理模式和社员的权利义务,强化财务管理,并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了解合作社、认同合作社、主动参加合作社。2)理顺收益分配关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如组织购置农用物资、提供农机设备租赁、联系经销商下订单等,使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黏合剂”和“润滑剂”。

3.3 拓宽销路,推进供给侧改革

1)尝试标准化生产,从苗木培育、地块选择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果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2)依托“一村一品”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3)提高葡萄栽培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实行农机农艺融合,减少劳动用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4)在产品销售上,可向电商等新销售业态发展,同时积极寻找企业合作,在销售渠道和葡萄酒生产方面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坤.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商,2016(25):289.

[2] 熊琰.关于恩施州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的思考[J].清江论坛,2017,(3):42-44.

[3] 钟小成.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农业,2017(19):100-102.

[4] 薛良震.博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科技,2017(10):62-63.

[5] 张跃国,司顺文.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28):6-7.

[6] 吕新放.诏安县农业产业化现状调查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0):252-253

[7] 刘超,朱满德.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滞缓的原因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4):92-94,200.

[8] 王俊侠,王静,张伟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現代园艺,2017(21):154-15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探析电商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与促进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新形势下资本运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