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国华人圈中微信失实信息的传播
——以2016年2.15洛杉矶华人车祸案及其相关微信文章为例

2018-03-27王苗妃唐郝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国华人华人微信

王苗妃,唐郝

一、美国华人圈里的中国微信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21世纪,在中美交流不断紧密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社交软件跨越太平洋为中美两国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电报、书信、跨国长途电话、Skype网络电话等曾经寄托了一代在美华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而如今微信(WeChat)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让在美华人的生活有了新变化。

伊莱休·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在美华人对微信青睐的背后,隐藏着他们作为跨国迁移主体的种种诉求。首先,微信为跨国家庭提供了线上共处空间:许多在美华人作为第一代新移民,许多亲朋都还在中国,微信为他们维系这些社会联系提供了平台。其次,微信是在美华人寻求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场域:他们希望突出自己作为国际迁移群体的特殊身份,在中国社交网络和当地华人社区得到认可。“微信聊天、交朋友则为人们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幵辟了另一种通道,是人们实现自我实现需求的新途径。”[1]再次,微信为代购经济提供平台:依托于社交软件的跨国代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在经济上扶持了许多在美华人家庭。最后,微信在维护在美华人权利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中国留学生在微信上发起的针对南加州遇害事件的签名活动引起了在美华人的广泛参与。

微信在华人群体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微信使用的具体过程中,一些现象也令人担忧。不实信息在微信平台中的传播就是其中之一。在朋友圈、群聊中转发含有新闻信息的网页链接或微信公众号文章是在美华人经常使用的微信功能,而来源于网络而非权威媒体的信息常常在真实性上存疑。在美华人转发的网络新闻当中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接近性”是这些信息被转发的主要原因。

二、一场车祸掀起的波澜

2016年2月15日凌晨,美国洛杉矶核桃市(Walnut)发生一起交通事故。59岁美籍华人邵琪在晨跑时,被黎巴嫩籍无证居民Haissam Massalkhy驾驶的丰田车从后方撞上,Massalkhy并没有立即停车,而是继续将邵琪撞进路旁一户民宅围墙内,致其当场死亡。肇事司机被当场抓获,一开始检方指控其谋杀,后因证据不足取消此项指控。下午警方发言人表示,肇事者当天下午才从医院出来,血液中含有助眠药物,最后将其以“交通事故致死”罪逮捕。

事发之后,当地华人各类媒体平台尤其是微信平台上开始大规模流传题为“犯罪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绿卡之路”“撞死一个华人,换一张绿卡”的网络新闻文章。“撞人之后为何继续行驶”成为当地华人圈的热门议题,针对这个问题,在当地华人圈中广为流传的文章给出的答案是“该名无证黎巴嫩居民为了留在美国不被递解出境而蓄意杀人”。文章还提到了加州颁布的针对移民的庇护性法案,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但该法案是2017年10月5日由州长签署的,与该案件事实有联系,时间逻辑、因果联系上却并没有关联。这些网络新闻文章通过微信在当地华人圈引起了重大反响,甚至引发了当地华人针对该庇护性法案的游行示威。

三、微信失实信息流传的根源

微信作为中国社交软件,在本土市场取得了绝对的市场占有率,是一款“国民软件”。当微信这款“国民软件”走出国门,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其间不实信息的传播现象应当怎样被看待?笔者从失实信息本身、微信失实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微信不实信息的传播平台三方面对美国华人圈中微信失实信息传播的根源进行探究。

(一)难以分辨的微信失实信息

关于此次案件的微信文章对案情本身的叙述是基本符合事实的,但其对警方提供信息的选择性无视、对法案具体内容进行片面解读、对肇事人员作案动机没有依据地做出定论等行为构成了信息失实。

失实信息虽然在失实程度上低于虚假信息,但在危害程度上却不一定低于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因为事件本身的虚假性容易被人们辨识。而失实信息主要事件真实,细节失实;事实有联系,逻辑上无联系;争议内容有报道,权威信息无报道。“这类失实则呈隐蔽态,受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往往难以明察,或不做深入思考就难以发现其失实之处,于是会信以为真,甚至深信不疑。”[2]

失实信息真真假假,迷惑性极强,很容易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这次洛杉矶华人圈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人们因为主体事件的真实、案件与法案事实上而非逻辑上的联系而采纳了报道的相关观点。

(二)微信失实信息的传播主体

1.“边缘人”效应助力失实信息传播。帕克认为,“边缘人”是那些在异国居住,但仍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人群,他们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间,处于两个社会的边缘,而这两种文化和社会是不可能完全融合的。比如,在美华人加入的微信群大多数是由移民、留学生、出访学者等群体组成,这些群体可称为“边缘人”。

部分美国华人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之后来到美国生活工作。他们徘徊于两种文化的边缘,既脱离了中华文化的土壤,又不能很好地融入美国的文化环境中,边缘化的失落感促使他们寻求群体归属感。华人社区解决了他们物质层面的归属之处,微信平台则成为在美华人寻求精神层面的文化归属感的场域。案例中,当地华人高度关注案情、积极转发推送都体现了其对于自身文化归属感的维护,希望加入社群讨论,来体现自身社群成员的身份。

2.“双重社区”变现失实信息恶劣影响。“从社交关系上看,微信的成功就在于其对情境化社会的成功模拟。微信用户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归属感,来相应规划属于自己的社区。”[3]微信平台上的网络社区在美国华人社区之间呈现着高度一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华人社区的网络投影。这样的“双重社区”使得微信平台中的观点舆论,极易转换成社区华人在实质行动上的反应和后果。案例中在微信平台上疯传的失实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华人反对州长颁布针对移民的“庇护性法案”游行的产生。

(三)微信失实信息的传播平台

1.微信成为失实信息滋生新“温床”。根据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微信在中国网民手机浏览新闻入口中占74.6%,排名第一。微信在新闻转发方面,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渠道转发率最高,分别为43.2%和29.2%。除此之外,60.3%的网民在转发新闻前不会核实信息的真实性直接转发,由于转发不实新闻零成本,网民在看到热点新闻随手转发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对于推动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在互联网全球化和中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美华人群体在微信使用上很有可能和国内用户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根据哥伦比亚TOW数字新闻中心统计,此次事件微信推出的相关文章达43篇,其中34篇出自地方的中文媒体,内容大都与当事人作案动机相关,文章阅读量达到319581人次。[5]由此可以看出,微信成为此案件失实信息的泛滥之地。

2.微信系统设置相对封闭,形成圈子化信息生态。哥伦比亚大学TOW数字新闻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微信上的错误信息和不实信息已经对在美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信作为在美国华人圈中日益壮大的信息生态系统和线上社区,已经成为不实信息传播的重要入口。[5]“微信中的三个信息圈即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实现了无障碍关联。朋友圈、微信群对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有一定的扩散与放大作用。”[6]

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群大多都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首属群体,群体动力强,人们很容易追求情绪站队而不是理性表达。在案例中,很多的非理性声音都是从当地美国华人微信的三个信息圈中扩散开来,在相对封闭的场域中发酵升温。

3.微信群聊成为失实信息传播的灰色地带。在美华人多少都会从微信群中了解时事新闻,这些微信群中既有属于强关系的“家人”“朋友”群,也有属于弱关系的社区群,人数可多达数百人。在微信群传播的信息会更容易不加核实地被受众相信,这会使失实信息得到快速广泛地传播,从而使得微信群成为失实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由于微信群的传播渠道较为隐蔽私密,几乎不受算法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其传播内容难以监测管控;另一方面,微信作为中国的社交软件,在美国政府方面并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失实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猜你喜欢

美国华人华人微信
何为“华人”?
早期美国华人的文化与族裔意识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微信
浅谈对美国华人及其自我认知的认识
美国华人举行大游行 声援梁彼得
微信
微信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