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创新策略

2018-03-27蔡再明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受众群众

蔡再明

一、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报道先进人物事迹、树立良好的群众榜样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全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也在提高,价值取向多样化。新闻信息的解释也开始个性化和多样化。群众不再依赖于典型人物报道的合理宣传,也减少了信任。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形象拔高

宣传典型人物实际上是在宣传我们的某种规范、某种标准,因为新闻报道过于强调典型人物报道的想法和指导,新闻媒体始终使用固有模式和预选标准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进行典型完善。因此,有一种刻板的典型人物形象,“无我”和“修身”的一副圣人形象。夸大角色的优点,规避角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仅会导致典型人物“过于完美”,而且这种圣人的主人公形象也会给主人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内容不符合实际

之前有很多的典型人物故事,都是在一味地抬高人物公众形象,虽然这些公众人物确实帮助了一些群众解决困难,但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会去了解这个人物做好事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做出助人为乐的决定,产生要帮助他人的想法。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人们阅读文章后仍然感到困惑。原因是,首先,新闻记者的采访缺乏深入的实践调查和研究。研究是新闻业的命脉,也是与编写角色良好沟通的基本方式。其次,一些故事的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的故事通常都是在生命走到尽头了才被人们所发现。许多材料只能由一些事物或其他人的评论来完善故事。

(三)叙述方式太陈旧

2006年12月23日,《农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县委书记黄爱国》的7000字的新闻,这是“新时代焦裕禄”的典型人物新闻报道,但却遭到了不满。经过仔细查证,这一篇报道当中的主人公确实是基层干部中的一位先进人物,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主人公身上。记者以书面形式表现,其受到典型人报道中的思维约束,让主人公没有在普通人眼中呈现可信和可敬的品质。这种程式化报道,让“审美疲劳”的群众对人物感到怀疑甚至厌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策略

在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遇到的问题会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现在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在新闻互动的条件下,观众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物的各种特征,质疑新闻当中的主人公,这样就降低了典型人物的推广价值。新闻当中许多零碎资料的内容,会对内容较长的文案编排产生影响。文章内容变多之后就会让人们不愿意认真看,对报道的宣传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样,新闻有明显的共享和转发方式,从而达到了加快宣传的作用。但是,对于典型人物报道而言并非是一件好事,其中有利有弊。只有使用得当,才能够发挥它应有的推广作用。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怎样解决报道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摆脱老套的写作方式,如何让主人公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如何才能进一步研究出新的典型人物报道策略,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一)报道中的主人公形象要贴近现实生活

以前那种“高大全”造就出来的非常神化的人物,已经不能够打动群众,只有普通人经历过不平凡的东西,以及普通人闪烁的非凡智慧,才能打动群众。为了与群众产生呼应,可以将这些不平凡的人物的位置,放到老百姓身边,一起融入百姓生活当中,这样才能真正进入群众视线中。

新闻必须讲述真实的内容,那么我们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的时候,也必须讲述真实故事。要让人们感受到典型人物故事的真实性,就必须将整个故事写得非常详细,每一个细节都要讲述清楚,让人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实性。添油加醋地去丰富人物形象,将人物形象神化,这种报道典型人物的方式已经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真实了。毕竟典型人物也是人,也会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情绪和想法,他们不光只是有高尚的情操,也有自己珍贵的情感和友谊。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让这些典型人物在经历许多不一样的道路后,是否能够返璞归真。其实,典型人物能否够进入人们内心的关键点是这些人物是否真的让人觉得有血有肉有感情。

(二)讲述方式要从客观方面进行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和叙述的特殊视角。如《北京最后的粪桶》一文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跟着他们走”。谁跟着谁走?记者跟着北京仅存的几名背粪工人走。“早晨6点30分,我的闹钟响了,天还是黑的。7时15分出门,气象预报说今天最低温度零下8度。”全文第一段开启了记者参与的前奏。记者走路的过程也是读者阅读的途径。读者通过记者的知识和客观记录完成主角的问题和感受。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焦点叙事视角完全打破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零焦点叙事视角以先知的姿态向观众传达信息。在当前的新社会当中,人们已经能够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不同的新闻,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自己辨别新闻的真实性,发表自己真实的言论。所以说,内外焦点叙事角度的客体化更贴近社会的进步。

(三)在新媒体当中加入典型人物报道

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加入了典型人群的报道行列,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典型人群报道概念的更新。人物报道叙事和表达更丰富,更多样化。它包含许多形式,如文本、语音、图像、视频。这样的融合方式,增加了新闻传播的途径。大规模的互联网信息一一展示出来,将典型人物报道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中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提升权威的效果。

(四)跟踪关注典型人物报道

新时代,人们受猎奇心理的作用下,更为关注典型人物报道之后的新闻跟踪。因此,在典型人物报道时,媒体应尽量采用动态跟踪报道的方式,把握好人物报道的节奏,使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受众群体对典型人物后续的生活、精神状态及影响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以多视角审视和发现典型人物的传播价值。同时,新闻媒体通过长时间跟踪报道,对提升典型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有很大帮助,从而达到扩大典型人物的影响力与媒体受众范围的效果。

(五)加强典型人物的互动点评

以往受媒体传播渠道与技术的限制,受众往往仅能通过纸质媒体、电视等渠道了解典型人物,接受信息较为被动,无法实现双方的交流与互动,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利大大增强,尤其是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等方式,直接与典型人物进行互动交流,有效拉近了典型人物与受众的距离,消除了受众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电视媒体的转型,《感动中国》节目中,节目组设置投票、微信互动、短信中心等互动渠道,受众可评选自己中意的典型人物,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引导教育。因此,新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应特别注意与受众的互动与交流。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唯有采用新的思路和方式,严格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定,采用新的报道方式,提升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技巧,才能够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新闻典型人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我国新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创新方面继续前行的一个目标。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受众群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多让群众咧嘴笑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