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研究

2018-03-27黄月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伦理媒介社交

黄月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社交媒体迅速兴起并且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又被称为社会化媒体,是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和内容交换平台,具有发布、转发、评论信息等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大量的信息、维系彼此之间的感情、分享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和看法等。我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情绪化以及传播渠道的方便性和开放性导致大量媒介伦理失范的问题,情感纠纷、道德滑坡、谣言四起等各种伦理失范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媒介伦理又被称作新闻伦理、传播伦理等,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中提出:“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的规则,主要围绕准确性或真实、公平与处置责任以及媒体主体的隐私。”①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相互融合,传播主体的扩大拓宽了媒介伦理的内涵。对此,甘惜教授认为,媒介伦理不仅是媒体从业者在新闻传播互动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规范,还包括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即公众的媒介伦理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社交媒体为对象,探讨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和现象,并对此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社交媒体中媒体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新闻专业主义缺失,新闻内容失真

新闻专业主义即在新闻报道中传播者必须遵循的公正、客观、真实、全面原则。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各家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商业利益博取受众的注意力,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制造了大量虚假新闻,导致新闻内容失真。

信息失真即信息脱离真实状态而被误解,在信息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传主题体角色模糊,信息来源的真实性难以核查,而且社交媒体的及时性和交互性更是成为各种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

新闻内容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虚假新闻泛滥,社交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通过使用具有煽动性的夸张的标题和语言来吸引网友,新闻内容粗制滥造,虚假信息与标题不符,导致受众产生恐慌和不满。例如,2018年4月被爆出的“皮皮虾被注胶”的虚假新闻,引起了人们的一阵恐慌,最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微博出面辟谣。二是谣言四起,社交媒体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其功能也比传统媒体时代弱化了许多。受众在社交媒体上对信息进行评论和转发时,由于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及对信息本身的辨别能力不足,再加上个人对信息浓重的情绪化色彩,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实,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谣言其传播具有裂变式的特征,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大。如2017年《人民日报》总结的十大虚假报道,大部分与食品安全相关,虽然经警方调查这些消息都是谣言,但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热议。

(二)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个人隐私泄露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为受众在社交媒体上自己发表言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网民们在群体环境和群体压力下对事实进行夸大扭曲、攻击谩骂,网络社会治理失衡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滋生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线上的非典型的暴力行为,没有明确个体伤害目的,是一种主要作用在心理层面的符号式行为,施暴者往往是普通人②。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其形式主要有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网络恶搞、网络喷子、隐私窃取等。其中语言暴力和人肉搜索是最常见的网络暴力形式。语言暴力主要是通过谩骂、指责、诅咒、侮辱、脏话、攻击、煽动等非理性情绪化语言在网络空间讨伐对方,网民打着维护社会公德的旗帜在社交媒体上声讨事件当事人,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社交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还对被暴力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人肉搜索是通过人工搜索的方式曝光当事人的真实信息,把个人隐私公之于众,影响了被人肉者的日常生活,对其造成极大的不方便。如因一则采访视频的曝光使得“江歌刘鑫案”再次引起了舆论浪潮,江歌母亲利用社交媒体公开刘鑫个人信息,网友不断“人肉搜索”刘鑫和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对该案件的评论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再次争论和探讨。

(三)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反转新闻加剧

社交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养成了碎片化的浅阅读习惯,当遇到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时,公众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对报道内容盲目相信而不加以辨别,而一些社交媒体为了赚取人们的眼球和经济利益,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就大肆渲染新闻,导致在事件揭露初期社交平台上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随着事件逐步发展更多的信息被公开,舆论发生偏转导致反转新闻的产生。

反转新闻层出不穷,对社会和公众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首先,反转新闻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阅读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的公信力。其次,反转新闻的报道具有偏见性和倾向性,容易引起社会矛盾激发群体情绪,降低了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热情。再次,反转新闻引导社会舆论,助长炒作信息,并且极易为谣言的产生和扩散推波助澜。例如,2017年8月的“榆林产妇跳楼事件”,随着事实的不断揭露,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了四次舆论反转,严重影响了新闻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四)新闻内容娱乐化,媒体公信力下降

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介产品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和娱乐性内容,在形式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注重娱乐性的新闻报道,把名人趣事、犯罪新闻和花边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并积极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硬新闻中挖掘娱乐化信息,对其加以渲染,使内容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普遍追求相对轻松的有阅读快感的娱乐化内容,而排斥严肃僵硬的硬新闻,娱乐化的内容更加符合公众口味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的环境,因此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生产了大量的娱乐性新闻内容。

新闻娱乐化容易导致媒体组织走向低俗化,误导公众造成社会不良风气,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媒体大量生产娱乐性的内容是媒体社会责任淡化的表现,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媒体被要求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发挥其社会监督的功能。但新闻娱乐化不仅助长了消费主义,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使媒体发展陷入狭隘的境地。

二、社交媒体的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

(一)传播环境方面: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复杂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形态呈现出新特征,社交媒体开放性、匿名性、低成本以及传播速度快、多点融通的特点让公众的表达权和传播权得到释放,传播过程以裂变式的病毒性传播为主,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并且更加情绪化。这不仅扩大了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传播者的言论和行为难以被控制,传播活动难以监督管理。技术的进步与革新降低了新闻发布的门槛,新闻与其他种类的信息边界日益模糊,但由于对媒介技术运用监管不力,媒介容易被操纵引发网络暴力等现象,这为媒介伦理失范制造了条件。此外,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扭曲了社会道德价值观,弱化了受众辨别是非的能力,由此导致产生大批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

(二)传播主体方面:媒介组织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当前媒体正在走向商业化和娱乐化,媒体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在新闻报道上忽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在新闻内容上偏向娱乐化,随意使用夸张的标题、情节化的内容来煽动激发公众的情绪。媒体以公众为中心,为了满足公众的喜好和口味不顾社会伦理道德,助长消费主义并消解了社会责任意识,以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点击量。

媒介组织把关能力的缺失也是社会意识薄弱的表现,社交媒体时代媒体数量激增,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致使失范行为越来越多。媒介组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反馈及时的特点导致把关人的缺失,降低了信息可信度,媒介伦理失范事件频繁发生。

(三)传播客体方面:受众专业素养道德意识不足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受传者之间角色模糊,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使新闻发布的门槛降低,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随时随地发布消息。但是,由于受众专业意识不强和专业素养不高,对新闻的价值判断不足,在传播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容易发布一些低俗虚假的信息,再加上受众道德意识薄弱、综合素质偏低,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也容易被一些虚假、低俗信息迷惑,在信息的二次传播中扩大虚假新闻的传播面,影响其他受众对该事件的认识。

三、应对社交媒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的策略

(一)提高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媒体作为新闻消息传播的主体,在面对复杂的传播环境时要坚守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价值,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在复杂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受众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责任,随意发布一些有损媒体尊严和违背社会道德意识的新闻,提高媒体机构的公信力及影响力。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泛滥,面对大量多变的信息,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对报道进行理性分析,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缓解负面情绪对受众的影响。同时,要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规范媒体行业媒介伦理道德。在报道中展现人文关怀,坚决抵制不良报道的发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新闻工作者。其次,媒体要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环境的差异,多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积极调整受众的舆论走向,以负责的态度在社交媒体中开展新闻活动。

(二)增强受众的媒介伦理道德意识

社交媒体时代,受传双方界限日益模糊,人人都是传播者,受众盲目听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容易导致个人情绪化及个人倾向扩散,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即增强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解读和批判的能力至关重要。

其一,公众要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水平和媒介伦理道德意识,增强辨别信息及分析信息真假的能力,使自己面对媒体提供的庞大信息时能够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二,公众要学会理性批判的思考方式,在遇到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言论时要公正理性客观,不能被极端个人情绪所影响,要自觉自律,规范自我的传播行为。其三,受众要增强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避免个人真实信息被泄露;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网络信息传播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网络伦理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对社交媒体中的各种新闻信息进行监督,维护互联网良好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氛围。

(三)加强网络传播的相关法治建设

媒介伦理道德的构建要依靠法律规则制度的完善来建设良好的传播环境。国家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惩处社交媒体中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措施;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监督以及公民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实名发布制度以及信息发布的诚信档案制度,对信息发表的源头进行管控,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国家要努力完善媒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的媒体或者个人按照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法追究其责任。同时,要增强整个社会的法律责任意识,加强新闻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法制约束,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风气,还能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社交媒体突出的社交属性使点对点的传播成为可能,广受用户的欢迎,成为新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社交媒体具有传递信息、沟通交流、引导舆论等媒体功能,但社交媒体开放性、匿名性、低成本以及传播速度快、多点融通的特点让公众的表达权和传播权得到释放,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使得媒介伦理影响了社交媒体的运行,甚至是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伦理道德失范的重灾区,因此在社交媒体中构建伦理道德体系极为重要。

构建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媒介伦理机制,是发挥社交媒体功能引领社会舆论构建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交媒体传播规律,完善媒介伦理道德体系,促进网络传播理性运行和良性发展。

注释:

①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59.

②代华东,刘伟华.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暴力[J].国际研究参考,2017(10):22-26.

猜你喜欢

伦理媒介社交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