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伦理困境问题

2018-03-27

传播力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伦理情感

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世界

(一)从社会纪实到伦理叙事

电影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进行了记录与还原,不仅对我们的现实予以真实的再现,对于外部世界无法直视的隐秘内心情感也进行了触摸。在基耶斯洛夫斯基从纪录片专制故事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改变其电影思路与个人风格。

在他的纪录片中,基本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平凡小人物的遭遇进行表现,从客观的角度对这些人当下真实的生活感受进行刻画,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予以讽刺、抨击,将个人对世界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在基耶斯洛夫斯基15年的纪录片生涯中,共拍摄了二十二部作品,通过独特的方式,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与对官僚作风的批判表现出来。在后期故事片的拍摄过程中,在虚构的叙事中,将纪录片的视角加入进来。虽然通过影片,观众很难直接对导演的情感倾向与态度进行把握,然而却在无形之中却使人们能够持续思考,并激励人们对世界进行探寻。通过虚构的叙事,在《机遇之歌》、《永无休止》、《十诫》、《双面维诺尼卡》、《三色:蓝、白、红》等作品中,不断对个体隐秘的私人空间进行探索,对当时模糊、尴尬的伦理道德领域进行的触碰,充分将个人观点表现出。

(二)终极价值的私人含义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始终都是执着的坚持自己。在电影三部曲《三色:蓝、白、红》中,其跨越了社会与政治的界限,通过自身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切身体会进行了拍摄。在该作品中,其主题为政治口号,但是却对启蒙理性所代表的终极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欠缺进行了探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心中,传统价值与宗教观念已经不占据主宰地位,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在《蓝》中,对爱与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白》中,使人们认识到了婚姻中的平等。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将“爱”作为主题。在三部曲的终结《红》中,主要对什么是“博爱”进行了探讨,将他对爱之可能的怀疑进行了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冷漠,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心灵间的交流与沟通很难进行,在该电影中,真正是要对两个相契合的灵魂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进行探讨,虽然命运充满变化无常,但只要相信有爱,就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也学会寻找到生命中心仪的另一半。爱的力量已经越过了理性的牢笼与道德的禁锢,它带给人们痛苦依靠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生的希望。处于这种遭遇的个体,基耶斯洛夫斯基给予了爱抚与关注,通过其自身独特的人道主义情怀,使我们对人生充满感慨,并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二、从《三色:蓝、白、红》中窥探伦理叙事

(一)镜头影像所折射的伦理光环

1.色彩与光线的寓意性

在电影作品《三色:蓝、白、红》中,不单单是为了加强画面感的电影元素,属于无声的话语符号,承载着影片所反映折射的主题,象征性地将人物命运与内心心理机制联系起来。应用光影与色彩,对作品所包含的纷繁复杂、多元的伦理寓意进行了表达,通过纷繁复杂的光影,使观众能够对故事所隐含的主题进行下意识的解读。

色彩与光线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在电影叙事中,将色彩与光线积极加入进来,其所传达的视像,虽然不具备台词与动作的直白特征,但是能够非常形象、生动地将人的心理变化与性格特征揭示出来。通过色彩的变化,能够将毫无颜色的面部表情,不能表达的情绪与感情传达出来,通过不同色调之间的对话,能够将不同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来,进而将独特的艺术美感显现出来。在该作品中,通过色彩与光线的互相融合与衬托,将导演道德困境中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沉思映射出来。

2.影像中的象征与隐喻

在该作品中,象征意味非常浓郁,作品节奏比较平淡、缓慢,意象与情节以及镜头与观众间的交流具备一定的感染作用,能够比较含蓄的表达出,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生命体悟与繁琐复杂人性的思考。在作品的叙事中,将很多独具意味的意象与场景穿插进来,将主人公艰难困苦的生活情况与很难承受的生命之轻表现出来。

在作品中,对许多富有心理暗示的道具进行的运用,这些道具都隐含着某种情感,从某个角度,将影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出来。例如,作品中出现的红色的樱桃,只象征着某种危险或者禁止的事,在作品中发挥了一定的暗示作用,同时,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卑微充分表达出来。

现代文明生活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许多便捷的服务,在该作品中,通过精致、含蓄的镜头语言,跨越生命的表层,通过充满韵味的暗示,提示观众对看不见的隐喻层面进行关注。

(二)叙事时空与视点的伦理意蕴

1.叙事时空中透射的伦理

作品的展开是根据传统的因果单线式的时空关系来完成,在线索上选择客观部分,通过对外的主观意愿与人物背景相互联系,形成具有电影时空控制效果的发展理念。主角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人物背景接受中,与人物的情感养成以及灵魂紧密结合起来。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到情感变化,长时间处于该种环境中,时空交错是电影的主要情感表现方法,尤其是在人物创造中,人物的情感表达、背景以及灵魂,均为发展中的空间表达中的内容。将时空与人物性灵紧紧联系起来。电影时空属于纷繁复杂个体情感意识的体验活动,既不对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进行创造,也不能创造带给人强烈的震撼的视听画面。

影片的表达中,采用一种暗喻方法来进行比较,使不同观众在观赏影片中能够产生不同的人物心理变化背景,长时间处于该种环境下,也增大了人物的主角控制效果。也可以将人物的某种顽念表现出来,也可以将事件讲述的不同视角表现出来,对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与深刻思考进行了重点强调。通过蒙太奇的剪切手法,能够将两个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对比与矛盾的效果。

2.影片视点的隐含意义

在影片的叙事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居于导演客观视点下,将外焦距与内焦距型视角结合起来,对双重的视域效果进行构建。故事的展开根据纪录片的构思方式来进行,导演或者外焦距视角就是影片的隐含视点,对故事人物生命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进行了捕捉,将迷失的人性与虚弱的道德感展示出来。

在对导演视点进行表现时,镜头的运动很少出现,采取的是常规固定的摄影机位置,通过全景的方式,将人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并无限放大人物内心的隐秘。那对两个视点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偶然巧合的意味进行构建。

(三)叙事模式中营构的道德感觉

1.叙事结构的诗意性

影片的叙事结构来源于平淡的日常生活,在叙事末尾所设置的结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人物命运的感知充满不确定性。整个叙事过程比较凝练、生动,能够将导演对生命个体生存状态的感悟传达出来,由于情景叙事对普通人的生活非常贴近,在引发观众的共鸣的同时,也会使其内心产生自我反省与思考。

在作品的叙事时空中,虽不具备清晰的主要线路,但将故事人物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贯穿在地线中,使影片具备一定的内在逻辑与统一性。通过平淡、缓慢、安静的讲述,是观众能够深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人性的探索与认知之情进行感受。

2.平淡情节之中饱含的伦理元素

作品所表达出的情节,都是十分平淡的,但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情感,情感表达是通过人物内心冲突所形成的,人物心理活动中存在着必然联系,在冲突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观众在观看中能够更好的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空间与人物内心之间的交换,也形成具有心灵深度思考的故事情节。可以说在这平淡的故事情节中,对人性伦理的论述也十分的深刻。

伴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不断将人物情绪与命运发展释放出来,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将细节的描写突出出来,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多面性格与情绪蜕变。

三、结语

大师的作品总是能够透过事物的表现,挖掘到其本质所在,总是能够穿透生活的浮华,感受生命的呐喊。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那近三十年的电影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而经典的影片,并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人之本性与伦理道德,让我们对我们的生活予以重新思考,让我们对于道德处境予以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黄也平,张洋.青年文化的自我隔离与审美传达——欧洲后现代电影中的欲望深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03):74-81.

[2]常鹏.从《蓝白红三部曲》看电影美学的诗意栖居[J].电影文学,2015(19):140-142.

[3]龚晨.以博爱救赎——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红·白·蓝》之《红》解读[J].大众文艺,2013 (02):53.

[4]章骞.论基斯洛夫斯基电影《三色》——关于爱的三部曲[J].黑河学刊,2012(05):16-17.

[5]陈誉之.蓝色,缜密而深沉的理智之声——浅谈影片《蓝》中导演对音乐的运用[J].才智,2010(13):144.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伦理情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比较文学界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的接受与意义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像弥赛亚一样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