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对患者免疫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8-03-23于云雷宋成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期
关键词:根治性开腹根治术

于云雷 宋成飞 王 江*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普外一科,辽宁 抚顺113008)

胃癌是第一位消化道肿瘤,早期胃癌患者临床多主张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1-3]。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开放性胃癌根治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早期胃癌根治性治疗方法,虽然临床关于两种手术的有效性研究较多,但是关于根治性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却极为少见。本实验观察分析不同胃癌根治性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早期胃癌诊治提供依合理据。

表1 两组间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x-±s)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消化道肿瘤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和排除准则[4]:①病理活检确诊是早期胃癌;②符合根治性手术适应证,自愿接受胃癌根治性手术;③未发现胃癌转移和淋巴结侵袭;④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者;⑤排除合并排除失访者;⑥知情同意。入选患者根据根治性术式进行分组,腹腔下手术者为观察组,开放性手术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比28/24,年龄42~69(53.65±4.29)岁,瘤灶分布:20例胃窦、19例贲门、13例胃体,术后病理:36例胃腺癌,16例印戒细胞癌;对照组男女比28/24,年龄40~68(51.59±4.34)岁,瘤灶分布:21例胃窦、20例贲门、15例胃体,术后病理:39例胃腺癌,17例印戒细胞癌;组间男女比、年龄、瘤灶分布和分型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气管插管下行全麻,常规5孔法确定手术操作孔,将患者以仰卧位摆放后,调低头部、调高盆部、将双腿分开,术者利于双腿之间,助手分站于两侧。腹腔镜头放于脐孔第一穿刺孔,左上腹、左中腹、右上腹、右中腹分别制作操作孔,繁殖手术器械,术中腹压在15 mm Hg左右波动,根据肿瘤病灶位置和大小进行胃切除,切除方式有近端胃切除(24例)、远端胃切除(20例)和全胃切除(8例),手术吻合方式为全腹腔手术吻合,淋巴结清扫方式包括D1+α式(19例)、D1+β式(16例)和D2式(17例)。开腹手术麻醉、淋巴结处理方法和病灶切除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切除方式有近端胃切除(25例)、远端胃切除(21例)和全胃切除(10例),手术吻合方式为全腹腔手术吻合,淋巴结清扫方式包括D1+α式(20例)、D1+β式(17例)和D2式(19例),手术切口在腹部正中。

1.3 观察项目

1.3.1 免疫功能指标:在手术前、术后72 h抽外周血(空腹)3 mL,检测血清免疫指标表达,检测指标是CD3+、CD4+、CD8+;检测方法是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仪型号Biosciences Accuri C6(美国BD公司),检测试剂为BD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

1.3.2 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且术后随访1年以上,统计复发和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分析以SPSS.20.0处理,计量值表示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表示值为%,对比计量数据用t检验,对比计数数据用四格表卡方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间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血清免疫指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血清免疫指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变(P<0.05);手术后组间免疫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出现3例,发生率5.77%,1年内复发1例,复发率1.9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出现13例,发生率23.21%,1年内复发1例,复发率1.79%,两组1年内均未见转移病例出现。组间手术时间、手术淋巴结清扫量、1年内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率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胃癌在我国是罹患率最高的消化系统癌症,其发病危险因素多、发病风险高、病死率高,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恶性肿瘤之一[5]。胃癌根治性手术作为唯一一种胃癌治愈性手段,在早期胃癌中应用较为广泛,其根治性治疗效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手术作为一项应激反应,难以避免的对患者免疫功能造成影响[6-12],而癌症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联,因此,关注胃癌根治性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价值。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均为胃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且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中腹腔镜手术虽然被证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切口等优点,但是关于二者对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实验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仿,而且在手术后,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未见明显波动,而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显著,说明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腹腔镜手术操作熟练性不断提升,其不仅出血量、术后安全性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且在根治性治疗效果上达到开腹手术水平,此外由于其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迅速,因此对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损害性更轻微,因此,腹腔镜根治性手术后早期胃癌患者其免疫功能状态明显由于开放性手术。综上所述,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不仅能够根治性切除癌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而且对患者免疫功能损伤小,手术安全性更理想。

[1] 李彬.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94-95.

[2] 冷勇甫,祝浩宇.早期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的疗效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5):621-622.

[3] 张艳辉,李红伟.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生存率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7-9.

[4] 马沛.比较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与生存率[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154-156.

[5] 孙生安,韩保卫,董帅军,等.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5):406-409.

[6] 彭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3,19(6):1026-1028.

[7] 夏亚斌,郑成竹.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7):930-933.

[8] 王杉,俞耀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对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0):5-8.

[9] 刘卓,于杰.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66-67.

[10] 杨建荣,曹天生,王健,等.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0):50-51.

[11] 赵得新,朱甲明,陈云波.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3):428-430.

[12] 张艳辉.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2):11-14.

猜你喜欢

根治性开腹根治术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