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察隅木碗”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2018-03-22格桑益西孟沙沙

魅力中国 2018年42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格桑益西 孟沙沙

摘要: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特有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科技与信息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兴起,非遗保护、“双创”政策实施,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与发展机遇。基于林芝察隅木碗在当下发展现状进行的田野调查,察隅木碗需与现代设计、职业教育、旅游消费、生活美学等相融合,寻找一条适合察隅木碗更好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察隅木碗;创新发展

民间传统手工艺制品包含了与当地民族相关的一切文化,诸如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兴趣爱好、情感素养、手工技术等,这些都体现在造物的过程中,从而表现出与工业制品不同的生命价值和人文情怀。正是当今这种大机器生产占主流的社会,民间传统手工艺制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愈发显得珍贵。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必须是在保持其生态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其纳入产业发展的范畴,于生产中加以保护才行。本文基于对林芝察隅木碗在当下发展的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做出如下思考:

一、察隅木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生命的维持与延续,得益于他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资源禀赋,包括使用的生活器具一直到后来发展成的手工艺品。黑格尔曾经指出,“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与某一民族的天生自然资源密切相关”。[1]位于雪域东南的西藏林芝察隅县是一个物产丰富、宛若仙境的美丽乡村,特殊的亚热带气候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人就地取材制作木碗,并且赋予了其特殊的含义,承载者本地区藏民族最质朴的生活密码。

(一)察隅木碗兴起。

西藏木碗使用的历史十分久远,在敦煌文献《吐蕃羊骨卜辞》中便有使用木碗的多次记载,如卜辞第32条:“用一木碗酥油祭大本命神”。第49条:“去年,用木碗喝;今年,用银碗喝”。第160条:“端一木碗化酥油祭天”。[2]有笔者著录:“木碗最初起源于尼泊尔,而后传入西藏”,而察隅木碗起源的具体时间却无从而知,但可以判断出木碗的使用是伴随着饮茶习俗而诞生。

(二)察隅木碗的制作工序与种类。

察隅木碗制作一般可分为取材、制坯、水煮、阴干、粗璇、打磨、上油擦拭、成品九个步骤。取材以三角枫、五角枫、剌察树的树根或树瘤为佳,这些木头有韧性、无毒、无异味、花纹好看、不易变形。察隅木碗可分为茶碗、饭碗、糌粑容器、酒碗等多种,柞木碗还有防毒的优点。木碗主要根据花纹及木材不同进行区分。木碗根据花纹的不同分为柞( )、森塔( )、剌察( )、植窟( )、池裹( )五种柞等。察隅木碗总体上继承了祖先们的样式,在制作种类与形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三)木碗承载的文化内涵。

1.据察隅本地人介绍,一个上等的木碗具有强大的保健和食物防毒功能以及治疗气候引起的关节疼痛和风湿,还能治疗各种食物引起的胃病,当地人对此深信不疑。2.情思寄托,在察隅一般一个人一辈子只用一个木碗。出门在外都怀揣着自己的木碗,形影不离,小小的木碗,承载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本真生活的朴素情感。3.在史籍《萨迦世袭记》中,对碗文化和鉴别的方法作了专文描述,并将碗分为各种等级,甚至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地人说:“常用木碗饮酒,能使人聪慧英俊”,一只上等的木碗不仅可以辟邪,还可以添福增寿,全家吉祥。4.每户家庭每人一般都配有一个木饭碗、一个木茶碗,各用各的,防止疾病传播。

(四)察隅木碗的生产及流通。

察隅木碗最大的特点是讲究原生态,造型为康区造型--简单粗犷,从不上色。察隅木碗原本只是单一的满足自给自足,后来发展至有部分制作艺人通过制作木碗销售给本地居民,增加收入,现如今销售市场已扩大了,昌都、那曲人也喜欢购买此碗。人们购买木碗的消费理念从原来的生活必须品发展至不仅满足生活需求更追求其工艺价值,拥有千年历史的察隅木碗,察隅木作为人们生活生产必需品一直传承至今,也已成为察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察隅木碗在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察隅木碗手工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興藏政策的引导下,察隅木碗手工艺制作业得到发展;木碗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较快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加工作坊由最初的2家发展到7家,部分村子成立了小型合作社,在“双创”政策的鼓励下也有大学生在开拓木碗创新发展的路子。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产品的替代以及年轻人“走出去”的思想观念强烈,林芝民族手工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技艺传承危机。

目前察隅木碗的手工艺制作未进入主流市场,西藏木碗以错那县木碗、加查县木碗、阿里普兰木碗、林芝门隅木碗最为有名,拉萨的藏族人更喜欢尼泊尔木碗,2018年9月7日-11日举办的西藏文化博览会上,尼泊尔的普拉莫德总店木碗最受青睐,在察隅木碗销售店里人却比较少。察隅木碗手工艺制品大多处在周边地区按需定制的状态,销售市场不够广阔。此外年轻人不愿学习地位不高、工艺复杂、耗时多、赚钱少的手工艺制作,面临缺乏年轻人传承的窘境。察隅县现共有7家木碗制作销售店,每家店有1人生产木碗,同时也会请小工来帮忙,每年销售木碗盈利三至五万元左右,其他有阿扎村与库村少数村民在合作制作木碗,年利润约达到十万元左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民族手工艺无法在物质领域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自然也会失去其文化价值层面中的主角地位。

(二)创新能力不足,销路受阻。

察隅地处偏僻,村里、县里仍然具有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短板,加之手工艺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与外界接触较少,制造的手工艺品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代传承一带,少有创新。民族文化的未来既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还要具备前瞻性的现代追求。而察隅木碗手工业制作注重强调其特有的树瘤制作、追求原生态的树木纹理,却往往忽视了对木碗文化发展的体现,使其不能及时反映出新时期的文化特征。

(三)市场配置效率较低,民族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低。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