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8-03-22何燕杰

魅力中国 2018年42期
关键词:教学引导注意问题初中化学

何燕杰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在九年级才开始学习的学科,为了能引导学生快速入门并且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些问题,如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要重视概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引导学生加强教物质结构关联的认识,要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等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引导;注意问题;策略

化学是初中生在九年级才开始学习的学科,虽然化学知识在小学的科学课里也零星的介绍一些,但学生还没系统的学过。并且初中化学是化学这门学科的最基础部分,是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能轻松地学好。为了让学生学起化学来不枯燥、感兴趣,化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很多问题,在此作简单列举。

一、重视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对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化学公式以及重点化学反应,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能动性,让原本有趣的化学实验课变成了枯燥了背诵课。为了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在教学时多进行一些实验。比如,让清水变成牛奶的实验等等,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把实验原理解释给学生听,在学生集中注意听课时,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还让学生记住了实验规律,进而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在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后,教师就可以通过物质的状态变化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在规律,进而让学生在之后的化学计算中减轻压力。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化学的化学思维,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其实是比较散落的点,但对于我们化学学习却是最基础的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概念的教学。对于一些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实物、通过实例,让学生先行总结,让学生的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但同时注意个别较抽象概念的理解我们并不能一步到位,因此对一些概念不能说得太死,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学生使用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也就是化学这门学科的专业术语,在初中化学部分主要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而且这也是我们今后对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把这些抽象的化学术语与实际的物质、实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写文字表达式,在文字的旁边写上物质的化学式,进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反过来,再由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认识化学式,说明具体表示的是哪一种物质,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等等。这样反复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直至能够顺利掌握并使用。

四、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分类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对于具体的物质,其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又各存不一致。如果逐一研究起来又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应将物質进行分类。以一类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代表来学习,但同时还要注意分类的角度不一致,如我们从物质宏观组成成分上,先说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类;后来学习了元素,我们又把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因此在物质的分类上要说清是从哪一角度分类,分出的每一类其特点是什么;任意取出一种物质,应该能指出其属于哪一类物质,该类物质的代表物质性质有哪些,或该类物质的性质应从哪些方面研究。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一通而皆通,掌握起来就较为方便,因此应重视物质分类的教学。

五、加强对结构性质关联的认识

化学是通过微观解释宏观性质的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就是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当前,化学标志已经成为了化学学科的通用标志,不仅可以通过微观说明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还可以通过宏观展示物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说化学语言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纽带。因此,加强结构性质的关联就是要强化化学中微观、宏观和标志三重世界的联合。

例如,在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具有微观性的分子、原子这两类物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将玉米与芝麻这两类物质相混合,使学生获得关于分子、原子特征的启发。当学生认识到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分子之间会不会存在间隔?”通过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例子中,分子和原子属于微观世界中的物质,而玉米和芝麻则是宏观世界中的物质,其中这两组对象之间的特征差异就是“标志”。通过将三个要素相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六、创建真实的问题情景

科学研究普遍都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起始,越真实的问题情景,越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已学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在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识。在进行化学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应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是实现研究的主要手段,也是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景设立问题,才能增加学生的思考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交警是运用乙醇的什么性质和化学原理来判断司机到底有没有酒后驾车?”“在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只能将Zn作为材料,而不是使用Mg和Fe?”等等问题,学生在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根据问题设立实验目标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清楚认识到关于物质的构成、性质、应用等等问题时,就可以依据科学探究中包括的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分析成果。最后产生结论,形成一套有步骤的研究模式,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试验探究能力和相关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侯宏娟.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夏教师,2018(01):67-68

[2]付其孟.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徐茂坤,毕研成.例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142-143

猜你喜欢

教学引导注意问题初中化学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引导策略谈
加强合理教学引导,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爱上阅读
有效引导生成课堂高效让学困生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