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思路就会“柳暗花明

2018-03-22陈英明

魅力中国 2018年42期
关键词:教学难点初中物理实践

陈英明

摘要:一堂课是否成功,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难点是比较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改变思路,可以跳出问题去看问题,把知识上升的台阶放缓;还可以换角度思考问题,拓展知识的维度,难点的解决就容易突破。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突破方法;实践

教学难点是由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决定的,教学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是教学难点较多的学科,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只有教师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改变思路,才能让他们感到“柳暗花明”,轻松突破难点。

一、跳出问题看问题

“云深不知处,只缘此山中。”对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有时需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不能局限于原来问题的范围和深度。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将冰箱的门打开,让冰箱工作一段时间,请问房间的温度将( )A.升高B.降低C.不变D.都有可能。

很多同学会根据经验错误的选B。有些学生总认为冰箱是制冷工具,所以最终会导致房间温度降低。也有些学生知道选A,但却解析不清理由。主要原因是没有将问题提升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高度。引导学生跳出房间的束缚,其实应将在整个房间看成一个整体,现在电能从房间进去,而没有其它能量出来,最后电能都转化为房间内的内能,房间的温度自然是要升高的。

再如浮力问题是师生公认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如何恰当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大多学生遇到浮力问题总想到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其实教师只要从战略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浮力,应该遵循“状态→方法”的思路,即一般情况下:漂浮或悬浮(状态):应用二力平衡(F=G)

下沉或浸没(状态):应用阿基米德原理(F=ρ液gV排)

从研究问题的高度,学生解题思路就会有方向,解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另外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化学计算中的元素守恒等教学难点中也经常要跳出问题,扩大视野,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轻松解决。

二、把知识上升的台阶放缓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力学、声音、光学、电学、磁场等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往往许多知识交叉融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维,记忆较为短暂,所以在突破一些跳跃性较强、知识性又需要铺垫的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多设计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让学生沿台阶一步一步爬上去,循序渐进的攻克它。

比如在教学“物体是否做机械功?”的问题时,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记住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对照去判断。实践证明,学生在理解物体在“有力而没移动距离”或者“有力也有距离,但这个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的这两类问题时经常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物体做功的实质,总认为费了劲就一定做了功。其实解决此类问题,也可以搭一些“台阶”,为学生理解“物体是否做了功?”降低坡度。

例: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运动员是否对杠铃做功?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匀速移动,起重机是否对重物做功?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物体做功的实质是什么?(能量的转化)(2)杠铃和重物的能量是否发生变化?(没有)(3)那么运动员和起重机是否对杠铃和重物做功?(没有)(4)运动员和起重机消耗的能量又到哪儿去了呢?(转化为热能散发了)

经过上面的四个“台阶”,学生不仅突破了物体是否做功的难点,而且对物体做功的实质理解更加透彻,难度大大降低了。

三、换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初中科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牵扯的问题较多,而初中生又不需要“刨根问底”的解决它。对于这类教学难点,可以转换角度,采用“迂回战术”解决它。通过转换角度,逐步将生疏抽象的问题转换为几个具体而又熟悉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

(一)将抽象转换为具体。

比如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对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感到非常困难,总认为速度快的物体惯性就大。其实惯性的大小是由质量决定的,而且物体的惯性和物体的质量一样是物体的属性,那么解决惯性的问题就可以将其转换为质量问题。当问物体是否有惯性时,就理解一下物体是否有质量?当问物体的惯性大小是否变化时,就理解一下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转换,抽象的惯性问题就因为具体的质量问题而变得非常简单了。

(二)將生疏转换为熟悉。

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是光学教学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凸透镜用的很少。如能将生疏的凸透镜成像转换为人眼球成像,就简单多了。飞机从远处飞来,为什么会看到越来越大?(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物距越小,实像越大)为什么尽管眼球能调焦,但离眼球近到一定距离时会看不见?(此时成虚像,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如果利用熟悉的眼球,结合上面两个问题再去理解和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信会事半功倍。

四、充分拓展思维的广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很多难点都要求教师拓展知识的纬度,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方法合力突破。一维可以变两维,如可以利用板书、板画、挂图、幻灯等讲解,其特点是通过静态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去理解抽象物体或原理;两维可以变三维,如运用模型、实物、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原理;三维可以变多维:组织学生实验或现场参观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原理,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协助参与,学生会豁然开朗,感悟知识背后的原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吕建丽.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J].学周刊,2018(19):83-84

[2]李文颖. 运用可视化教学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南海波.初中物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尝试[J].科技视界,2015(02):278

猜你喜欢

教学难点初中物理实践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
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