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思考

2018-03-22孙帅

魅力中国 2018年4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堂

孙帅

教与学是镜子的两面,不可以截然分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基础的语言知识,答题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这种情况:自己尽心尽力备好一节课,放到课堂上讲授时,学生的反应、配合并不理想,甚至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两回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别谈学习的热情了。多年来,我一直在反思,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明确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要发生改变,教师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交流,是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需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用心去做好。

就学生而言,课堂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接受的过程,更是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角色转换,教师、家長、教材、辅导书都是学习的助手,自我管理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二、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讲解转变为师生互动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互动,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就是好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互动教学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信息狂飙式轰炸,这时候,教师的有效性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课堂的提问要有整体的课程意识,依据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利用丰富的语文教材,巧妙地设悬置疑,引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一方面,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宽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语言做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上阕的“望”这一领字,一直管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一个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景象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这样,让学生下得了手,找得到答案。

另一方面,依据教学情境发问。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选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经典,这些文章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刨析,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思想,更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如:学习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主题的提炼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的提问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考的深度。比如,(1)苏轼情感变化的缘由是什么?

(2)该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提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安排,有效提问,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开发潜能、培养思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带疑问上课学习,教师只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之巅的阶梯,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学生学情,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一)提升学习动力,树立自信心。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好多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锻炼机会少,成功体验少,生活中,学生们由于缺乏积极思考和实践机会,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努力做到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理解,让“爱”成为连接师生的纽带,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不断挖掘他们心底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喜欢上学习,树立起自信心。

(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制定短期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学会放手,放手越多成就越多。如晚自习训练、月考以及知识点总结,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动落到实处。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孩子心中的潜能,助其找到自己的独特使命,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就像远方有了一座不断照亮前进道路的灯塔。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不难发现,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差距差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人,往往学什么都能学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比别人牢固。

3.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听课前做好预习,通过预习可以知道新课程的重点发现新课中的难点,从而在老师讲解时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节课的新内容,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

听课中要注意理解,善做笔记,调节听课状态,优化听课意识,在潜意识中喜爱听课,进入积极的听课心态。

听课后及时复习,以习题加以巩固并与之前内容联系,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4.尽量多的阅读。勤,是说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提高获取新信息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阅读对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习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重视阅读的广度和阅读的速度。

四、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我们分析近几年的中、高考题发现,语文学科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考题中的主观表达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意义重大。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在知识点和学生的需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着重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中所选录的经典阅读篇目,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承担着时代发展中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引导学生热爱母语,潜心学习语文,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健全人格,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