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乡市蚕桑产业持续衰退的症结及破解的建议

2018-03-20顾建兴

蚕桑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桐乡小蚕桐乡市

顾建兴

(桐乡市崇福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11)

桐乡市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是农村的传统产业,曾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全市桑园面积6180 hm2,全年饲养蚕种13.18万张,生产蚕茧6878 t,蚕茧总产值22973万元。2006年,全市有桑园10705 hm2,饲养蚕种39.56万张,生产蚕茧16249 t,蚕茧总产值42675万元。10年来,桐乡蚕桑产业发生了剧变,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下滑使产业不断萎缩,相对而言产业优势不再,重振桐乡的蚕桑产业雄风任重道远。

1 蚕桑产业持续衰退的症结

1.1 产业比较效益低下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兴起,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越来越趋于劣势。经营667 m2的桑园,全年饲养4期蚕,一般年份可饲养4张蚕种以上,用工量应不少于120工时,张产40 kg的话,按2016年平均茧价折算可创产值5340元,日平均工资不足50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化肥、农药以及蚕种、蚕药等其他物资。尽管春蚕和晚秋比较容易获得平衡高产,但夏蚕和中秋往往由于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和蚕病等,生产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专业培桑、养蚕风险性大、经济效益低。

1.2 养蚕劳力匮乏

由于茧丝市场跌宕起伏,种桑、养蚕入不敷出,青壮劳力普遍涌向二三产业,要么进企业务工,要么进城经商自谋职业,现在白天农村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在田间、地头的身影,养蚕的60岁算年龄小的,70岁更有甚者。同时随着老龄化体力日益不支,使桑园利用率越来越低,养蚕密度越来越小,单位面积荷种量不断减少,有桑不养、弃管情况十分突出。

1.3 桑园基础薄弱

桑树是多年生植物,只有通过科学的肥培管理才能使桑树正常生长发育,单位面积桑园桑叶量高质优。但是近10多年来,随着茧丝市场的不景气,养蚕效益的不明显,不但老桑园改造少,而且失管桑园增多,目前带有普遍性的只饲养一期春蚕,其余时间桑园不做肥培、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工作,大部分桑园呈现出桑拳少、枝条短、桑叶小,使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大打折扣。

1.4 传统产业优势削弱

种桑养蚕在桐乡已有4700多年历史。在蚕茧大战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全市蚕种发种量达到78万多张,蚕茧总产量达24500 t,成为桐乡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在20世纪90年代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列全国市(县)级蚕茧产量之首。2016年全市蚕种饲养量为13.18万张,仅为1992年的17%。以往的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的繁忙景象已一去不复返,鼎盛时期桐乡有11993 hm2专业桑园,10.87万户养蚕农户;2016年,全市经营桑园面积仅为6180 hm2,养蚕农户只有52422户。可见桐乡市蚕桑传统产业优势严重削弱。

1.5 蚕茧加工企业日趋萎缩

桐乡市在20世纪90年代,蚕茧生产总量居全国县市级之首时,呈现出村村、镇镇开办丝厂,全市有缫丝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引发江浙两省的蚕茧大战愈演愈烈。无论是种桑养蚕的农民,还是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蚕茧生产和加工成了当时的主导产业。不仅为桐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为桐乡市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逐年调整,国家对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以及国际国内茧丝市场的竞争激烈和市场疲软等因素,使江浙老蚕区的生产发展和缫丝企业的生存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到2016年末,桐乡市尚有缫丝企业7家,年消化干茧仅3000多t,是鼎盛时期的15%。近年来在夏秋茧生产期间,常遇到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引发蚕病高发,造成蚕茧质量差,缫丝企业无法收购蚕茧,蚕农卖茧难,挫伤了蚕农养蚕热情,只能依靠丝绵加工企业消化次下茧。蚕茧质量的低下和缫丝企业拒收蚕茧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桐乡市蚕桑产业的衰退和缫丝企业的日趋萎缩。

2 破解蚕桑产业持续衰退的策略

2.1 积极探索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

桐乡市被历史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之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通过土地流转,粮油果蔬已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生产。但桑树栽培的地域极大部分局限于河边、塘边和房前屋后,种植面积较小、不成规模,并与粮、经、果作物混栽。每年的夏秋季是各类作物病虫害的高发期,农药使用频繁,夏秋季蚕作安全无法保障,零星桑园弃管情况更为突出。为继承桐乡市蚕桑传统产业,稳定当前蚕桑生产规模,积极探索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有益于桐乡蚕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热心蚕桑生产的蚕农。首先要以镇(街道)、村为单位,规划出适宜于蚕桑产业稳定的区域;各级政府应给生产技术、资金扶持等政策性倾斜,鼓励农户进行桑园土地的有偿流转,培育出成百上千的家庭农场和养蚕大户,将已进城经商、进企上班弃管桑园集中成片,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避免桑园的日趋荒芜,努力提高桑园利用率和产出率。

2.2 积极引导农户加强桑园综合开发与利用

桐乡市在前几年对桑园综合开发与利用,已有成功的先例。无论是利用桑枝条生产黑木耳,还是桑园养鸡以及冬闲套种榨菜,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进一步加强对桑园综合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一方面,应积极思考蚕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在种桑养蚕经营效益持续下滑的困境面前,谋求蚕桑产业单位面积收益的最大化,激发蚕农的培桑养蚕热情。

从传承桐乡市的蚕文化角度出发,建设好蚕文化博物馆,拾取社会蚕文化遗产,收藏4700多年蚕桑文化历史长河的精髓,给人们呈现一整套自始至终繁衍进程,让桐乡市的子孙后代了解蚕文化所带来的历史繁荣景象。

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农户走出一条持续可行的桑园综合开发与利用新路子,使桐乡市的桑园面积、蚕茧生产保持稳定,针对性、选择性的进一步推动桑枝条生产黑木耳、桑园养鸡、牧草培育及蔬菜套种、桑果采摘、桑茶开发等项目。扶持、培育家庭农场、科技大户,引进工商资本等模式,投入蚕桑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实施全年条桑收获养蚕、全年N批次养蚕法和家蚕全龄1日2回育等节工、省本实用蚕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桐乡市蚕桑产业的有序发展。

2.3 积极探索新型小蚕饲养模式,解决年老蚕农的养小蚕难

每年的春蚕生产无论是蚕种的饲养量,还是经济产值都要占全年的70%左右,饲养密度高,农户较为重视。但春蚕小蚕饲养期间,由于自然温湿度较低,气候变化大,难以满足小蚕生长高温多湿的要求,故需要通过人工加温补湿来调节好蚕室里的温湿度,促使小蚕能正常生长。但由于现在涉蚕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视力差、体力弱,无法合理管护好小蚕,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生产问题,对春蚕生产的平衡高产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为此,积极探索小蚕饲养新模式是稳定桐乡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小蚕饲养要有一个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的要求,以暗火加温为中心的共育新模式,是实现生产安全、节工省本的有效途径。

要在现有家庭小蚕场、家庭农场、规模共育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掘热爱蚕桑事业的技术骨干,加强新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对专用切桑机、蚕室加温补湿器、桑园伐条机、桑园诱虫灯等蚕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做到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深入,使之工作开展真材实料,工作效果显著。

2.4 积极整合资源,拓展丝绸加工企业生存空间,实现桐乡蚕桑产业走上互利互惠健康发展道路

随着桐乡市蚕桑生产持续下滑,原料茧总量逐步减少,以及近年来丝绸市场的疲软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长,企业生存面临新抉择。目前全市仅存缫丝企业7家,年干茧消化能力3000多t,但丝绸服装企业、蚕丝被加工企业在桐乡地方经济中还占一定的比重。2016年,蚕丝被和真丝毯生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和5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蚕丝被、真丝毯”生产基地。

在桐乡市蚕桑产业持续萎缩的逆境中,如何整合资源,拓展丝绸企业生存空间,是夯实桐乡蚕桑产业的固本之基,在新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积极指导基地、企业创建农民蚕业专业合作组织,延伸产业链,解决农户、基地卖茧难和企业收茧难等瓶颈。通过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蚕茧质量,实现互利互惠,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新革,开发新产品,推进丝绸制品向名、特、优的方向转变,形成桐乡的新拳头产品。稳定桐乡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其在国际、国内丝绸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能够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桐乡小蚕桐乡市
遇见喵星人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如果我是……
影像记忆 建设美丽的新桐乡
长寿花
桐乡翔云小学:用第三方评测激励学生阅读
可爱的小蚕
可爱的小蚕
桐乡东池蚕种生产新模式试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