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巴贝工厂化养蚕的探索与启示

2018-03-20董久鸣潘美良吴海平

蚕桑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家蚕工厂化养蚕

董久鸣,潘美良,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蚕桑是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和极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对农民增收、丝绸业发展和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彰显浙江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张“金名片”。浙江省是全国优质茧的主要产区,蚕茧产量曾长期位居全国首位。但从2008年开始,全省桑园面积、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均连年下降,蚕桑产业出现了持续萎缩下滑态势。据统计,2016年全省桑园面积5万hm2,生产蚕茧3.3万t,蚕茧产量较2010年缩减了48.2%。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的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已日渐式微,集约化程度偏低、现代化科技含量不足、产业化机制缺失等瓶颈问题越发突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明显,蚕桑产业急需寻求一条突破口来实现转型发展。近年浙江巴贝集团通过创新研发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以工业化思维改造变革蚕桑产业的创新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行业内赢得广泛关注和热议,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浙江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供参考。

1 人工饲料养蚕研发应用概况

人工饲料养蚕是蚕桑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革新,也是实现现代蚕业的重要途径。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开发始于日本,也最先在日本研究成功和推广应用。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直至1960年,福田和伊藤成功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养蚕。1977年在生产上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此后在农村逐渐推广,应用率逐年增加;1998年,普及率达64.5%,为最高峰。后由于日本养蚕业快速萎缩,人工饲料育推广量也随之下降,但至今日本家蚕人工饲料育方面的研究仍代表着较高的技术水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家蚕人工饲料研究,1974年,人工饲料养蚕获得成功。经过大量的探索试验,近年来我国在家蚕人工饲料研发、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饲养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山东蚕业研究所研制的粉状小蚕人工饲料和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研制的膨化颗粒人工饲料,在生产应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养蚕效果。山东、广西等地也开展了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初步选育出几对摄食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和广食性材料。江苏如东县经过多年的人工饲料育技术探索,建立了全县完善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体系,并于2010年晚秋蚕期开始探索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还探索了多批次全年人工饲料养蚕,智能养蚕环境控制系统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及精准高效养蚕育全龄人工饲料饲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省内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湖州市农科院等单位进行家蚕人工饲料优化和专用品种选育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也取得了积极地进展。目前全国已有多个蚕区开展了1龄~2龄小蚕人工饲料育试验和农村饲养,我省淳安县从2010年开始引进粉体饲料开展示范点试养,2013年又引进颗粒饲料进行生产试验并在农村规模化示范推广,反响较好。海宁市于2013年开始1龄~2龄蚕人工饲料育探索,分别引进颗粒饲料和粉体饲料饲育白玉×秋丰等3个品种家蚕,均取得较好地试验成绩。湖州市农科院于2017年开展了1龄~3龄小蚕人工饲料育农村饲养,饲养成绩取得明显进步。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各地开展的人工饲料养蚕基本上以1龄~2龄小蚕人工饲料育为主,实用化也相对成熟,但多属于项目资助下的试验示范性生产,还没有真正的产业化生产。

2 巴贝集团探索和发展工厂化养蚕的实践

浙江巴贝集团是一家以高档桑蚕丝为主要原料,集领带制造、染整、服装品牌运营、家纺、家装等产业投资于一体的民营控股集团公司,集团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1.5亿元。从2012年开始,该集团专门成立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建设”项目,在无菌恒温恒湿环境下,通过人工饲料机械化饲养,实现蚕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经过6年多的努力,企业自主投入了6000余万元资金进行试验研究,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试验数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建成研发场地2000 m2,拥有5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控制无菌实验室,实现智能化人工气候控制,拥有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的全套设备,以及用于饲料配方、营养、代谢研究的饲料全套加工与检测设备。选育了适合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养的专用蚕品种,研制出用于工厂化饲养的低成本人工饲料,及人工饲料加工工艺,开发出高效的机械化饲养工艺和专用饲养器具,以及最优化的饲养环境控制系统。目前,项目已完成中试,小批量生产,生产的蚕茧质量稳定,产量水平与传统饲养相仿,生丝质量达到5A级,已生产出领带等丝绸终端产品。据了解,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4.6万m2,在建项目试验车间6000多m2。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万吨鲜茧的生产能力,预计可新增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1亿元。

3 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的启示与意义

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的创新点,在于改变几千年的传统养蚕方式,克服了传统养蚕受季节、气候等的限制,并在蚕种改良、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高密度饲养工艺以及机械化配套饲养工艺、蚕具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蚕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在饲养批次、数量规模、集约程度等方面大幅提高,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巴贝集团的工业化养蚕项目历经多年研发,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培育了与之配套的蚕品种,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如果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不但将颠覆千百年来的传统养蚕的模式,还将从源头上给全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巴贝集团运用现代工业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蚕桑产业从传统模式向高新的“巴贝模式”转变,引起了社会广泛影响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2017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现场调研了工厂化养蚕项目,对巴贝集团的转型发展和创新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被列为2017年度浙江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创建单位称号,并获省财政资金补助。农业部将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列为2017年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给予中央补助资金支持。

当然,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蚕桑学、机械自动化、环境控制、昆虫营养学等多学科交叉,前景辉煌但过程也充满挑战,项目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尽管目前人工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基本成熟,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以及高密度饲养配套技术也取得较大突破,但要实现产业化还须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优化整合各系统,以及构建管理体系,以控制饲料成本为核心,机器换人为手段,集约化、规模化为生产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产业化经营。

4 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蚕桑转型发展终究要靠科技创新来推动,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理念创新、思路创新。鉴于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业化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在蚕桑产业创新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立足浙江省情和蚕桑自身发展规律,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双措并举。一方面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蚕桑产业,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的产业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打造“精品蚕业”为主线,加强蚕桑基地建设,推广省力化、规模化、高效化生产技术,错位竞争,巩固优势,推进蚕桑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和全产业链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效生态、规模集约、产销一体、功能多元的现代蚕业发展新路。

4.1 加强科技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省重大科技专项、“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等项目和平台,选育推广符合省力高效要求的桑、蚕新品种,加快家蚕人工饲料、轻型种养技术、先进机械设施装备的研究,实现家蚕人工饲料产业化供应,加大业已成熟的1龄~3龄小蚕生产工厂化、大蚕省力化饲养模式推广应用。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开展原创性、前瞻性关键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制约工厂化养蚕的关键技术、设施设备及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实现工厂化养蚕。鼓励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全新发展模式,推进蚕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2 加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区域化发展

通过支持家庭农场(或规模大户)、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调整结构与区域布局。按照“整合一批、稳定一批、提升一批”要求,在嘉湖、浙西南两大优质茧基地建设基础上,择优选建一批蚕业强镇和强村。立足“精品产业”的定位,采取错位竞争,以质取胜的策略,积极推进全省3~5个高品质蚕茧、彩色蚕茧等特殊用途蚕丝基地建设,抢占高档丝绸原料茧生产高地,提高浙江蚕桑产业竞争力。

4.3 加强模式创新,推动全产业链建设

积极引导丝绸名企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收购、混改入股等方式,建立蚕农(家庭农场)、合作社、收烘、加工一条龙的全产业链,通过“品牌企业+原料基地”的利益协作机制,促进蚕业的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形成稳定的全产业价值链、利益命运共体。立足养蚕主业,推广“桑+菜”“桑+菌”“桑+禽”等新型农作模式,推进蚕桑资源多功能开发利用,提高蚕桑附加值。

猜你喜欢

家蚕工厂化养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养蚕记
浙江省1973年引进家蚕品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