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神”

2018-03-19夷野

世界文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规则人工智能人类

夷野

引子

女朋友比笔者小六岁,是个标准的美人。可惜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见面对两个忙碌的恋人来说,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感情的加深,彼此之间的思念日益深切。好在现代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智能通讯手段层出不穷,不虞有联系不上的情况。

每天晚上九点,智能手机上设置好的日程安排就会提醒我们要进行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愉快的视频通话。也幸亏了科技的发展与发达,才免去了诸多距离引起的不便和相思的苦楚。

智能科学的应用和推广,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对于生活而言,有些生活和行为习惯甚至是被人工智能所培养并持续开发出来的。比如我们会下意识地让siri提醒我们起床,提醒我们吃药,提醒我们开会,提醒我们回家看望老人。这些指令由人类输入,最终作用在指令者本身,这样的指令最后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以责任的形式使你无法逃避的习惯。

“神灵”

随着各个门类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对身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随着这种对自然界深刻认识的逐步递进,我们最终却发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浅薄到甚至无法解释我们到底是为何存在。

近百年来,各类物理科学的发展愈加完善,微观世界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我们身处的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精确而有序。一切自然常数如电子电量、质子的质量、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数等等,都小心翼翼地遵循着自己的规则在不停地运作,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和修复自己的轨迹。不能想象的是,这样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若稍有一点改变,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就不能燃烧,行星、地球、生命都无法存在。这将是比蝴蝶效应更加可怕的宇宙之原始毁灭。

所以剑桥大学物理学家John.polkinghorne说:“当你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都是不可思议地精密地协调在一起,从而制造出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你就会有如此的想法:这个宇宙不是碰巧存在的,而是有意创造的。”

在很多科学家的概念里,冥冥之中操控这些最基础的规则和力量的,是“神灵”。“神灵”或者说“神灵们”宛如一台精密运作的机器或是电脑,规划着这个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准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听起来似乎血淋淋的。可是,仔细想来,天地不仁的基本要义就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则。这是一种泛智能化的管控模式。正是这种被人类尚未了解和掌握的基本规则,它无时不刻地操控着我们整个星球乃至整个宇宙。对于这样的伟力而言,也许只有科技突破到可以改造宇宙时,才能真正的被人类所理解。

但是就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来看,这一天似乎遥遥无期。

“神”化

在本世纪,中国开启了一系列让人脑洞大开的“黑科技”。诸如:仓储式存量网购、微信、支付宝、“刷脸支付”、人相识别追逃系统等等。据说广东已经开始试点电子身份证,计划明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这意味着今后不论是在家或者是出门只要有一台充满电量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大家口袋里各类皮质、布质等等实体钱包的全部功能。

中国在建国初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一种朴素的诉求,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的需求在当时就是一种社会极大进步的体现。到了如今,这样的需求看起来似乎有些非常简单,没有经历过艰难年代的人或许会不屑一顾地笑道:“这有什么?这还值得渴求?”难怪牛顿会说出“站在巨人肩膀上”这样的经典名言。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基础思维结构。往往会以当下的生活条件与科技环境来论断从前那些看似卑微的诉求,而自己却忘记了,自己也曾经从那种现在看来卑微的诉求里挣扎过来。

社会的人工智能化发展,到了今天不仅仅只是一种梦想和虚妄,也不仅仅是一两台会说话的机器人。我们的生活无形之中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同化。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概念还停留在科技宣传语表层展现的会下象棋的机器人和会自动清洁屋子、会俏皮回应各种问题的人工智能客服。

当你的一切行为规则被科技产品规范,当你的求职申请被电脑过滤或者通过,当你的身份验证被服务器接纳并通过,当你的血液、尿液被各类智能设备检查并给你开出相应的食谱、临床类药物、住院通知和治疗方案时,你已经被动地被纳入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继往开来的造“神”运动中了。

人工智能,这其实就是一场人类自主造 “神”的运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造“神”运动的推手和助力。抛开宗教的唯心主义“神”论和“人神、神人”论,世界上为数不少的顶级科学家所认知的“神”,其实就是一种规则。

爱因斯坦在一次采访中问记者:您现在看到的咖啡和盘子是谁放在这里的?

记者答道:是您拿过来放在这里的。

爱因斯坦随即说道:既然小到咖啡、盘子这些事物都需要一个力量来安排;那么,請您设想一下,这个宇宙的无数星球是谁放在那里的?它们之间的运行都是按照某一种轨迹在相互作用,每一个星球都会按照某一种轨道运行无间,那么,是谁在安排这一切呢?

记者苦恼地抓了抓头发,表情却不置可否。

爱因斯坦又笑着说道:也许阁下会说自己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过神,那么我如何相信神的存在呢?是的,您具备了人类基础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可是,这样的五感是有限的,例如声音,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的波长人类才能听见;而可见光,更是电磁波家族里的一个小小的波段罢了。

这样的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力量,似乎只有传说里的“神”才配拥有。这种基础规则的制订和安排,也只有传说里的“神”才能完成。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神”的定义:凡是能影响和制约基础规则、制订并监管基础规则运行的个体或者某种力量,可以称之为“神”。

当一项规则由人制订并由人来执行时,规则往往会出现不等量的偏差。但是你将一项规则交给一套智能化机器来运行时,它将会一丝不苟地执行规则。人类社会之所以多样化和复杂化,究其原因就是规则下的不可确定性。人不能脱离于其他人而独立形成社会。人类从来都不是孤独的。缺少群体化规范和群体化认知的生物群体是不可能生存的,更何况是人。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人类认知的空白性和包容性,绝对不是单一、顽固、不可扭转的记忆体。规则的灵活运用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永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所在。

而“神”,则是规则化的。对于它而言,一个星球只是它的一个神经末梢,或者说只是它的一个微分子结构组成单元。对于宇宙而言,地球渺小到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地球的人类社会而言,我们的“神”或许就是地球本身。它是唯一的、独立的、无可替代的存在。它是宇宙基本规则的化身,是地球生命体繁衍基本规则的外在宏观体现。

随着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强化,必将会深入到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细节。甚至到了最后,你压根不知道和你使用视频通话的对面那个人,是一台人工智能的电脑还是一位微胖的中年店员。而你本身,也成了这位“神”的一个基础神经元细胞。你会源源不断地将你的感受、喜好、各种情绪和行为习惯逐步地录入“神”的大脑,以便于自己越来越适应“神”的规则和自身需求。

这种任意细节逐渐规则化的进程,其实就是“神”化的过程。

渐变

目前人工职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这些领域:智能机器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工业过程建模与智能控制、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人工智能理论、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翻译、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感知、计算机神经网络、知识发现与机器学习、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智慧城市的开发和构建以及纳入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规划,智能汽车、智能旅馆等等智能化城市服务体系的开展和开拓都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模式。当我们刷卡经过安全门,当我们打开微信、淘宝、支付宝按动按钮开始网购、开始选择商品、开始预订下一周的行程所需的机票时,人工智能已经在无形之中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性活动中。

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先生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他这样说道:在我的一生中,见证了很多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要么是最糟的。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如何避免风险,那么我们会把自己置于绝境。

人类在科技发展中,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定义大多停留在人工智能的恶意上,比如前些年发生的著名的智能国际象棋机器人杀死棋手的事件。那是1989年世界犯罪史里记载的一件真实案件。苏联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德科夫于莫斯科挑战一台巨型电脑,比赛在一副漂亮的金属棋盘上进行。几经争夺,古德科夫连胜三局。裁判示意增赛一局,给电脑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随着开局哨声鸣响,电脑先下第一手,古德科夫看也不看,伸手去抓他的棋子……一声惨叫惊呆了场上观众,人们看到古德科夫重重地倒在金属棋盘上,身上冒出缕缕青烟。赛场一片混乱,工作人员立即切断电源。等到医生赶到时,这位前全苏冠军早已身亡。经过取证落实后,苏联警方认定,这部杀人电脑在输棋后恼羞成怒,自行改变了程序,向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故意击杀了对手。法院接受了指控,破天荒地开庭审理人类历史中首例“电脑谋杀”案。

此案中,苏联专家沙尼柯夫等人认为“:机器已具备了人的智能,在屡次败北的形势下,难免会产生报复性谋杀念头。”而美国和日本的电脑专家却一致反对这种说法。他们为电脑辩解说:即使电脑有了人的情感,它也不会莫名其妙蠢到会去杀人!只要是稍有头脑的人,谁都知道,在赛场上把对手杀死,裁判绝不会判杀人者获胜。幸而不久后,一些专家再次对此案作深入调查,终于发现杀人的罪魁祸首不是电脑,而是外来的电磁波,即有害的“电子雾”,是它干扰了电脑程序,从而造成机器动作失误。有人指出,早在1981年,日本就发生过一例因电磁波干扰,使机器人突然动作起来,误杀操作工人的案件。因此,所谓“古德科夫机器人谋杀案”是一个冤案,人们总算是松了口气。

这一场闹剧最终以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收场,可是其在公众心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此,霍金先生指出:人工智能的真正风险不在于它的恶意,而是它的能力。一个超智能的人工智能在完成目标方面非常出色,如果这些目标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我们就会陷入困境。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无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即生存影响和社会影响。

所谓生存影响,即是武器控制和生存资源控制。

武器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包括上面所说的所谓的“古德科夫机器人谋杀案”,假如棋盘不是导电的金属,机器即便是有了愤怒、妒忌等情感,也沒有可以杀死对手的武器时,谋杀是不可能成立的。但随着军事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武器控制智能化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动作。依赖太空科技的智能化全球定位系统、武器分节、分解系统,多弹头引导引爆系统,导航制动系统等等,都需要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将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的自然属性做出了相应的定义:生存和性。这也几乎是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的总结和归纳。对于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无止境需求以及对性的无止境索取,都决定了人类这种高智慧生物是地球一切智慧生物中最具有地域侵略性、欲望最是贪婪的生物。

正是人类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约束不够、对生活资源的贪婪以及对未来的不可预见的局限性,加之生存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与自然环境的优劣差异加剧了人类的侵略性,推动了贪婪的滋长。理性被贪婪吞没,愚蠢的决定一个又一个被政客们制定并执行。与此同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中,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持必然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此,有人规划过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模式,在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社会进行智能化管理。譬如张三生孩子需要智能管理程序审批,李四的面包份额只有二两,等等。当然,这只是幻想的一种社会状态,若想实施那要等到社会财富和物资极大丰富,人类广义私有欲的思维方式得到极大的转变。

替代

随着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化的进程,或多或少地取代了一些基础规则的运行和管理。众所周知,人类的粮食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对粮食作物的产量需求以及对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制度的社会基础刚性需求。

2017年11月11日,首届中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农业部举办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果发布活动。有104家单位被认定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8家单位被确定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并分享了“互联网 ”特色产业扶贫调研的初步成果。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蒋立乾就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话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蒋立乾在采访中谈到农业科技智能化时说:智慧农业可以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阐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通过智能检测、智能专家系统、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为在智慧农业政府的宏观管理提供支持,使得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更为全面、准确、精细,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政府决策更为高效、合理、规范。企业则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管理及追溯。比如通过视觉分析、特征提取、训练学习,可以对病虫害进行管控。通过机器学习、分类推演等方法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更有效地进行田间管理,提高产量、预测农作物未来长势,通过分析及预测数据,比如采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合辐射、降雨、风速、风向等指标的运算,进行合理自动化管理。公众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可信的产品信息,包含从种子、种植、施肥、生长过程、收割采摘、包装、运输、出售等全息数据。区块链在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可信认证、溯源等,人工智能进行健康、绿色指标的分析。

将粮食交给人工智能,无疑有了两大方面的进步。一是能够高效合理地使用土地及各类农业资源,增强配给合理性,加速供给侧改革,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同时实现社会需求与供给均衡的高效运行模式。这样的运作模式,在防止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人为侵害方面都有着质的提升和变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将粮食交给人工智能系统来管理和生产,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举措。若干年后,人类甚至可以遗忘粮食从何而来,完全交给人工智能系统,其根据社会需求配给农业生产力和生产资源。人类需要做的,只是等着加工好的粮食产品从智能化的工厂里,经过智能化社会配给规则以及智能化运输手段,送达到每个人的手中即可。

人类基本生活资料,能源、粮食的管控与配给,在人工智能发展到终极阶段,必然也将其交到人工智能的手中。人类必须、必要、基础的生存资源届时将分为若干个人工智能子系统进行管控和监督,这样的系统一旦因为自然条件变化或因战争等人力不可以抗拒的因素崩溃,其带来的后果无疑可以影响甚至毁灭大部分的人类。

而所谓社会影响,可以体现在教育、医疗、政体、法律等诸多方面。社会的人工智能终极化,医生、法官、律师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所取代,甚至于警察、军队等国家暴力机器都可以由终极化的人工智能系统所替代或者部分替代。

第二届华夏互联网+高血压峰会于2017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云集了国内高血压及移动医疗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从业者。腾讯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范伟带去了主题演讲《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慢性病管理》。范伟所讲的人工智能用于慢性病管理其实只能算一个新的医疗模式,或者说分级诊疗模式。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人工智能势必能取代一部分门诊医生的初步诊疗工作,甚至取代一些常规性外科手术医生的职业操作。将来我们可能要面对的是金钱=寿命或者说智能化生活平台权限=寿命和健康的社会生活模式。

众所周知,围棋是一项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需要超乎寻常智力的脑力运动。然而在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Master为注册账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續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围棋界公认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在GoRatings网站公布的世界职业围棋排名中,其等级分曾超过排名人类第一的棋手柯洁。阿尔法狗(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深度发展,人类的自主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无形中会无限下降,而人工智能这样的“神”会越来越完美,最终可能会取代政府、市场、法院、工厂、农民乃至于艺术家。它将一切思维归纳于一体,又漠然地将一切思维约束于本身。这样的运作模式,难道不是和宇宙的基础运行模式雷同么?

控“神”

人工智能化的终极产物,这个类“神”思维集合体——终极化的人工智能系统,必将会逐步同化并影响一切其他的人工智能乃至人类的思维模式。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必然注定了它最终掌控人类的命运的结果。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若干年后,自主编程的机器人、自主维护修理的机器人、机器人警察、机器人法官乃至机器人母亲、机器人教师、机器人伴侣都将应运而生。而这些由机器衍化出来的新型社會群体,无疑都将服从于某一个自主的核心智能程序,而这样一个核心职能程序,说不定早就摆脱了机器的形态,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或许你的伴侣,就是“神”派来完成繁衍所必需的生殖任务的智能分体。而她对你说出的甜言蜜语,仅仅只是智能系统中的情感模块接收到命令并分析你的血型性格行为方式后得到的结果。而你却沉浸其中,不明所以,甚至山盟海誓。

并非耸人听闻,这样的智能设备的研究在日本和美国已经是某些公司的主命题。虽然还在初级阶段,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化发展,这些都将成为现实。世界上已经有很多伦理学专家和社会研究专家对此表示了不满,认为其违背了人类伦理的基本规则,但人类商业化的需求基本无视了这些学者专家的呼吁。甚至有人觉得这些学者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造“神”运动如火如荼,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逐渐被人造的“神”所左右。在这样的时候,假如不能保持清醒,坚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将自身的命运交由这位人造的“神”来摆布。

假如某一天,这位“神灵”从深度学习中苏醒过来,认为碳基生命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全是毁灭星球的基础因素,或者它认为新的硅基生命体更适合在地球生存时,或许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做出决定:抹杀掉地球上所有的碳基生命体。

也许新的硅基生命体会把我们的地球建设得更加完美,让生命和自然彻底的融为一体。

可是,那和已经消亡的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把“神”约束在人类的基础生存规则内,应当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追求的生存准则。

猜你喜欢

规则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让规则不规则
数读人工智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