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分析

2018-03-17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门脉象限变性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属于代偿性病变,形成机制为大量侧支循环静脉在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形成于其周围,形成目的为机体为了使肝脏供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名称来源为其切面在大体标本上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1]。本研究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了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癌门脉栓塞;排除标准:将缺乏完整临床资料等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5~71岁,平均(50.2±8.5)岁。在肝硬化病史方面,40例有,20例无。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接受128排螺旋CT检查,应用联影公司生产的Somatom Plus4 VA 型螺旋CT 机,应用300 mg/ml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或65% Angiografin作为对比剂,具体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3 ml/s的速率给予患者前臂静脉穿刺团注2 ml/kg对比剂。对患者进行门脉期扫描,扫描时相在60~80 s之间。动脉期扫描26例,扫描时相在20~40 s之间,扫描准直、床动速度、重建层厚分别为10 mm、10 mm/s、8 mm。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者的门脉主干栓塞程度进行区分,并对其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门脉栓塞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软件SPSS 20.0分析数据,采用率(%)表示不同门脉主干栓塞程度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不同门脉情况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门脉栓塞患者的CT表现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2.1 不同门脉主干栓塞程度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

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3%、46.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56.3%(18/32)、78.1%(25/32)],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17.9%(5/28)、35.7%(10/28)](P<0.05),但两者的胃小弯侧侧支循环开放率[62.5%(20/32)、53.6%(15/28)]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 不同门脉情况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

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40.0%(24/60)、56.7%(34/60)]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0、0)(P<0.05),但两者的胃小弯侧侧支循环开放率[63.3%(38/60)、71.7%(43/60)]差异不显著(P>0.05)。

2.3 门脉栓塞患者的CT表现分析

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3%。

3 讨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者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门静脉栓塞等,后者的高发人群是成人,最常见的病因为癌栓[2]。相关医学研究表明[3],门静脉栓塞为诱发因素的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占总数的54%,癌栓为诱发因素的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占总数的57%左右。肝癌具有较高的恶性度,极易对门静脉系统造成侵犯,促进门静脉癌栓的形成,进而将门静脉阻塞,从而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理过程主要为门静脉压力在门静脉或其分支完全或部分堵塞后增高,门静脉旁毛细血管丛或小静脉虽然正常关系,但压力也随之增高,一方面为其向肝性静脉促进侧支通路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对门静脉供血不足进行补偿,也就是说,其内流是向肝性,另一方面侧支循环也会向体循环分流一些门静脉血流,从而对门静脉高压进行缓解,促进门静脉系统压力的降低,也就是说,促进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其内血流方向是离肝性[4-6]。

近年来,在肝癌的诊断中,CT日益成熟,同时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表现,肿瘤增强后呈快进快出改变是其主要表现,而肝脏的原发病灶并门静脉系统受压变窄、扩张的侧支血管形成等是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多层螺旋CT直接征象表现[7]。门静脉系统增宽是门静脉系统阻塞的CT平扫表现,对癌栓进行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较显著,有细小肿瘤血管出现在其内,门脉期具有较弱的强化,如果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那么动脉期能够将门静脉提早显影显示出来。血栓表现为没有强化低密度影出现在门静脉内[7]。相关医学学者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侧支血管为脐旁静脉、门静脉胃支等[8]。动脉期肝实质异常灌注是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主要间接CT征象,表现为动脉期肝脏边缘肝实质不均匀强化较显著,门脉期消失。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形成对其机制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肝门区肝组织能够对门静脉栓塞引发的缺血进行有效的弥补,途径为通过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构供血,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对肝脏边缘区具有较少的供血,作为一种补偿相应增加肝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有异常灌注区出现在肝脏周边[9-13]。

近年来,128排螺旋CT在不断进步的CT技术的作用下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应用,其成像功能快速,后处理软件强大,能够将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梗阻部位、侧支血管构成等清晰显示出来,从而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进行正确诊断,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选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工作[14-16]。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1个适应症为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否者只能行阶段性栓塞治疗及动脉灌注化疗,因此,临床一方面应该对肝癌进行正确诊断,另一方面还应该详细分析其并发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从而将更多依据提供给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工[17]。本研究结果表明,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3%、46.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P<0.05);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P<0.05);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存在11例,占总数的42.3%,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总之,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门脉象限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征兵“惊艳”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特利加压素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型上消化道出血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