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烟尘里寻找到尽头

2018-03-13周广花

当代小说 2017年6期
关键词:拐卖儿童人性作家

周广花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过度的追求物欲的享受的同时渐渐失去了生命最本质的需求。人们渐渐在欲望的自我膨胀中迷失了自己,甚至無法抽出时间来反省、观照自己的精神需求。很多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作家,都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焦虑和对美好人性回归的企盼。

田瑛《尽头》。《小说选刊》2017年第4期。《广西文学》2017年第3期。

这篇小说读起来让人感到很伤感,取材于当今备受关注的“拐卖儿童”的社会现实话题.展现了丢失孩子后为人父母的生存状态。儿子的失踪宛如晴天霹雳般摧垮了整个家庭,丢失儿子的父亲无比自责,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拒绝再生。父亲12年来从未停止过对儿子的寻找,期间所经历的辛酸与绝望让人为之动容。父亲的每一次心理波动都流露出其对儿子的慈爱。从丢失儿子的自责与愧疚,到得知儿子消息的欣喜若狂,再到儿子拒不相认的绝望,最后儿子病房里的一句“爹”的惊喜……父爱如山,田瑛把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家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邃的父爱。小说中拐卖儿童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小说中父亲因丢失孩子所带来的心里的空洞和绝望,正是现实生活中数万丢失孩子的父母的真实写照,作家没有用过多的情感渲染父亲丢失孩子后的歇斯底里,而是给我们截取了父亲在寻找儿子的日常情景来让我们感受丢失孩子为人父母的疼痛与绝望。故事最后儿子的一声“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中闪烁的是人性的光辉。作家还是给了一个温情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比小说更残酷。作家向我们倾诉了一个丢失、找寻、找到后的故事,并非只是将故事落脚点在拐卖儿童上,它还意在向我们揭示在找寻到孩子后,生父母的血浓于水的挚爱和与孩子养父母所面临的问题。作家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当今备受关注的“拐卖儿童”的社会话题,和就因“拐卖儿童”引发的一些现实思考。

王祥夫《牛皮纸袋》,《上海文学》2017年第4期。

王祥夫是一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关注到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无论是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上边》,还是2017年发表在《南方文学》第1期的《房客》,王祥夫的很多作品都关注到了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牛皮纸袋》中的老人韦施的儿子曾两年都没有去看他,韦施一气之下把儿子告上法庭,执拗的父子俩由此结怨,而父亲为的是能在儿子送钱的时候见上儿子一面。不料儿子每次送来的牛皮纸袋里的钱却是给死人用的冥币……但是老人最后仍旧愿意用真钞换掉儿子送来的冥币。在王祥夫清淡的文笔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有着文人气质和士大夫情怀的王祥夫用生活化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内心变化,由最开始对儿子长期不来看望的不满,到儿子每月送“钱”的恼怒,再到最后将冥币换成真钞的决定,父亲对儿子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变化就这样在作家平淡的细微描写中慢慢展开。父子因为一场官司结怨,最后却因为亲情的力量让僵化的局面开始变得松动。王祥夫的短篇小说是最不缺细节的。细节的生动当然和他对生活的熟悉、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分不开的。王祥夫的小说更像是细腻的工笔画,他总是能洞悉笔下人物的心灵,把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写到了人性伦理的最深处。小说中对父子关系僵持的描写还是充满了温情,父亲对儿子的爱全部体现在那些细枝末节中。这种准确传神捕捉人物内心的能力。正是王祥夫最擅长的。在王祥夫的小说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刻意的直接描写矛盾的激化和生活处境的惨烈,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对当今美好亲情伦理和美好人性的坚守。

陈玺《一抹烟尘》,《作家》2017年第4期。

作家陈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背景下栓栓和晴儿的爱情故事。小说很有历史年代感,故事情节很简单,灾荒年月失去双亲的栓栓,在给东家做长工的时候爱上了隔壁刘木匠的女儿晴儿,最后眼睁睁地看着晴儿嫁给他人,却始终执着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晴儿,最后晴儿因难产死掉,悲痛的栓栓选择离开塬上……小说前半部分用质朴、明快的笔调描写了塬上的生活日常的同时,也写出了栓栓与晴儿这对青年男女情窦初开时的青涩和欣喜。小说后半部分写得十分的悲凉,晴儿的男人被抓了壮丁.栓栓因为时代变迁失掉了长工的工作,选择替店主走村串户卖豆腐来守护晴儿。但是天不遂人愿.栓栓一心想守护的晴儿最终死于难产,栓栓在痛苦和绝望中离开了他挚爱的情人和故地……作家写出了像栓栓和晴儿这样的小人物在特殊的年代背景下的悲惨命运。作家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和灾难的残酷,没有写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主人公的不幸和灾难,而是将小说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被压缩被封闭的历史空间里面,铺展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作家将小说主人公置身于时代和历史之中,小说主人公的个人生命经历和历史有着撕扯不断的关系,栓栓的生活和命运的变更的背后总是有只历史之手将他推向未知的前方。小说似乎不在于剖析复杂的人性,而是意在表达对美好人性的执着坚守、时代和历史的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猜你喜欢

拐卖儿童人性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消除拐卖儿童需要智慧
张某拐卖儿童案公诉意见书
看看美国如何防止拐卖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