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微电影”的界定

2018-03-07孔令斌

文化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微电影

◎孔令斌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51)

如今,距离2010年“微电影”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已过去数年。然而,“微电影”作为一种事实,从萌芽到成型,从酝酿到喷薄,在正式命名之前,就已经发展了近10年。“微电影”并非单纯的艺术类型,也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命名与“互联网”“中国”“广告”等关键词密不可分,它的成长、荣辱与政策导向、市场运作息息相关。

一、“微电影”的基本概述

“微”是“微电影”概念中最直观的特征。观众首先感知到的是“微时长”,有人主张在30分钟以内,有人主张在60分钟以内,甚至还有精确到秒(30秒至3000秒之间)的提法[1];创作者首先感知到的是“微周期”,其制作周期远远短于以往的电影;投资人首先感知到的是“微成本”,与电影长片(Feature Film)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投入相比,“微电影”的投资的确“微”不足道。

但是,“微电影”不等于电影短片(Short Film)。从《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算起,短片作为电影的起始形态,至今仍在电影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版图,并未因“短”而“简”,其专业水准、技术门槛及资金壁垒依然高企。所以直到20世纪末,大众在整个电影产业中只能作为观赏者和消费者,难以凭个人力量去实现创作梦想。跟随互联网普及而来的,是一大批新技术的全面普及,譬如数字技术、流媒体技术。人们惊喜地发现,电影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其筹备、制作、发行等一整套流程不仅可以被公开,还可以被简化,“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响彻数十年的行为艺术宣言,如今竟然能实现于电影艺术当中!互联网爆炸式信息传播方式,让“微时长”成为优势;互联网所加速的市场节奏,让“微周期”成为趋势;互联网所引发的技术革新,让“微成本”成为现实。长久以来,电影行业的新人将短片视作进军大银幕的试炼场,而互联网让一贯以精英姿态示人的电影短片具备了草根化的可能,即产生一个新的以网络为载体的分支。

二、“微电影”的优势特色

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的流媒体技术,直接促成了“微电影”的诞生。在众所周知的“微时长、微周期、微成本”,除“三微”特征之外,“微电影”还应具备第四个“微”——微等待。人们可以将影片下载到电脑上观看,或将光盘插入电脑光驱,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流媒体技术让观众在点击之后稍一缓冲就可在线观看,不必等到影片下载完毕,既大幅缩短了等待时间,也节省了存储空间,加速了影片的传播,是观众、作者和平台三方都乐见其成的局面。

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开启于1994年,标志事件是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但真正实现普及,是在1997年。20世纪90年代,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先后推出了163网和169网,使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拨号上网,中国互联网自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三、“微电影”的技术特点

2005年前后,视频播放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民们除了上传电影短片、广告片段等翻录转载的视频内容之外,还会上传一些自制的拼接视频、DV短片。受网络带宽、服务器容量所限,这类自制视频为满足在线播放需要,大多时长较短,当时业界内就出现了“微视频”“网络短片”“视频短片”等提法[2]。2009年,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命名的“3G时代”、由微博开启的“微时代”双双到来,中国人命名的“微博”不仅成为了传播、播放网络视频的新载体,还让“微”这个字深入人心,享有冠名文化的优先权。

四、“微电影”的商业价值

出乎意料的是,“微电影”一词,源自2010年末汽车品牌凯迪拉克在中国的一次广告营销。其浓重的广告色彩,让许多电影从业者难以认可其存在的合理性。国内导演贾樟柯就直言,希望人们忘掉“微电影”这个名词,因为“微电影”仅看似是一种新的形态。事实上,大量的“微电影”无非是把投资方、广告商的意识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给受众。电影并不排斥商业性,贾樟柯自己也承认“90分钟的长片是电影商业化后的产物”[3],只不过在他们眼中,所谓的“微电影”与短片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一命名毫无意义。

然而前文已经提及,“微电影”的“微”不止于对片长、周期、成本的划定,还代表着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电影行业从精英化走向草根化、从市场垄断走向开放共享的姿态。“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同样能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兼容商业性和公益性,加上短片以小见大和互联网迅速传播的先天优势,“微电影”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会愈加丰厚。“微电影”并非国际通行的概念,而是由中国命名,得到政府、行业、市场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扶持的文化现象。所以,“微电影”完全可以被看作中国特有的电影片种,界定的范围亦限于国内。

五、结语

纵览这20年,“微电影”一路走来,尽管有了大致的界定——如电影短片、数字制作、网络传播、在线播放,但还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始终伴随,而相关的事件和作品不胜枚举,已无法一一尽述。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这样一本研究著作,既能着眼于2010年前后10年内的标志性事件,讲述“微电影”的前世今生,又能为其勾勒出一个更加清晰的轮廓。

猜你喜欢

微电影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产生及发展策略
浅析当代微电影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