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影像与配乐初探
——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为例

2018-03-07李海红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多瑙河圆舞曲埃里克

李海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音乐与视觉艺术似乎是两个无关联的领域,但现在,它们在影视作品中的合作已经把这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联系起来。音乐与视觉艺术不再像看上去那样疏远,两者甚至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点,例如:节奏、空间、结构、各元素的组织、明暗轻重,甚至调式和色彩。然而,在对影视作品的赏析中,虽然影视奖项中包含最佳原声音乐奖,但学术研究中却往往没有对音乐的运用总结,或者不够详细。这可能因为音乐本身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它是一种用来听和辅助图像的工具,文字描述难以准确完整地描述它,使得探讨音乐与影像关系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鉴于音乐与影像互相作用时产生的灵活多变而富有成效的结果,时常总结与统计这样的例子对电影制作经验的积累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爱森斯坦已经归纳出电影中的各种蒙太奇手法,并且对电影中声音、图像和情绪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期间,他观察到音乐让观众看到的造型形象,总结出音乐与画面有效的组合方法:“必须善于抓住一段音乐的运动,并须以这一运动的轨迹,即其线条或形状,作为与这一段音乐相对应的造型结构的基础”[1]。为探讨音乐与影像复杂却又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关系,本文运用爱森斯坦的关于声音、图象与情绪的理论简单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下简称《多瑙河》)这一交响乐在下列几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2001太空漫游》(美国,1968),《恐惧的代价》(法国,1954),《新桥恋人》(法国,1991)。因为篇幅有限,本文无法归纳总结电影史上全部采用《多瑙河》的电影片段,但希望通过对以上三部电影中运用同一首圆舞曲的手法进行研究,初略探索同一种音乐在不同影视作品中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富有创意的使用。

一、《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首先,《多瑙河》作品第314号是维也纳大厅每年都要播放的曲目之一,亦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首国歌,由著名的奥地利“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于1866年所作。当时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日益没落的封建旧贵族改变了旧时的社会结构,平民的民主意识加强,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轻音乐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奥地利于1866年的奥普战争中战败,举国上下士气低落。为了改变这一情绪,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要求谱写一曲“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乐章。受匈牙利诗人卡尔贝克《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的诗歌启发,施特劳斯谱写了《多瑙河》的乐曲。才华横溢的诗人贝克在他的情诗中写道:“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和而柔顺,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畔,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婉转,在多瑙河畔,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2]《多瑙河》是充满诗意的欢快的曲子,有着强烈的节奏感,而影响音乐表达的元素包含音乐的轻重音、乐器的使用、声高、节奏等。圆舞曲在这里对这些元素的利用非常丰富,如果音乐律动有形状可寻的话,《多瑙河》应该是不停运动的圆形。

二、《多瑙河》与外太空空间:《2001太空漫游》

音乐能够激起听众心理上的情感反应,添加图像后,音乐常能加强影像叙事,强化影像主题。声音之所以能够和影像互相合作,原因在于声音与视觉的联系在人脑里通过信号编译产生,“由于大脑中有多种感官,接触到刺激之后便可以引发多种其他的感觉,这种现象即称为联觉”[3]。观影中,这一联觉过程将配合观众消化影像声乐信息,甚至在影像层面上附加一些其他的美学价值。[4]《多瑙河》音乐自身小节的旋律与不断重复的节奏被许多知名电影加以利用。美国知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68年拍摄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开创了利用圆舞曲描绘太空空间的先河。在蓝色深邃的太空中,各个星球跟随着《多瑙河》的节奏翩翩起舞,在各自运行的弧线轨道上跳起了欢快的圆舞曲。失去重力的外太空世界在音乐的拉动下,各星体像脱离了引力飞舞起来一样,分外轻盈。很显然,圆舞曲为外太空按轨迹机械般运行的球体赋予了一种人的情感,一种暗藏的、微妙的喜悦与欢愉。如学者王海霞所述:“在特定的节奏下通过一定的调式,句段具体形成其独特的旋律线,从而帮助影视作品神话为自己的主题思想,更完美地表达出影视作品的感情倾向。”[5]除此之外,音乐也为画面增添了一份诙谐感:星河中遵从轨迹运行的星体突然间像是小约翰指挥棒下翩翩起舞的舞者,听话地跟从他的指挥,整齐有节奏地转圈,而整个太空变成了一个宽阔的舞池。星体自身的球体形状和他们在圆形轨道上的转圈运动都符合《多瑙河》里的旋律和圆形转圈的韵律,音乐与图像此时完美地互相诠释,相得益彰。

三、《多瑙河》与惊悚结局:《恐惧的代价》

1954年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在其惊悚片《恐惧的代价》中对《多瑙河》的运用比库布里克简单将圆舞曲的圆与圆的球体和圆的运动轨迹相匹配更加复杂。电影讲述了四个男人冒死驾车载运硝化甘油去油田灭火的故事。在电影结尾处,导演运用《多瑙河》舞曲来连接不同场景,利用音乐中圆形的象征,带领观众走向另一个无法预见的结局,此时音乐给观众一个错误的期待。当马里奥幸存下来的消息传到小酒馆时,背景《多瑙河》响起,琳达欣喜若狂,此时音乐欢快的节奏与琳达的情绪同步。镜头切到放唱机,屋子里的人随着音乐开始跳圆舞曲。镜头在马里奥和琳达之间反复切换,蓝色圆舞曲贯穿两个场景。酒馆里的人们在随着音乐转圈时,领了赏金的马里奥在回家的路上驾车,得意地以S形前进。酒馆里的旋转形状与马里奥的S行驶路线平行,一样的喜悦,一样的圆形图案。随着音乐节奏越来越快,两个场景之间的剪切也越来越频繁,当琳达眩晕过去,下一个镜头也呈现了马里奥的车翻出悬崖护栏,冲下山坡摔个粉碎的场景,此时,圆舞曲停止,标志着欣喜狂欢的结束。

四、《多瑙河》与疯狂巴黎:《新桥恋人》

1991年莱奥·卡拉克斯导演的《新桥恋人》在描绘巴黎都市夜生活时大量借用交响乐,虽然只采用了《多瑙河》短小的一个片段,但却突出表现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电影讲述一个富家女米歇尔患有眼疾,因被爱人抛弃,自暴自弃流浪街头,后遇到流浪汉埃里克斯,两人在露宿桥头的过程中产生了恋情的故事。电影的海报本身就是圆舞曲最好的注脚,海报上画了一个棕色的圆圈,患有眼疾的富家女米歇尔和流浪汉亚里克斯拉着手在跳圆舞曲,圆圈的左上角是他们露宿的石桥。故事开始,镜头在昏暗的隧道里穿梭,交响乐在耳边响起,给夜幕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米歇尔在枪杀了抛弃她的恋人朱利安后,回到桥头和亚历克斯痛饮。此时,两人在酒精的作用下产生幻觉,出现了一段精彩的超现实主义镜头。醉酒的男女主角不停地在寂静的夜晚里狂笑叫喊,二人躺在正在施工中的桥面上,个头突然变小,好像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人,变成了虫子般大小的迷你小人,身边的空酒瓶是其大小的两倍以上,扔在地上的罐头瓶和他们差不多大小,整个画面表现出超现实主义意味。这时天空里突然放起了烟火,五光十色,像过节一般,两人开始手舞足蹈。米歇尔首先跳起古典舞曲,但背景音乐又突然换成充满时代节感并且有很强节奏感的说唱音乐。两个人也跟着跳起非常具有表现力的现代舞蹈,用身体表达心中的强烈情感。当米歇尔转过身对着埃里克斯时,说唱音乐突然终止,《多瑙河》开始奏响。米歇尔和埃里克斯在进进退退,推推搡搡中,醉醺醺,跌跌撞撞地跳起了圆舞曲。此时的米歇尔似乎已经进入了昏迷状态,在疯癫狂暴中两人不断往屏幕右边打转移动。伴随着米歇尔时不时的狂叫,圆舞曲又被切换,两人短暂的圆舞曲式的拥抱被打断,米歇尔摔在了地上,而埃里克斯亦脱离她的手臂,独自向屏幕右边继续散开去。整个狂欢在米歇尔与埃里克斯偷了快艇滑水,最后摔在水中结束。该片中,圆舞曲体现了一种幻觉下人的眩晕状态。米歇尔与埃里克斯的亲密瞬间也在圆舞曲的拥抱中实现,这是开篇以来两个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在圆舞曲两人的互动中,米歇尔的犹豫和被动与埃里克斯主动拉起她跳圆舞曲,也成了两人爱情关系最好的视觉隐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中声音的运用因人而异,不同导演对图像与声音的关系理解不同,艺术诉求不同,造成的效果也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同一首乐曲《多瑙河》在不同电影中的应用方式,初步探讨了视觉与听觉艺术的相互作用如何对影视作品中的叙事产生影响。事实证明,声音与图像的组合可以灵活多变,同一乐曲因为电影类型差异,故事不同,情节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猜你喜欢

多瑙河圆舞曲埃里克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没有你
没有你
节日圆舞曲
快乐圆舞曲
拿开以后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八)——匈牙利留学杂记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七)
蓝色多瑙河成有毒垃圾河
模范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