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江满族村文化探析

2018-03-06冯学军

文化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旗人水师

冯学军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

坐落在福建省长乐市的琴江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比较完整的清代八旗水师旗营,是我国唯一一个参加过近代东南海疆所有重大海战的村庄,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个兵民合一的古代营盘,也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体制需求,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建立满族八旗制度。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而旗人,则是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

琴江,满族旗人村,作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区西门外4公里处闽江东岸,因村前有条江形似一把古琴而得名,长乐人多称琴江为“满城”“旗下”或“旗下里”。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风,无论是从闽江海防整体的军事意义,还是从琴江满族村在海西文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来看,在福建民族村落的建设和研究中都起到积极作用。

一、迂回盘错的军事要塞

琴江旗人村被称为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御敌的乱石阵,而琴江乱石阵般的营盘,用两百年的瑟瑟江风诉说着血火战功。清雍正七年(1729年)10月,征南将军赖塔奉旨抽调513名官兵携眷3 000余众进驻此地,围地筑城,扼守闽江咽喉,密钥福州门户,建立三江口旗营,成为当时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这比马尾的福建水师早151年。此旗营直接听命于中央,不受地方节制,并有权监视地方,从而维护满族对福建的统治。

(一)水师编配

三江口水师旗营由福州将军直管,设协领(正三品)1员,日常事务由协领负责,下辖左、右翼佐领(正四品)各1员,左佐也名头佐领,右佐亦名二佐领,左、右防御(从四品)各1员,左、右翼骁骑校(正五品)各3员,以上11员各有衙门一座,另有水兵、匠役共计600余人。武器装备配有大刀、腰刀、藤牌、弓箭等,还有240杆鸟枪及10余尊大炮。道光二十四年(1844),经福州将军宗室敬奏准,增配抬枪(两个人抬着射击)40杆,配备大赶缯船2艘、2号赶缯船2艘、官座船2艘、大八桨船6艘、小八桨船4艘。

(二)水陆操练

旗营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每年的“水务”训练达八个月,余下的四个月,除了检修器械、船只和清洗火炮,还要训练各种作战技艺,训练分水操、陆操、船操和巡洋。水操包括水围、泅水、过剑河(由南岸到剑屿)斗快、爬桅杆等,在鲤鱼山(西门山)麓武圣庙(太保爷庙)至妈祖庙一段水面进行。旗营陆操的方向和水操方向相反,从公衙门出来后,经协府口出东门向南,到教场。陆操包括体能训练、射箭、耍腰刀,藤牌兵对抗、放连环枪、操炮、装填火药、吹螺号等。船操必须按操图演练,演练的是船与船水面对抗、布阵。旗营每年定期出洋操演,每次定期一月,操演范围从闽江口至浙江定海各处洋面。

(三)纷繁战事

三江口水师旗营立营后,中国近代史有关海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几乎都有所涉及,且屡立战功,表现不俗。乾隆五十一年(1786),经过三年的跨海征战,水师旗营平定了台湾林爽文之乱;嘉庆年间转战海上七年,水师旗营与李长庚等一起歼灭骚扰东南沿海的蔡牵海盗集团;在鸦片战争中,严守闽江口,使福建免遭战争涂炭;甲申中法马江海战,英勇抗击侵略者,水师旗营全体官兵以八艘木壳船与法军铁甲舰浴血奋战四昼夜,全营513名官兵牺牲129人,水师旗营官兵坚守海疆,奋勇杀敌,顽强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四)上谕史料

单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琴江满族村的珍贵历史档案就有113份,有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对琴江水师训练、救灾、官员革职、火灾后的处理、抚恤等上谕与朱批;有闽浙总督、福建巡抚、两广总督、福州将军对琴江防务事务的奏折;有工部、吏部、内务府和大清各衙门等对皇帝指示的落实,以及对琴江水师的具体指示与人事任免等内容,这些珍贵翔实的资料都说明清廷对这只驻防东南沿海水师的重视和关爱。

二、笃行致远的教育思想

琴江有很多劝子读书的民谣,因为重教,这块弹丸之地英才辈出。仅清嘉庆七年(1802)准许旗人就地参加科举考试到光绪废除科举的一百余年间,这里就出了2名进士,105名举人,289名秀才;而如今,这个村又有30多名博士生,海军将领、政坛中坚、文苑精英不胜枚举。

(一)创办官学

雍正年间,福州驻防设有官学,营中子弟皆送往省城就学,水师旗营则由福州将军扎委清字外郎来营教授满语满文,教学对象是全体官兵。道光年间,旗营始设官学,校址设在古衙门,名为“鲤冈书院”。福州将军扎委担任堂长(校长),学校经费一半来自藩库,另一半由旗营官兵的俸饷中“摊派若干”,旗人子弟、贫寒子弟皆可入学。官学课程为翻译(满汉)、编话(作文)和缮写清字。水师旗营官学聘有满汉先生,既教满语满文,也教汉文。林则徐的道义之交肖琼林兄弟、军机大臣荣禄的塾师许汝培都曾在此任教,旗营也由此文风丕振。

(二)重教兴学

宣统元年(1909年),官学改办,成立“琴江两等小学堂”,学制九年,相当于今初中毕业,男女均可就读。课程设修身、国文、英语、算术、史、地、格致、体操、手工、乐歌、读经等,女孩除了学文化外,还兼学绣花。常年经费半由藩库拨款,不敷为各绅乐捐。两等学堂的创办为旗营子弟升学投考造就了有利条件,当时考入燕京、清华及海陆军校百余人。民国二十年(1931)是琴江村立营百余年来教育最为昌盛时期,不仅旅外杰出人士和居乡政坛隐老大力助学,而且学校聘用教师均为品学兼优良师,如琴江小学首任校长林家瑞为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大学)毕业,教导主任檀干桢为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国语教师赖丰煦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美工教师李钟玉为上海美专毕业,等等。由于琴江旗人的重教传统,营盘里还多处设置“惜字炉”,督使孩童将废纸放入“惜字炉”中焚烧,保持环境卫生。

(三)私塾教育

正当乡学大兴之时,许多秀才举人被聘为塾师,私塾便成为新式学堂的补充。从私塾的教育内容来看,私塾一般分为蒙馆和经馆,蒙馆以教学识字读书为主,对象多为少儿;而经馆主要讲授经文,带有私人讲学和研究性质,多以青年为主。清末,由于废除了科举制度,以科举为主要教育目的的经馆数量大为减少,蒙馆最为普遍。琴江的私塾教育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原科举人士在家设馆授课;二是有钱人家设专馆聘塾师教授子女;三是一些官员富绅在祠堂庙宇创立义学,请教师教授地方贫寒弟子。私塾教材包括《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言杂字》《幼学琼林》《左传》《诗经》及《古文观止》等。

(四)家庭启蒙

清代营盘里的八旗子弟是不许经商务农的,所以,部分男子就地从戎,大量男子外出谋生,家里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妇女身上。家庭教育担负着对子女的启蒙,主要靠的是言教和身教,从日常生活细微活动中,让孩子们增长知识,懂得礼节,学会如何做人和处世。家庭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讲故事,故事通常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如在“苏秦刺股”中让孩子懂得勤学上进,在“二十四孝”中让孩子懂得尊孝长辈,并付诸实际生活;二是唱童谣,在与孩子娱玩时,哼上儿歌童谣,孩子们也跟着学唱,增添了娱玩乐趣;三是识字画,在看图识字卡片中让孩子见字识物,提高孩子的识字欲望;四是猜谜语,自编通俗易懂的谜语,让孩子多思考、多理解;五是习书法,描红、临摹、演示相结合,从小传承中华文化。

三、相得益彰的人文情怀

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作乱,一支满族八旗精锐告别了白山黑水的家乡,越过山海关,千里跋涉,一路向南,此行旨在平定在福建造反的靖南王耿精忠。康熙二十年(1681),战火平息,硝烟散去,但这支部队并没有踏上回乡之路,而是驻守福建。从此,当年驰骋千里的马背英雄变成了守疆卫土的海防水师。“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让人怅然。

(一)营房建筑

琴江是一座完全按照作战需要建设的村落,当年建营的时候,有500多座兵营,兵房1 321间,并按建制设衙门11座。整座旗营方圆一平方公里,全城以将军行辕为主,分设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兵房、炮山、火药库、钟楼置身于长1 800米、高3.5米、厚2.6米的围墙之内,旗营坐南朝北,北临闽江,呈“回”字形环绕,时而相通,时而关闭。每条街都极其相似,两排房屋相对而列,街道与街道相互连接,没有断头巷,小街尽头宛如死胡同,尽头的两边却有小街横过。在街道与街道的连接处,都有一座寺庙,庙前是较大的空地,这样的街道布局很适合巷战。在营盘里漫步,可以观见沿街兵房,兵房深长多为二进,中间有一天井,房外街道可见一条一尺宽的排水沟。兵房为单层木结构,房内窗扇多以楠木雕刻,花鸟走兽,粗犷大气,施有朱漆描金,画面构图极具装饰。

(二)古屋名宅

琴江许多老宅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并留有床炕,古屋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缘自琴江的人文历史。琴江满族村遍布海军世家,其中贾氏一门九代海军,是中国目前已知的连续代数最多的海军世家,黄家、许家连续八代海军。民国海军中将许建廷,其故居许家大院坐落在帅正街左侧,主座前后三进,前后六个天井,厅堂进深七柱,面阔三间,两边厢房,主座东侧为花园,六角门洞,上嵌由郑孝胥题字的青石匾“颐园”,花园首进围墙窗棂用粉彩瓷花瓶作隔窗,其故居为满族村名人故居中修建最为精美的建筑。昭武将军李松、画家李廷迎的故居李氏祖屋,宅第中西合璧,陈设优雅,书香沁人;清朝三品大员黄恩浩故居三进三天井,精致雕花门,彩绘风火墙;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曹鸿翥、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曹维礼的故居友于草堂,无处不显现出大家院落的文化和温馨的家居氛围。

(三)忠义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或是用来标明地名。在琴江的旗人街,贞节牌坊、节烈牌坊、节孝牌坊随处可见。旗营领催赖通照品行端谨,事亲至孝,敬老怜幼,仁义乡里,深得琴江旗人爱戴,同治元年(1862)奉旨建坊,以彰其德。琴江旗营的官兵崇尚文功武治,且以“孝友”立身,大街“孝友坊”楹联就是营盘里旗人孝友成风的真实写照,因此,孝友坊也成为琴江的标志性建筑。琴江还有众多贞节烈女牌坊,以表彰当时因丈夫牺牲疆场而守贞的烈女。

(四)排水防御

除了街道的布局与设置之外,三江口水师旗营的排水系统设计也别具匠心。营盘里的下水道,有明沟、藏暗渠,根据地势高低而定。这些下水道,曲曲相通,连绵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琴江靠近沿海,每天有涨潮、退潮,一天涨潮两次,退潮两次。涨潮回退时,沟里的污物脏水一并带走,好似人体大清肠。水井之多是琴江村的另一奇妙所在,不仅街上有井,自家小院里也有,甚至有的院里还有两眼水井。对于一个建在江边、享有充足水源的村庄来说,这么多的水井并非多余,水井不仅有防火功能,从战略上考虑,如果城陷,便可自助自救。

(五)民风民俗

旗人南下,风俗也随之影响东南。在服装方面,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旗人孩子的穿戴有别于城外人,脚穿猫鞋,头顶小官帽,身披刺绣花肚兜。在语言方面,琴江是一个方言孤岛区,这里的人说类似普通话的“琴江话”,琴江话里还保留许多东北方言和满语词汇,成为琴江人保留本民族特色的“活化石”。在饮食方面,琴江人逢年过节吃馄饨、包水饺,擅做称之为“饽饽”的蒸、烙、烤、煮各式糕点,“饽饽”因此也成为满族人待客的最好食物。因“饽饽”便于携带,八旗兵在打仗时也将它用做军粮。在文娱方面,“台阁”算是旗人主要的表演项目了,演员通常由年龄小、体重轻的小孩训练而成,小演员立于人抬着或轱辘板车撑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舞台与演员之间巧妙安装进隐形转动器械,由演员服饰和道具隐蔽遮掩,走动演出,因此也称“抬阁”。同时,太保爷迎会、七月初三群众公祭活动、婚嫁和丧葬等民俗,都带有浓郁的满族风情。

作为福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琴江今后如何在汲取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彰显特色,打造福建民族文化精品,值得思考。当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考虑,应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思想工作,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社会化进程,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推动海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旗人水师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天津水师学堂的开办与人才培养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满族八旗被革命
从《茶馆》、《正红旗下》的共性管窥老舍对于旗人社会的思想转变
清代东北驻防官兵装备与操演枪械状况考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近代海军文化史研究
戚继光建设与运用水师的卓越才能
湘軍水师的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