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导”激起千层浪

2018-02-26施灵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施灵美

不管是“15/20/10”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三段四模块”的革新措施,都注重新课导入环节,尤其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懂得新课导入是融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真谛,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新课导入方案,努力营造趣味盎然、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利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一、巧设悬念,趣味导入

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不能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新课导入时,假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巧设悬念,促使学生顿生好奇心,并产生立即投入探究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勾起学生强烈的释疑动机。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就开门见山地如此导入:“1980年5月17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国旗在晴空中缓缓飘扬,气氛显得特别庄严肃穆。下午两点,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及全国各界代表一万多人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参加刘少奇同志的“追悼”大会。刘少奇是一位老一代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曾经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曾经担任我国国家主席,在1969年11月12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为什么十年后才为刘主席隆重补开追悼会呢?”面对如此的悬念性提问,同学们顿生疑惑,都欲晓得正确的答案。接着,我一边板书八个大字:“‘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边要求学生迅速打开书本阅读本章节的内容,许多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参与师生互动之中去。

二、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是我国古代教育巨匠孔子提出的教学理念,由于历史前后知识蕴含有机的关联性,因此比较适合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既让学生巩固复习了旧知识,又为他们深入探究新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

例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先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回顾性复习、讨论:①自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以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中华民国”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标志是什么?许多学生立即打开记忆的闸门进行回顾,进一步感知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一共是22年;1949年4月23日,百万解放大军响应毛主席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顺利攻克了南京,从而标志蒋介石统治的腐朽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此时,我微笑着提出问题:“百万雄师取得了解放战争伟大的胜利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条件,而新中国的成立有何深远的意义呢?”顿时,全体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播放音乐,激情导入

音乐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艺术,曾经激励无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反抗外敌入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奇迹。但是,历史知识是反映已经发生过的、比较遥远的事件,历史教师在讲授时既不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当时的情景,也不能像物理课上靠演示性实验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才能让学生感悟历史的真实性,并产生亢奋的学习热情。

例如,我在执教《难忘“九一八”》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悲壮的旋律、凄惨的歌词,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很自然地过渡到师生互动探究中去。

四、结合文学,诗词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被后人称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配乐古诗词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在体验古诗词韵味中产生求知的欲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盛唐的内容时,首先播放唐代诗人杜甫的《忆昔》配乐诗,同时让学生齐声诵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①杜甫创作此诗时,正是处在我国唐朝的哪个皇帝执政?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②试问当时那种太平盛世的出现仅仅是唐玄宗皇帝一个人的功勋吗?学生被以上问题所吸引,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与唐太宗的开疆有关,有的认为与武则天善用能人有关,还有的认为与当时先进农具的出现有关。此时,我就自然地引出关于盛唐的课题。众所周知:古诗词语言隽永、生动、优美,学生比较喜爱,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成功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例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时,率先诵读相关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并简要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英明之举,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打开丝绸之路知识的方向标。再如,我在执教红军长征的内容导入时,要求学生齐声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通过兴高采烈的朗诵,不仅初步领悟所学内容之要领,而且被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感染,陶冶了爱国主义情操。

五、展示图画,形象导入

视觉感强烈的图画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画,概括画面中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历史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而更富有幽默感。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与“大跃进”内容相关的历史时,在导入阶段就展示一幅反映“大跃进”岁月的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由于画面折射出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所以许多学生为之震撼,这样的导入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例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請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有的放矢,自然导入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我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的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七、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 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不觉间进入我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又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我首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我接着说:“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

新课导入多渠道,精益求精实在妙。在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注重科学导入,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新知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