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学者“热心肠”

2018-02-26尹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热心肠梁启超

尹丹

摘要:梁实秋以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恩师梁启超的一次精彩而难忘的演讲。他眼中的梁启超是“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知人论世,探数历史,不难发现,梁启超的“热心肠”凸显了他炽热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梁启超;热心肠;爱国主义情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实秋追忆恩师——梁任公先生的一篇饱含浓浓情意的散文。时隔数载,恩师的一言一笑你,一举一动,铭记于心,足见梁实秋对任公先生尊崇至极。“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任公先生最精当、最至高的评价。

梁任公,中国近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一代文化巨匠。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的内涵。在这次有声有色的精彩演讲中,梁启超先生突显了自己的“热心肠”,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箜篌引》——知其不可而为之

梁启超在演讲开头引用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短短四句十六个字,经他一朗诵,一解释,竟然活画出一出悲剧。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情感。时隔二十余年,依旧记忆犹新,足见先生品读赏鉴的精彩。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第三》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高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发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止之,不及,遂堕河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1]白发狂夫眼见黄沙弥漫,激流滚滚,辽阔苍茫,披散头发,提壶渡河,不听劝阻,执意渡河,结果堕死黄流。明知前有洪流,偏要深陷其中,为的就是那执着如初的信念,不计后果,直言勇气。白发狂夫的所作令先生为之动容,他肯定这个悲剧人物身上凸显的一往无前的执著精神。

梁启超独选《箜篌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晚清的中国,国势衰微,民生凋敝,思想僵化,备受他人欺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箜篌引》是一曲悲歌,先生为白发狂夫渡河而死生出悲悯之心,面对残破的山河,又为坚定前行的革命者生出崇敬之情,足见他的“热心肠”。

二、《桃花扇》——个人悲欢离合暗指国家兴衰更替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梁启超每每讲到最喜爱的《桃花扇》,每每讲到这一段就会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情不自禁掏出手巾拭泪,听到的人也泪下沾襟。究其原因,其实与左良玉有着同样的家国情怀。明末的中国与清末的中国同样水深火热,君主昏庸无能,断送国家社稷,不问黎民百姓的苦楚。有志之士,空有抱负,志不得申,只能用眼泪来祭奠残破的国家和苦难的百姓。

三、杜诗——收复河山之志,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读到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于涕泗交流之中又张口大笑,实乃性情中人。这是杜甫的一首七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中写道杜甫聽说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两地,自己与妻子欣喜若狂,欲结伴还乡,回归故里。

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风雨飘摇,国土尽失,百姓流离失所,忧国忧民的诗人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寄居于江中一条破船之上,有家不能归。杜甫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临望远,有兴而发,处处闪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愫。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打了胜仗,收复了失地,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喜而赋诗。先生读到此诗也开怀大笑,他当与杜甫有着同样的感触和情怀。

清王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国家四分五裂,丢河山,打败仗,乃家常便饭。读杜甫诗,感杜甫怀,想今日事。杜甫因国土失而复得而喜,先生因山河破碎而痛,但却寄寓了先生浓浓的爱国之情。国何日能强,民何时能富,这都体现了先生难得的热心肠啊!

四、饮冰室主人——朝受命而夕饮冰

“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世间》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2]原意是说:我早上去朝廷接受使命,却在晚上要狂饮冷冰,为何内心如此灼热呢?其实曲折地这表达了自己内心之忧虑。庄子深感国家世事艰辛,官场困厄,内心灼热无比,这其实是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而灼热,想饮冰来压住内心的热火。

庄子以特立独行处于世,世人皆说庄子疯,庄子狂,庄子怪,其实,那是人们不了解庄子的内心的真实。《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3]宁愿选择做一只摇尾于烂泥之中的活乌龟,也不愿意做那死了三千年,被人们装点一番,置于精美盒子之中,供于庙堂之上的死乌龟。这就是神人庄子的选择,宁要精神的绝对自由和独立,也不要受人约束,混迹于乱世。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如孔子有言“不义而富且归,于我如浮云”。世人只言庄子消极避世,却不知庄子是以避世为借口而选择坚守自己精神的独立,敢问世间能有几人如此?

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取自庄子之言,其实,先生与庄子皆是“朝受命夕饮冰”的性情中人啊!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先生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而这忧虑焦灼都源于国家破碎之现状、人民痛苦之真实。一代文化巨匠,真真正正是个热心肠的学者,爱国情思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 崔豹(著),牟华林(校笺).古今注校笺[M].线装书局,2015.

[2]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158.

[3]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603.

(作者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750002)

猜你喜欢

热心肠梁启超
热心肠的雷公公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我来讲故事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热心肠的小袋鼠
梁启超接受劝告
小狐狸热心肠
妈癌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