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本类文本的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8-02-25江苏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2221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4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课本剧

江苏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222100)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剧本类文本,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也是学生习得这类文体知识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剧本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存在“无人”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剧本类文本的教学现状

在剧本类文本的教学中,唯“本”定教、以考定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课堂上,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把考试、课本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学生之上,考试成为中心、目的。教师把剧本类文本当成普通的课文来教,淡化学生各种表达能力的训练,造成了剧本类文本教学的“无人”现象的产生,这样就偏离了核心素养的轨道。

二、剧本类文本教学的策略

(一)剧本解读的人本化——指向语言表达

“指向语言表达”是指基于剧本的情境,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表演进行有序的训练。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以积累,理解力能够提升,并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个吸收、内化以及外显的过程,是相关技能得以逐步形成的过程。

1.关注内容,更关注言语形式

解读文本,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学生读了剧本,知道剧本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剧本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这只是文本的原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剧本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或者说是怎样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即所谓的“教学价值”。下面是苏教版教材《负荆请罪》中第二幕的内容。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教学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解读。

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剧本中的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思考他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你从上面这些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生1:从括号中的“紧张”看出,听说廉颇来了,韩勃心情紧张,他是担心廉颇过来寻事。

生2:他走得很快,气喘吁吁的,甚至走在台阶上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这是我由“匆匆”想到的。

舞台上的人物主要通过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展现性格特征。多方解读,人物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丰满、立体,表演起来也会更加精彩。开掘剧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为学生的表达训练搭桥铺路,能够使学生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向着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2.关注文本,更关注学生

案例:下面是苏教版《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片断。

师:剧本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作者最喜欢的是谁呢?答案就在字里行间。也许你身边有些人跟剧本中的人很相似,说一说,写下来。

生:我觉作者喜欢的是公仪休。我爸爸就像公仪休一样,每次有人来送礼,爸爸都委婉地劝说对方,让他们把礼物带走。爸爸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搞不好还会犯法。

这里的解读,由剧本到生活,由“剧中人”到“身边人”,由“说”到“写”,在不偏离文本的同时,重视了学生的生活、心理。这样的解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被激活了,他们不必迎合作者、不用取悦教师,只忠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因此,学生的表达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二)语境创设的人本化

1.阅读语境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接地气的言语活动,以演代读,以表演为手段,让学生走进剧本、阅读剧本,揣摩人物内心,从而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剧本是排练、演出的依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运用文本,发挥学生的潜能,排演剧本将静态的剧本动态化,使学生更深刻地解读文本。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以演代读。

师:“蔺相如 (笑笑)韩勃,干吗这么生气?”在读这一句话时,蔺相如还会有怎样的动作或表情?

生1:古人都留有胡须。他应该是慢慢地捻着胡须。

生2:他一边安慰韩勃,一边拍韩勃的肩膀。

师:圆括号中的“笑笑”是怎样的笑?

生:不能哈哈大笑,要微微一笑,表现他的镇定自若。

师:你们把刚才的动作、表情加进去读一读。

……

曹文轩教授说:“剧本只有依赖于舞台与演员,才可能发出光彩。”这是剧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写作语境

在表演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兴味盎然,积极主动地续写、改编课本剧。在续编的过程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对文本进行补充、拓展。如,《负荆请罪》一文的结尾,蔺相如设宴摆酒招待了廉颇。席中,两个人是如何交谈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他们会说什么、怎么说的。这些,可让学生补充、拓展,并写成《〈负荆请罪〉续集》,把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来展开。这样,以演促写,使文本向生活打开,向学生打开。这些尝试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精准帮扶的人本化——提供支架

学生不是天生的演员,对课本剧的表演,他们需要他人的帮扶。为了表演的顺利开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精准的帮扶支架——剧本知识、舞台表演常识、故事背景等。

1.阅读欣赏的支架

只有读进去,才能演出来。读是吸收,演是释放。阅读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如,《负荆请罪》一文写了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一幕,韩勃由气愤到不满再到不解,最后到若有所悟;第二幕,蔺相如从听说廉颇来时感到奇怪到看到背着荆条的廉颇时感到吃惊,到最后前嫌尽释。让学生注意人物这些细腻的心理变化,他们的情感就会跟着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帮扶,使学生发现人物的心理矛盾,感受到事情总是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个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体会到戏剧情节的紧张—危机—缓和—紧张—危机—缓和这样波浪起伏的过程。这种美感,只有真正读进去了,才能领略到。只有领悟到这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表演、创作,获得对文本的深刻领悟。

2.表演技巧的落点

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动作的配合、表情的转换等是表演技巧的几个要素。课本剧表演就把“身边人”变成剧中人,把文中语言变成“演员”的对话的过程。如,教学《负荆请罪》的“蔺相如 (笑笑)韩勃,干吗这么生气?”这一句,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师:除了“笑笑”这个动作外,蔺相如的声音、语速、动作、表情还应该怎么处理?

生1:声音不高不低,应该很平静吧,是云淡风轻般的。

生2:先是手捻着胡须,后来拍拍韩勃的肩头……

……

只要抓住表演的技巧,就可以演活任何一个剧本。指导学生的过程重在“扶”,即在关键处搭个梯子,让学生爬上去。

总之,在课本剧的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剧本,深刻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掌握剧本的语言艺术。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课本剧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