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 巧设情境让词语教学富有情趣
——浅析于永正词语教学“情境构建”之法

2018-02-23魏皓洁

西藏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词语儿童情境

◆魏皓洁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张志公先生曾云:“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语言的性能(交际工具,信息传递工具,思维工具)无一不靠词汇来实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词语教学也有一段启人深思的认识,他曾说过:“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就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儿童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词语应当成为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可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认知、熟悉、积累和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忧虑的,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如目标不明确、缺乏内涵、偏重识记、方法单一、缺失引导等问题,词语教学也成了许多老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的一个环节,并一度陷入了“无为而治、放任自流”的局面。

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研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我惊奇地发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词语教学成为了一大亮点。看似平平常常的词语教学,经于老师匠心独运的点拨之后,学生不仅理解得深入到位,而且一个个学得兴味盎然。原来,词语教学也可以如此精彩!在深深折服之后,细细品味之余,我发现了于老师词语教学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情境的构建”。

所谓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一个适宜的情境,会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为课堂教学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而于老师构建情境理解词语的方法,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并从中深深体会其朴实、扎实、灵动、有趣的词语教学风格。

一、构建趣味情境,点燃学生理解词语的热情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性学习,使教学效果的达成度更高。

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于老师就构建了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点燃学生理解词语的热情。在《乌鸦喝水》这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很明显,在这句话中,理解“叼”字是关键。看看于老师的做法,就能发现他教学词语的秘密。于老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乌鸦叼起小石子”这一场景:先把餐巾纸团成一团儿,当作小石子,让学生叼起来。接着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叼是用嘴巴把东西衔起来。”然后于老师巧妙地换了一个新情境理解“叼”字:“我们常说,抽烟的人嘴里叼着烟卷。”联系实际的生活理解词语。最后,再构建一个新的情境“还记得《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里面有一句话: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这是联系旧知,联系学过的课文来理解词语。教学目标在于知识技能的保持与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叼”字,于老师可谓煞费苦心,以“趣”为抓手,构建了不同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自由地切换情境,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增强了学生提取知识与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构建表演情境,让“体验”的种子破土而出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儿童是富于想象力的,他们的思想,会像扬帆的小船,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稍差,在理解词语上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构建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表演中理解词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演中获得情感体验。

在《狐假虎威》这一课中,有四个成语是学习课文的关键,分别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于老师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构建了“表演情境”,准备找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其余学生当导演。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最终,被同学推选出来的五位小朋友将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所有的孩子情绪高涨,十分兴奋,一下子进入了情境。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学生们在讨论、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到了重点词语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生活情境,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于老师曾说过:“词语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而这,要靠老师去细细琢磨。”纵观于老师的课例,发现于老师在教学词语时,经常基于生活,走向生活,构建生活情境,使词语教学生活化。“生活是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语言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儿童理解词语是从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开始,感觉其“趣”和“易”。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儿童会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倍增,教学就会出现热烈的场景,在生活的情境中,儿童能够学习如何具体形象地理解词语,能够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实现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

在执教《夕阳真美》这一课时,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连绵起伏”这个词,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而是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山的样子,引导学生走向实际的生活,告诉学生,“连绵”,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起伏,就是山有高有低,有山峰,也有山谷。学生根据“形”这种浸染着生活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了“视觉经验的词语化”,一下子就理解了“连绵起伏”的含义。在执教《水上飞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渐渐地”这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先用简笔画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视野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不自觉地将“渐渐地”一词融入到画面中。接着,于老师用了一个事例,让学生回到生活情境当中,“这个小朋友叫小明,他一年级转来,学习成绩不好,现在三年级了,成绩好了。谁能用上‘渐渐地’这个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小明的成绩会从不好到好,中间“渐渐地”恰恰是小明学习进步的见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渐渐地”这个词语的内涵,其间所经历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在执教《新型玻璃》这一课时,于老师更是将儿童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从中汲取不竭的教育和发展资源。在理解“藕断丝连”这个词语时,于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回归生活,想象“藕掰断后,你会发现什么?”这个画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白色的小细丝”。教师紧接着进行总结“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在这一课说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在这一课的具体含义,即: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于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让学生理解词语,而是将学生认知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生活空间,疏通了学生的思维渠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努力学习的。

于老师是情境教学的高手,他总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轻松发现了词语的意义。他在教学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这就使儿童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当儿童理解这些词语后,这些词语也很容易活跃地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在表达时也很容易实现语言的“输出”,可谓“呼之欲出”。

总之,于老师以“情境构建”来进行“词语教学”的做法既赋予课堂教学浓厚的趣味,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作为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词语中“徜徉徘徊”,独具匠心地开掘词语的深度,以提升词语学习的效度。

猜你喜欢

词语儿童情境
容易混淆的词语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找词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枚词语一门静
感悟三角形的高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