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

2018-02-22庞玉丽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吉祥物春游

庞玉丽

(怀少学校 上海 201802)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一种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书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提升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有力抓手。”(《浅谈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与功能》饶宁)。研学旅行是我校开展幸福课程的试验田,这里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老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挖掘。

春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春游不仅能放松身心、加强体能,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启发哲思、陶冶性情。但实际上孩子们对春游的兴趣并不高,春游的育人价值也没有充分发挥。如何改变春游面临的尴尬境地,让学生玩出乐趣,玩出价值呢?

为此,我校结合区教育局关于“探索研学旅行”活动的要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改传统的春游为研学旅行。

一、研学前集思广益“玩”出创意

(一)选择目的地。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体验过程,我校精心选择研学路线。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与上海距离适中,很适合两天一晚的研学旅行活动。绍兴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在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古城举行研学活动,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可学习,能体验,促成长的阵地。与我校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收获经历、丰富经历”的目标相一致,与“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与幸福能力”的幸福课程核心理念相契合。综合上述因素,我校最终选择绍兴作为本次研学活动的首阵地。

(二)设计吉祥物。我校为本次旅行精心设计了一本《研学手册》。为了让旅行更有纪念意义,我们还提出了为研学手册设计吉祥物的创意。

任务由各班班主任布置和征集,但一周后共收到的作品数量和质量远没有达到预期:大多数同学仅仅是绘制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图案,图案的色彩、美感并不符合吉祥物的要求。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学生层面来说,六年级孩子面对新事物往往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容易兴奋,但动手能力欠缺,当作品与自己的期望差距大时,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其次,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多关注吉祥物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吉祥物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从教师层面来说,首先班主任只是布置了任务,却没有给出有效的指导,学生缺少方向和抓手。其次班主任的重视程度不高,显然学生也不够重视。

基于上述分析,我校组织六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设计吉祥物的培训指导课。

课前准备:1、改单打独斗为小组合作:六人一组,每个同学带上自己的设计作品和彩笔、A4纸等相关材料。2、请探究老师和美术老师进行联合指导。

指导过程:首先由探究老师出示大家熟悉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和上海地铁吉祥物。美术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从吉祥物的形象、构图、色彩等方面继续思考。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交换作品互相指出优势和不足,并在组内先筛选出优秀作品。最后投影展示小组优秀作品,请设计者谈创意和设计思路,全体投票选出最佳作品。

分析: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述指导课中,教师并没有一味地让学生漫无目的、一盘散沙地自由活动,而是适时地发挥了指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体验中悟出经验,收获知识。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意味地否定学生的作品,而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优秀作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对比中发现优缺点,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取长补短的意识和习惯。

重视学情,发掘兴趣点。这个活动是依据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开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不仅关注到六年级学生的优势特点,也细心地考虑到了他们动手能力欠缺,认知水平有限等不足之处,在活动开展的瓶颈处适时地调配老师予以解决,使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也巧妙维护了学生在活动中高昂的兴趣。

(三)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活动是研学手册的主体部分,由学生们自主设计探究任务,我校设计这个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同学们平时喜欢探究课,由于借鉴了设计吉祥物时采用的小组合作形式,因此,本次活动的参与度和完成情况比较好,但在放手让他们设计探究任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小问题。如:

探究项目——绍兴民俗研究

学生的探究方案:

学生 1:在实地考察中记录情况,制作PPT。

学生 2:负责拍照。

学生 3:制作调查问卷。

学生 4:技术支持。

上述探究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分工情况不够清晰具体。 2、任务项目缺失,不利于完成探究目标。

根据上述问题,探究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针对问题一建议明确每一位同学各自独立承担的任务和共同承担的任务。针对问题二建议研学前资料准备,研学中照片、视频、录音等资料保存,研学后资料汇总缺一不可。

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方案优化了不少。 同时,应当注意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只能从方向设置上引导,切不可贪图一时方便,将设计标准直接告知学生,这样就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使得探究方案与学生理解能力脱节。 要尊重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兴趣特点,倾听学生的声音,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研学中放手实践“游”出乐趣

《研学手册》在旅途中的指导意义是传统旅游所不具备的。在手册的宏观指导下,研学活动井然有序,教师尽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体验。

(一)路线清晰,沿途景点整合学科内容。 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将研学线路与年级学科进行融合,规划出最佳研学路线。将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在路线当中。比如“走近鲁迅故里----相约大师”路线,我们会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内语文知识嵌入进来;“游览东湖风光----拥抱自然”路线中设计了英语导游词;“传承大禹精神----致敬先贤”路线中设计了听大禹故事,感大禹精神的语文活动;“感受曲水流觞----走进兰亭”路线中融入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寓教于乐,通过故事探究数学的奥秘。学生在手册的引导下,通过走进绍兴的每一处景点,触摸式地体验绍兴古镇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主动学习、适应生活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探究活动引领孩子前行。 《研学手册》中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板块,根据研学前同学们确立的探究课题和制定的探究方案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比如一个小组的研究课题是《王羲之书法研究》,小组成员研学旅行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达到兰亭他们便按照之前的分组分散到鹅池碑、御碑亭、兰亭碑、右军祠等景点参观,有的拍摄照片,有的记录讲解员的重要信息,有的撰写感悟,最后将所有资料汇总完成探究课题。在整个参观游览过程中,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有目标、有计划地旅行、参观。

(三)利用资源,让户外课堂更丰富。 本次研学活动我们邀请了10位家长志愿者协助老师共同管理学生。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在短暂的研学过程中,他们也发挥所长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体验。比如其中一位家长志愿者是一名武术教练,精通我国传统武术中的梅花拳。来到兰亭,他给师生们展示了一段梅花拳武术表演,那一招一式刚柔并济,尽显中国传统武术的气度和神韵,同学们立即被深深吸引。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这位家长志愿者主动提出教孩子们习武。一堂梅花拳武术课在青山绿水之间即兴开课。虽然时间有限,但家长教的认真,孩子们学得尽兴,摄影师则用镜头悄悄记录下了这个珍贵的画面。家长的认真精神和专业素养给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参与,让我们的研学之行更加丰富多彩!

分析:

手册引领,目标明确。虽然在研学旅行之前,在设计《研学手册》上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在后面的旅行环节中手册却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在《研学手册》的带领下,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整个过程目标明确、保持兴趣,避免了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现象。

养成习惯,终身受益。研学旅行是以旅行体验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利用《研学手册》,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研学过程和景点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手册》能清晰地记录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研学手册》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边旅行边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尊重天性,兴趣为先。两天一晚的研学旅行活动丰富多彩,有的是精心安排的,有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临时生成的,都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的课堂。在这里,学生不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而是在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主导权,这样的旅行才是有意义、有深度、有价值的。

三、研学后汇报成果“嗨”出个性

以往春游之后学生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春游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和影响缺乏持久力。虽然个别语文老师会布置写春游作文的任务,但学生往往是怨声载道、叫苦连连。在这种背景下,春游的育人价值难以充分挖掘出来。

我校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来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准备小惊喜。 研学归来,学生每人收到一份学校精心制作的“研学花絮”。本次研学前学校特别邀请了我校专业摄影老师全程录像拍摄,并请专业人士对花絮进行了设计和剪辑。花絮中的场景真实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独立和同学间的团结。

2、班级汇报研学收获。 每个班级都精心制作了属于自己班级的PPT来汇报本次研学的收获,各有特色,如:六(1)班的小清新风格,处处体现他们“致远”中队宁静致远的追求;六(2)班的高科技现代风,彰显出“萤光”中队的炫酷特色;六(5)班的诗情画意风,充分展现出“晨曦”中队的文学底蕴。

3、主动抒写研学感悟。 研学活动从开始策划到圆满结束,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许多经历和体验,有很多感想需要表达。他们的写作是基于自己表达的需要:“初见东湖,我不禁为她的美貌所折服。 那清泠泠的湖光,清泠泠的天色,还有那绿得湿漉漉的山影,远处的青瓦白墙,都让我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 这是一名学生在游览东湖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四、启示与反思

1、 深化内涵,追求实效。 研学旅行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新的活动课程没有较好经验可以借鉴。 从开始策划那时起, 我们就明确不能把研学旅行活动简单做成春游的翻版,一定要追求实效,让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游中有所学、在行中有所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用眼看古镇风貌, 用耳听吴侬软语,用脑记先贤精神。 同时,同学之间还要学会照顾自己,帮助同学,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2、基于生活,回归幸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为此,我们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树立一种热爱生活的幸福生活观。

3、明确方向,不断完善。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我校推行“幸福课程”的载体,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在学校层面逐步全面展开。只有建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才能防止“碎片化”研学。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明确将项目探究类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中。确定一个探究项目就是选择一门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是体现地方与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 应有机整合到我校的课程体系----“涟漪式课程”中去。 在构建研学课程中,分学段编制研学旅行方案,同时兼顾对每一次研学中每一组学生的探究目标进行指导,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是今后我校研学工作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吉祥物春游
谁会当选吉祥物
春游
春游曲(其一)
完形填空一则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吉祥物等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