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古诗教学

2018-02-22程菊芳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句景物古诗

程菊芳

(婺源县紫阳一小 江西 婺源 333200)

古诗词,中华文化中的文学瑰宝,吟诵之间,仿佛穿梭于历史的时空,或与诗人一起登高怀古,感叹岁月更迭,世事变迁;或随诗人一起策马扬鞭,驰骋孤烟大漠,豪情满怀;或与诗人一起举杯邀月,吟咏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或与诗人一起游山赏水,遍访文人足迹,言志抒怀……如此瑰宝,定是母语教育中无可置疑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学生言语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但是,或许是古诗词的言语形式与低段儿童的言语实践和思维存在“未启蒙”的隔阂,要让孩子和古诗亲密接触,更需要我们先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古诗词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低段的古诗教学应以形象思维为主,趣味性在学习动机上主导地位,同时还承载着识字写字的重要任务。怎样让低年级古诗教学既有趣又扎实呢?

一、诗句反复诵读,读出兴味

为什么诗句要反复诵读?因为古诗的特点就是平仄讲究、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而这些特点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诵读,就是指出声地朗读,用默读方法无法体会古诗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机械地读,必然索然无味。那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呢?比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开课可以这样设计:板书诗题,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古诗的题目,作者是900年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什么地方的哪些美景呢? 听老师朗诵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哪些景物来。然后,教师有情有趣地朗读,声音文字里要有景物和景物的姿态,眼神动作里也要有。教师边朗读边观察学生的状态,判断学生脑海里会不会浮现诗句中的景物。朗诵完,请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有关的景物,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练习朗读诗歌,基本读熟后和老师一起将黑板上的诗歌补充完整。这样指导初读,既能感知诗歌中的字词,又能让孩子读得轻松地建立语言与景物形象之间的联系。初读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诗句描写的景色,传达的情趣。比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感到困惑:西湖四时的风光是怎样的?六月的风光为什么特别?这时候可以有合适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感受六月的风光,同时用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言来诠释诗句的意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诗情画意之中。此时请同学诵读诗句,一定是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也必定会读得声情并茂,兴味盎然。

二、诗意大致了解,落实字词

这里的“诗意”既是指古诗字面的意思,也包含着古诗蕴含的“意境”,古诗用语均为文言,其词义、句法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古诗中讲究用典,有些典故由于年代久远,即使是成人理解也不易;何况“诗言志”,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景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更别说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了,所以要求了解个大概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低年级古诗教学所承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这一任务,应该切实落实。如何在大致了解诗意时,扎实有效地学习生字词语呢?又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在初读环节之后,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诗歌,若有读不懂的字词,就圈出来,以备与老师同学讨论。教师此时的任务,就是倾听,就是走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读的情况和理解的情况。之后,学生交流:“毕竟”什么意思?师总结:“毕”字上面是“比”、下面是“十”,读“bì”,形声字,“竟”字,中间一个“日”字。是“到底”的意思。老师提问:“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西湖的美丽?”学生交流。①“接天莲叶”。学生学写“莲”字,观察间架结构,注意笔画要领。“莲”字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学生练写,老师评价、修正。再出示图片,结合乐府诗《江南》中“莲叶何田田”诗句,感受莲叶一碧万倾,与天相接的美丽壮阔的景象。②“映日荷花”。学习“映”字,“映”字有阳光才能照射,所以“映”字是“日”字旁。想象说话,在阳光照射下荷花是什么样的?这样在学习字词时,理解了诗歌大意,理解诗歌大意时巩固了生字词语,同时词语也有助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三、诗篇熟练背诵,留下记忆

为何“诗篇须熟练背诵”?教材中编造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按照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材选文功能的研究,认为课文可以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其中定篇的标准是经典,是世界民族文化、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对这一类作品,不仅要求大致理解,而且要求终身记忆,应该是融化进学生的生命中和血液里的,不仅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在古诗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读熟诗句?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教师范读以后,学生自由练习诵读2-3遍。然后指名5个左右学生诵读,最后是全部一起诵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然后再同桌交流。朗读展示读懂的诗意。第三次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三个层次的诵读中读熟诗句。

儿童学古诗,本就是浸润,就是形象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就是要在心中种下诗歌语言和形象的美妙种子。

猜你喜欢

诗句景物古诗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