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如何渗透创造教育思想

2018-02-22张政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造性习惯课文

张政伟

(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初级中学校 重庆 408006)

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奠基性课程教学。其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大,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按照创造教育的要求,阅读教学应在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塑造创造个性,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创造性教育思想。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兴趣是创造之母,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教师要教,首先必须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激励、唤醒、鼓舞等方式来调动小学生的激情,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开展活动、媒体手段的使用等。通过这些诱导基因,学生常常能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课堂之中,参与学习,参与思维,获得有效的课堂发展。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也会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可能出现“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从自身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文本处理的多元化来引导学生兴趣的广泛与持久,从而使小学生乐学、善学。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训练创造思维的保证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训练创造思维的保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读通课文,体会情感,获取道理的全过程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学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要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启迪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会自己独立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在进行表达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有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遇到不懂时会使用工具书,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课文及自身有利发展。

2.要培养学生质疑释疑习惯。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质疑,引导他们如何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还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3、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应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甚至篇,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4、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阅读习惯。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要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引导。

三、由文本解读到文本创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解析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文本,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例如,学了《坐井观天》,提出“井里的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井底青蛙跳出井后的情形,学了《七颗钻石》,让学生续编故事,想象其情节的发展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下,学生开始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想象的画面讲出故事来。通过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是打破文本解析中的常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常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我们应打破文本解析中的常规思维模式,在课堂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学生根据当前的课题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进行拓展进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一钟思维方式,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关键举措。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多维性、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角度、深层次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层出不穷,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培养。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思考题:如果当时周围没有石块,乌鸦应当怎样才能喝到水?学习了《果园机器人》后,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用它来干什么,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迅速进入思考状态。而且学生的思维方向不一,思路拓宽,许多新奇的想法层出不穷,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教学原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更是一种创造,语文教师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塑造创造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会学语文。

猜你喜欢

创造性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