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的“回归生活”

2018-02-22庞福华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评价生活

庞福华

(北海市涠洲中学 广西 北海 536004)

语文是一门具有文学的浪漫色彩的学科,课文中充满着生活的真善美。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也许并未能撩开生活朦胧的面纱,领略生活中的情趣。最近国家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学要联系生活,增强开放性。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特别是应付中考、高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取舍的唯一依据,只一味地支解分析课文,造成: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纯技术的训练;教学的程式化、刻板化、枯燥无味、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等等,[1]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应有魅力。那么,语文该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呢?我建议,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这里的“回归生活”,主要是指语文教学应该从事实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实行培养读写能力与课外相衔接,与生活相结合,走向生活,走进生活,坚持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语文。其不只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让学生感到语文处处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使二者互相促进,使语文教育达到如于漪老师所说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的理想境界。[2]这样才能真正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

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生活”( 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一)语文讲读“回归生活”。语文的教学过程,是阅读、分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知生活,触摸生活的过程。刘国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3]教师在课堂上讲读语文,应当寻找课文内容与深重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并以之感知生活,从而在心灵深处引起震憾。也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灵性的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但有时我们往往忽视贯穿于全文中的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和深刻蕴涵,脱离生活的本质,使文章分析流于肤浅、呆板、枯燥无味。虽然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阅读作品,而同时又觉得作家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无法相比。这样,学生也仅仅是一般的阅读,而不能受到启发,不能以之为借鉴去感知生活。

在语文教学时,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首先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草丛中蹲着的石羊、石马”(《社戏》)与学生旅游所看到的景物拉近,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人物动作拉近,将录蠡对“青藤”囚禁的心理历程描写(《囚禁》)与学生平时养花弄草的体验拉近。一句话,就是使学生能透过阅读感知生活。

其次,运用现代的网络、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年龄小、思维跳跃性大、直观性强,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自觉运用录像、幻灯、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如在《使至塞上》的讲解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把诗中的图画与现实生活的图景重合,在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时,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当场用美术画的形式把诗的内容画出来。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兴趣高涨,仅几分钟学生们便完成了一幅幅山水速描。这时,我再用多媒体的录音功能为学生深情地朗读,使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学生在视觉、听觉与心灵上和作者达到同步,真正领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点和落脚点。在《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确定了新的教学方向:课内—课外。当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人类尾巴带来的好处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类真的有尾巴,除了好处外,尾巴会给我们生活上带来什么麻烦?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深入实际地运用语文能力进行逆向思维,在我没有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还画出漫画,其中一幅的内容是:一个小女孩挤公共汽车。人虽然挤进去了,可尾巴却夹在车门外,纤细而柔软的尾巴,系着一朵粉红色的蝴蝶结,在汽车行使的过程中,一路飘摇。学生以图画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有尾巴给生活带来的尴尬。可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时代性强了,可读性强了,与学生实际生活近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运用语文,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生活感。

(二)语文训练“回归生活”。语文训练“回归生活”是指语文教学训练不应过于书本化,过于教条主义,限于“应考”,应立足于学是为了致用,应还源于生活。有了这个方向,我们在选用训练材料时,应尽可能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考虑其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得实在,乐于学习。讲词、句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请假条、作文、平时的习惯语入手找例子;进行阅读训练,可以选用生活产品说明、报刊上的优美文章……例如学习演讲词,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化”训练:采取选村干、总统的形式选团支书。要求学生写演讲稿进行讲演。这样通过同学的写稿与讲演,把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联系起来,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使知识与生活和谐统一。

(三)语文评价“回归生活”。传统的语文教学,课时量之大,知识点之多,让人感到学的太多。教师有讲不完的内容,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可回头一看,课堂上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极为有限,好像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更加开放了,提倡活用书本,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立足于生活,服务于个性发展。语文教学正以各种形式,尝试走向生活,走进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那么,在评价语文教学时也应联系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要让语文评价回归生活。因为我们都知道语文评价影响到语文教学,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的语文评价是促进语文教学的科学的“指挥棒”。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的专题评价很多,有杂志上的讨论,有电视谈话节目,有专家座谈会,有名师访谈录等,都呼唤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但是至今还是没有看到一个公认的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因此,我认为:1、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评价机制就不能按老一套,要有灵活性,科学性,以教育评价促进、改善教学,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过程是否以‘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作为指导思想”,分析评价的内容是否“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关注生活”,实事求是地调查“学生是否乐学,教师是否乐教,负担是否减轻,而效率是否提高”等。2、在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时,不能以劣质考试定终身,要把握好考试的质量,以优质的考试把学生引向乐学的天堂,让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同时还要多方面地评价学生。3、教学已走向生活,走进生活,增强了开放意识,那么评价学生也要体现生活性,体现实用性,体现开放性。如2002年北海市八年级期末测试有道“贴对联”的考题,充满了生活味。这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更关注生活,更乐于开放的课堂。

二、语文教育“回归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生活方面,虽然不少地区做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具体教学对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距等,我们没有什么模式可以套用,一切都需要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来源于生活,但是语文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语文教学的生活性与实际生活并不相等,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要恰当地把握好“回归生活”的方向,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防止语文教学进入这样的误区:

(一)放任自流型。教师缺乏教育目标、自信心和责任感,既不鼓励学生,也不严格要求学生或对学生提供帮助,让语文教学流于生活形式,让学生自由“生活”。如有的教师教学《百合花》,由学生谈百合花的特性时,学生谈的很热烈。甚至在争论百合花到底是怎样的时,出现了派别,一边的观点认为百合花是这样的,另一边的观点认为是那样的。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没考虑到这些,也没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只好由学生自由发表,一直争论不休,把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辩论会。

(二)轻知识重生活型。在教学中,对书本知识轻描淡写,而联系生活,则大谈特谈,让学生不知所措。

(三)权威专制型。这类做法认为,如果对学生不监督,学生就不能自觉地联系好生活,因此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跟随教师,课堂内容一切由教师决定,不顾学生的生活理解水平。我认为,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就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再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又设计学生的活动,既考虑教学内容,又考虑生活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师生的角色、课堂的结构、教学的功能更趋于合理化。这样,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更喜欢语文,教师也焕发出生命活力,教书才更有味道。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更充满勃勃生机。

总之,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应积极汲取生活教育理论,走向生活,走进生活,坚持在生活的基础学习语文,那么我们就能共同奏起语文教学新的篇章。

最后,还需要特别说明:语文教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的初步探索性的研究,还需要通过今后的教学工作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注释

[1] 刘国正.[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宜昌市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状况与思考].人民教育.1998-07-08

[2] 李镇西.语文整体教学实验.[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的教学实验探索]/金明主编的21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全书,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03.152-155

[3] 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报告手册].上海:语文学习,1998第2期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评价生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生活感悟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