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出来的精彩
——记一次七年级语文精品课研讨

2018-02-22卢仙鹏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养猫文本活动

卢仙鹏

(乡宁县第三中学 山西 临汾 042100)

这学期一开始,学校把打造“高效课堂 精品课堂”又一次推上了我校教学的舞台。这对我们这群较为年轻的教师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虽然我们对统编教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培训,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有脱节现象,诸多的时候甚至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磨。

丽娟老师执教《猫》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解读,教案很详实。课一开始,温故知新后,便一个接着一个的向学生发问,看着同学们自信的举起了手,说出内心的阅读体会,轻轻松松的回答了问题,看起来效果不错。可是当老师试图把学生的眼光引到对文本深层次的品读上时,问题问下去,期待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学生们不再像刚上课时那样热烈,偶有回答,词不达意,更多的的是向老师投来迷茫的眼神,这一状态与老师的预测相差甚远。我们站在教室后边,看着老师不知所措的神情就知道我们的取向有了偏差,我们的传统思想又在作祟!

下课后,我们仔细反思:一堂课,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分析已经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是整篇课文?表面上,我们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人物,安排了密集的学习过程,但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是否真的能让学习学到全部知识?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潜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与课堂即时生成。如果能足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所以教学前我们最应该关注我们的学生在哪,他们要到哪儿去,以及怎么去那里。

就此,我们十几位语文老师畅所欲言,各自发表在听课时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构思和见解,然后综合各种意见,一次又一次对教材和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将我们的每一次教学设计带进课堂,在上课、听课的过程中反复揣摩,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最后,我们的立足点从我们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将前一次的十几个小问题变换成三个活动:

活动一: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第一个话题:说猫。

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了解,大家来说猫。

示例:我说第一只猫: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

( 参考课本思考探究表格,组织语言,然后再说)

活动二:说人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1.要求同学们找出有关养猫之乐的文字,看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

2.启思导学: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失猫之后,与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边读边划。看谁找得最准确。

活动三:说文的立意之高和启示之深

课堂小辩论:

辩题:正方:作者的责任? 反方:猫自己的责任?

我们再一次跟着丽娟老师走进课堂,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课,老师和学生略微有点不适应,在几个回合的磨合中学生来劲了,特别是对活动二和活动三,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见解,更有功底深的孩子出口成章,也有学生从课本内容生发开去,讲到自己、讲到身边和社会。正是由于这样的打磨,这样的精彩,丽娟老师执教的《猫》深受孩子的欢迎和老师们的好评,被评为县级“精品课”。

其实,我们要的并不是那一个荣誉或一枚奖状,我们最想要的是怎么呈现一节完美而又精彩的课。在打磨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会发现,我们最需要的是蹲下身来,走进孩子,了解他们在哪里,明确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哪里。其次我想说,一个教研组在打磨一节课的时候,成长的是整个团队,磨合的是每一个人的心性、每一个人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意。打磨是一个团队集体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备课团体对理想教学的一种专业追求。好课是这样打磨出来的;好老师也是这样打磨出来的。不断的打磨,才会呈现更多的精彩。当然,这一经历是繁琐的、煎熬的、痛苦的。

我相信,在每一个经历过打磨的团队或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成长变化。我期待着我们团队更精彩的课堂、更出彩的教师!

猜你喜欢

养猫文本活动
“六小”活动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活动随手拍”
猫舍里的猫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TAILS FROM THE CRY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