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南街的蝴蝶

2018-02-20彭文斌

中国铁路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南街王阳明蝴蝶

市声充斥水南街,势如信江的浪花簇拥。

这里已经不是大明王朝的景象。换了当今,王阳明也不必由南昌乘船一路风浪东归,只消一个小时,高铁动车便可以稳稳地开进上饶城。这或许是现代化的快捷和幸福。而我,不知为何,骨子里头还是没有走出那个慢节奏的王朝,眼前的市井,依然隐藏着曾经的悠闲、风雅和情致。我一直坚信,那位叫娄谅的理学先生没有真正离去,他正以清风为笔,投书给这个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高尚有卑鄙的尘世。

寻觅到娄家巷,道路更狭窄,更接近生活的真相。时光设计了太多的迷局,我使尽解数,依旧只能徘徊不定。那座三进两天井、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的娄家宅院,陷入密如蝼蚁的民居中,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记忆。费了一番周折,终于站到了牌楼前。牌楼铅华褪尽,墙体斑驳,仿佛一位垂暮老人,须发散乱,孤寂地守着几缕春风、几页泛黄的记忆。“理学旧第”四字勉强露着真容,据说出自皇帝御笔。几个孩子围着巨大的柱础在商量什么,没有理会我这个外乡人。

烟花谢后是长夜。娄谅、娄性、娄忱、娄素珍,这些耀亮了娄家巷30号的彗星,终究没能抗衡滔滔时间河流的席卷。一口落寞的古井,一丛绿得失真的植物,一位抱着孩子的老妪,陪着我,我已然失语。再多的学问,归于泥土深处。

其实,我很想领略娄谅“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的风采,穿越到“芸阁”,聆听他讲述“以收心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的博大学问。如今,恐怕很难再遇见这样的大师,辞去名利,每日读书不暇,丝毫不肯懈怠,一心经营自己的思想世界。娄家巷30号,曾经是上饶读书人的灯盏。

一只蝴蝶飞来,雪一样白。又一只蝴蝶飞来,月色一般皎洁。它们绕着牌楼表演,像梁祝,给我一种宁静的穿透力。不知它们从何处来,不知它们归宿何处,那种淡定的美,云朵似的,拂过我的心尖。娄谅先生一定也看见了这样的蝴蝶。他身上佩戴的那件象環发出悦耳的声音,很容易引来春风、蝴蝶和遐想。中虚无我,却得大道;居家忧国,气象岩岩。蝴蝶演绎了一桩人间道。

故居里住着多户人家。人们忙着洗菜、晒衣,进进出出。我倒成了一个闲散之人。日常生活物品凌乱地摆放,加重了娄家老宅的迟暮悲凉。我蹲下身,凝视着青砖砌就的天井,断定这其间留存着明代的痕迹。娄谅和王阳明,应该站在这口天井边,仰看星空,也看一只蝴蝶翩翩起舞,他们捕捉着论道之余的快慰。娄谅说:“圣人必可学而至。”格物之学,像明艳的花朵飘逸着芬芳,自娄家巷弥漫,五百余年不曾淡去。黄宗羲似乎也极其沉醉于这段中国哲学史上的日子,在《明儒学案》中倾情写道:“姚江之学,先生为发端也。”换句话说,没有娄家巷30号,或许没有王阳明的心学。

娄谅却没有奢望那么多。他用朱笔圈圈点点,为的不过是安置自己的心和灵魂。或者著书立说,在文字里穷尽人生的终极追求,或者登台授业解惑,在论辩中寻求价值坐标。人生苦短,书海泛舟,这才是先生的本真生活。

故人杳杳,故物凋零。在娄家旧居行走,需要定力和耐力。残砖、断瓦、脱落的木斜撑、举止怪异的中年男人,仿佛恶浪,凶猛地袭击身心。在刀锋凛冽的岁月面前,一切风花雪月、绝代芳华都不堪一击。娄谅应该看穿了这些,他更加夜以继日地阅读、思考、写作,将心血付诸于《日录》四十卷、《三礼定讹》四十卷、《诸儒附会》十三篇、《春秋本意》十二篇。书成为先生的不死蝴蝶。牌楼、天井、巷道里的麻石,为这些文字盖上一个时代的烙印,等待后世的仰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一场近乎滑稽的叛乱,致使先生的著作尽数散失。更为戏剧的是,学生王阳明横空出世,扫灭了先生孙女婿朱宸濠的大军,孙女娄素珍悲愤投江。命运的无常之手,捉弄了水南街一把。

两只蝴蝶飞过天井。那个怪异的男子双手抄于裤兜,忽然转身,朝我诡秘一笑。我一时恍惚,那神情,多么像波诡云谲的历史。娄家巷里,可以找到旦夕祸福、生死奈何的缩影。

阳光被暮春之风裹挟,由天井潜入,照亮那些风烛残年的旧物。红尘须臾,来不及细细追究所有的细节,但我脑海里一直有幅娄妃扑蝶的写意图,现在看来,娄家故居是最合适的背景。这儿的土壤,容易生长纯粹的庄稼。娄谅穷尽一生坚守着儒家的风骨,读书,讲学,亲治细务,躬行践履,养成了良好的家风、学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湮没了太多的风流,旧居里更多的情景,追随主人远走天涯。我只能以一盏茶的工夫,向往事致意。

正在发呆,忽然,那个一直埋头洗菜的青年“小分头”主动上前打招呼。他说:“我捡到了一把铜锁,专家鉴定过,是明朝的。”

我的眼睛亮了。

“小分头”擦干手,引我进了厢房,从一个包里掏出一块方帕,打开,一把小巧玲珑的铜锁露出庐山真面目。“小分头”用那细薄的簧片轻轻一拧,啪地一声,锁开了。我接过来尝试了一遍。一瞬间,好像开启了一扇通往大明王朝的门,信州水南街,车水马龙,百工忙碌,娄家巷里则是墨香氤氲,书声琅琅。我甚至以为打开了一位叫娄谅的大师的心门,书生的风景宁静,却有沉香的魅力。

“小分头”说,这铜锁是他偶然间在娄家故居里寻到的,有人出五百元想买走,但他舍不得,想留给自己。

我却在想,或许,这锁原本系娄谅旧物,特意留在人间。

走出故居,见墙角长着一丛植物,几束花朵顾自绽放。两只蝴蝶跟来,舞蹈,其间表达,任凭我猜想。屋里传来呵呵的笑声,是那形态诡异的男人发出。巷口,两位老人淡然下棋,而娄家巷寂静如初。

“天官府”位于天官巷,站在水南街上便可以看见。

一座青石花雕门楼耸峙于路边,东北朝向,“百鸟朝凤”镂空石雕呼之欲出,迄今神采不减。一些戏曲人物保持凝固的姿势,犹在传递着一个叫杨时乔的清官的体温和信息。

我仰起头,解读门楼阅尽风雨依旧不倒的秘密。阳光热情地投奔怀抱,驱赶一群彩蝶近前,如同唐代西域的女子,用肢体语言释放爱恨情仇。我愿意视之为穿越时空的侠客。

蝴蝶绕着我飞,邀我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门洞之后,两位女人坐在板凳上聊天,浑然不觉我的闯入。

杨时乔也不会料想,四百年后,一个中年男子会抱着虔诚和热血专程来怀念他。一瓢春风,一地阳光,一颗抱愧的心,这些,是我的礼物。

宅院里的境况却不容乐观,多处已是残墙颓壁,再无当年府邸的雍容。左侧,几棵树后,半掩着一面照壁,石雕极为精美,花鸟呈祥,气韵生动。我跳上旁边的花坛,尽可能靠近,想端详究竟。照壁无言,却有历史的河流在奔涌,多么像杨时乔跌宕起伏的人生。

在《明史·杨时乔传》中,如是写道:“三十一年冬,召拜吏部左侍郎。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行走朝堂的时候,既是杨时乔伴君伴虎、如履薄冰的煎熬时光,也是他一心操劳国事的难忘岁月。像每一个游子一样,他无法将更多的日子交给故乡,奔跑,是唯一抉择。

四下里有些萧条,所幸有植物遮羞,绿色使杨家故地多了一丝生机。据说杨时乔去世后,“箧余一敝裘,同列赙襚以殓”,好不寒怆。其实,富贵与贫穷,终有一天,殊途同归。

照壁上还幸存着四个九叠篆体字:书麟济美。渡尽劫波,文字尚能如此完好,称得上奇迹。转身,与厢房的残壁相遇。泡桐树的枝叶和野藤的身体纠缠于一起,这种缘分有人为的因素,也拜风与鸟所赐,植物的种子跟人一样,总是四海漂泊。

幼年失去双亲的杨时乔年纪轻轻便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左侍郎,一生为官清廉,去世后谥“端洁”。但我一直有个疑问,杨时乔为何要倾尽积蓄打造这座可谓豪华的宅院?有人解释说杨天官的初衷是为乡民建一个庇护所。或许无人能真正解密,一个人的心灵轨迹属于自己。有一点却无可置疑,杨时乔治水有功,受到嘉奖,他将皇帝赐予的银两用于治理疏通故乡的丰溪河,至今造福上饶人。

“花大门”风采依然,而前厅、后厅、厢房、天井面目皆非。只有鸟是无忧无虑的,叫醒春风,又即将叫来孟夏。几只彩蝶在天井的遗址表演。青石沧桑,水沟寂清,梁柱顽强地支撑起苍穹和白云。一块蓝色的门牌歪在了一边,“天官巷8号”的白色宋体字正被铁锈侵蚀。生活的风霜覆盖了天官府的荣光,也覆盖了居民们的身板。也许,归宿总是如此相似,人与建筑,在宁静中一同老去。

看见一只燕子在后厅的梁间慢飞。我们相互没有打扰之意。梁上有镀金的太极图案,有八卦阵型,看情形,应该有些岁月。最内侧,一块“杨氏宗谱”牌子安置于楼板上,积着灰尘,估计有段日子没人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后人惦记于心,也许,如果不是“花大门”坚持挺立于水南街,杨时乔这个名字早已酣睡于信江的浪花里。

对于杨时乔的死,上饶本地一直流传是被奸人所害,这个刚直不阿的天官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而正史上对此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似乎属于善终。我愿意相信一回《明史》。

不管怎样,天官府一路坚忍,继续周旋于红尘。

水南街在人、车和阳光组合成的河流里继续辗转。

没有多少人会记得一个叫娄谅的先生。也没有多少人会记得一个叫杨时乔的清官。

娄谅,生于公元1422年,逝于1491年。杨时乔,约生于公元1531年,卒于1609年。两位上饶先贤,隔着时空在水南街做着芳邻。

我不止一次表达对娄谅选择在书香里终老的敬意。他不屑于科举,称,举子学并非是身心的学问。直到不惑之年,在父兄的强烈要求下,娄谅这才去南京应试,登榜后,任成都府学训导,仅仅呆了两个月,便称病请辞,卷铺盖走人。先生从此蛰居水南街,直至化蝶而去。相比而下,杨时乔的官声大于学问,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理学家,乃甘泉学派的代表人物,写有《端洁集》《两浙南关榷事书》《周易古今文全书》《马政记》等,但不喜王阳明,斥之为禅学,尤其对罗汝芳批判最厉。从这一点看,娄谅与杨时乔的理学体系曾经穿越时空交锋。不知杨天官是否有过如此感慨:恨不能与先生坐而论道,共饮清风明月。

我痴迷水南街的旧时光。街边的任何一幢老建筑都值得我尊敬。我逗留于天官巷,寻觅那些青砖、麻石、老墙上的印痕。遗憾的是,我没有与娄谅、与杨时乔做邻居的机会。几只彩蝶一直跟着我,仿佛衔着诗词和理學金句,试图点醒什么。我只看见阳光洒了一地。

娄谅的理学脱胎于“程朱”,讲求格物致知,强调向外求知,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先生身体力行,安贫乐道,“出作入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段”。王阳明从娄家巷出发,遍求儒释道三家学问,终于在龙场悟出“良知”之学,并开启了明朝中叶心学时代。娄谅没有等来弟子高扬旌旗的情景,更没有卜算到,大隐一世,孙女竟然被迫卷进政治斗争的黑洞,以赣江一跳成就历史悲剧,而安葬者,竟是学生王阳明。

令娄谅更没有预测到的是,水南街的另一头,杨时乔跟王阳明的心学扳起了手腕,旗帜鲜明地批评心学破坏了文体士风,他说:“古今道学统,传于昔者圣人。圣人言学以道,言道以天,言天以命,言命以性,言性以理,言理以得,于心为德,载于六经。”杨时乔竭力维护儒学正统传承体系,学术上既尊崇程朱理学,又敢于梳理与厘正,同时关心时世,运用道器本一、知行本一的思想具体指导现实社会生活,以《南关榷事书》为例,其经济思想具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条水南街,半部大明思想史。

一条水南街,道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或许,我们都是一只蝴蝶,明艳招展地飞过水南街,不知何时归去。

出天官巷,丰溪河晃动着丰腴的身体滑向上饶深处。我的眼前,有读书的娄谅,有治水的杨时乔,也有一群蝴蝶,我们一起逐水。

作者简介:彭文斌,江西分宜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惊尘疏影》《沿着铁路散步》分别获得全国第七届、第八届铁路文学奖,《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图书奖”。曾在《江西日报》赣鄱文化版开设“故人”专栏,为该报“赣地密码”栏目主要撰稿人。散文集《江右故园》被列为2016年“江西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散文集《清风万里》入选2017年“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选题。

猜你喜欢

南街王阳明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
装钱的褡裢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
找找看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
银川市正源南街拓宽改造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