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2018-02-18王海英

现代农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内置式开沟反应堆

王海英

(葫芦岛市绥中县西平坡乡人民政府农业工作站,辽宁 绥中 125218)

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是植物秸秆及下脚料,它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些由水和二氧化碳为主合成的秸秆,通过生物反应重新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热量等,供植物吸收利用。其他方法虽然也能产生单一二氧化碳,但吸收利用率低而成本高。而秸秆取材广泛、投资小,转化成植物需要的营养成分多,利用率高。近年来,秸秆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这种有机栽培技术成本低,易操作,资源丰富、投入产出比大,环保效应显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开辟了新的途径。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微生物与有机物,在一定设施条件下发生连锁式反映,产生巨大的生物能和生物能效应,进而极大的改变了另一种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它类似于原子反应堆,所以把这种生物反应的设施装置取名为生物反应堆。生物反应堆应用秸秆作原料,通过一系列转化,能综合改变植物生长条件,最大提高产量和品质。所以,称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所谓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就是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催化剂等作用下,定向转化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养料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的有机生产。

2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作用

第一,二氧化碳效应。一般可使农作物群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6倍,光和效率提高50%以上,作物生长加快,开花做过率提高,标准化操作平均增产30%~50%,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

第二,热量效应。在寒冷的冬天大棚内20 cm低温提高4~6℃,气温提高2~3℃,显著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了作物抗低温的能力,有效的保护了作物正常生长,成熟期提前10~15 d。

第三,生物防治效应。菌种在转化秸秆过程中了产生大量孢子,对病虫害产生了较强拮抗、抑制和致死作用,植物发病率降低8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标准规范化操作可减少农药使用量

第四,有机质改良土壤效应。在秸秆生物反应堆种植层内,20 cm耕作层土壤孔隙度提高1倍以上,有益微生物群体增多,水、肥、气、热适中,各种矿物质元素被定向释放出来,有机质含量增加10倍以上为根系生长发育创造优良的环境。

第五,酶切处理残留效应。秸秆在反应过程中,菌群代谢产生大量高活性的生物酶,与化肥、农药接触反映,使无效肥料变有效,使有害物质变有益,最终使农药残毒变为植物根系需要的二氧化碳。经测定:一年应用该技术植物根系周围的农药残留减少95%以上,二年应用该技术可全部消除。

第六,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应。秸秆生物反映对技术在在加快秸秆利用的同时,提高了微生物、光、水、空气游离氮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据测定:在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倍时,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率提高3.3倍,豆科植物固氮活性提高1.9倍,由此可见,秸秆生物反应技术体系是一堆多效应。

3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应用模式

该技术应用主要有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结合式。其中内置式又分为行下内置式、行间内置式、追施内置式和树下内置式。外置式又分为简易外置式和标准外置式。选择应用模式时,主要依据生产地种植品种、定植时间、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而定。

3.1 大棚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映堆,也是生产上常用的模式

3.1.1 开沟,宜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 (人行道)宽100~200 cm,小行宽 60~80 cm,就在小行位置开沟,沟宽60 cm或80 cm,沟深20~25 cm,开沟长度与行长相等,开沟土壤按等量分放沟两边。

3.1.2 铺秸秆:开沟完毕后,在沟内铺放秸秆(玉米秸、稻麦秸等)。一般底部铺放整秸秆,铺完踏实后,厚度25~30 cm,沟两头漏出10 cm秸秆茬,以便进氧气。每亩秸秆用量3000~4000 kg。

3.1.3 撒菌种:每沟用处理后的菌种6 kg,均匀撒在秸秆上,并用铁锹轻拍一边,使菌种与秸秆均匀接触。

3.1.4 覆土:将沟两边的土回填于秸秆上,覆土厚度20~25 cm,形成种植垄,并将垄面整平。

3.1.5 浇水:浇水以湿透秸秆为宜,隔3~4 d后,将垄面找平,秸秆上涂层厚度保持20 cm左右。

3.1.6 打孔:在垄上用12#钢筋打三行孔行距25~30 cm,孔距20 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以利进氧气发酵,促进秸秆转化,等待定植。

3.1.7 定植:一般不浇大水,只浇小水,一棵一碗。定植后高温期3 d、低温期5~6 d交一次透水。待能进地时抓紧打一遍孔,以后打孔要与前次错位,生长期内每月打孔1~2次。

3.2 果树树下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

每亩秸秆量2000~3000 kg,在果树的休眠期适用此法。做法是环树干四周起土至树冠投影下方,挖土内浅外深10~25 cm,使大部分毛细根露出或有破伤。坑底均匀撒接一层菌种,上面铺放秸秆,厚度高出地面10 cm,再按每棵树菌种用量均匀撒在秸秆上,撒完后有铁锹轻拍一遍,坑四周露出秸秆茬10 cm,以便进入氧气。然后将土壤回填秸秆上,3~4 d后交足水分,隔2 d整平、打孔、盖地膜,待树发芽后,用12#钢筋按30 cm×25 cm见方破膜打孔。

3.3 果树树下半内置式

果树生长季节适用此法。做法是将树干四周分成六等份,间隔呈扇形挖土(隔一份挖一份),深度40~60 cm(掏挖时防止主根受伤),撒接一层疫苗,再铺放秸秆,铺放一半时撒接一层菌种,待秸秆填满后再撒一层菌种,用铁锹轻拍后盖土3 d后浇水找平,按30 cm×30 cm见方打孔。一般不盖地膜,高原缺水地区宜盖地膜保水。

4 应用反应堆注意的问题

4.1 操作时间应比定值播种期提前20 d左右,最少不低于10 d,否则表现效果会错后。

4.2 第一次浇水要足以湿透秸秆为准,第二次浇水要匀,间隔时间10~15 d,第三次浇水要巧,常规法浇2~3水,反应堆技术浇一水,第四次浇水要慎,入冬至立春期间不宜浇水,以看到旱情才可浇水。

4.3 掌握四不宜的原则:开沟不宜过深,不要超过25 cm,菌种、秸秆量不宜过少(每亩菌种量4~5kg,秸秆3000~4000 kg);覆土不宜过厚(20~25 cm);打孔不宜过晚、过少(浇水后3 d打孔,20 cm见方)。

猜你喜欢

内置式开沟反应堆
VVER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子输运计算程序系统的验证
基于田口法的内置式双层永磁体转子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方案对比研究
对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有限元分析
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设计和仿真
虚拟反应堆
——数字反应堆
一种内置式电动工具变频器设计
反应堆压力容器螺栓预紧数据智能化处理系统的设计
月球反应堆屏蔽研究
探析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系统的结构运行特点和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