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初探

2018-02-12周凤花

新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植树苏教版乘法

周凤花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具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知识零碎,前面学后面忘;解题喜欢模仿,题目稍作改变就无从下手,更别说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应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有人把学数学比作盖房子,一层接一层,层层叠加。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易混知识进行比较、梳理,建立完整的知识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比。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有“喜新厌旧”的现象,明明对旧知掌握很好了,但学完新知就把旧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进位加法”的相关知识。当完成教学后,部分学生会将所有的计算都当成进位计算。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先让他们列竖式计算45+32和45+36,得出正确答案后要乘胜追击,结合竖式追问:“同样是45加三十几,为什么加32时和是70多,而加36时和却是80多呢?”学生:“因为第二题有进1。”教师:“那为什么第一题没进1呢?”学生:“因為5加6满十了所以要进1,而5加2不满十。”教师:“谁来说说什么时候要进1,什么时候不用进1?”学生反馈略。教师:“计算34+( ),要使和是40多,括号里最小要填几?要使和是30多,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这个环节,学生在一次次比较中明白了加法有进位和不进位两种形式,对加法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在以后的作业中就知道如何进行分析。

2. 在知识易混处对比。

笔者在完成苏教版二上“认识乘法”部分内容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后,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小明买了两盒月饼,每盒4块。小军买了两盒月饼,一盒4块,一盒6块。请问每人各买了多少块月饼?”问题展示后,师生间有了下面的对话。学生A:“2×4=8(块),4×6=24(块)。”学生B:“2×4=8(块),4+6=10(块)。”教师:“看来大家对小军买了多少月饼存在不同的看法,到底是用乘法还是加法呢?同桌间互相说说看,建议用画图来帮助解题。”学生:“只能用加法,因为小军买的两盒月饼不一样多,不能数出几个几。”教师:“同样都是求一共买了多少块,那小明的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呢?”学生反馈略。

通过这一组练习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法和乘法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他们拓宽了已有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在巧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新课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那练习环节就是一节课的精髓。可是这个环节往往被多数教师所忽视,很多教师生硬地使用教材,仅仅是完成书上的练习,做一题讲评一题。事实上,教材上的练习大多处于基础层次,和例题模式基本相同。对于此类习题,学生无需多加思考,只要套用例题方法基本上能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在有限的40分钟里,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道练习,通过巧设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课中。笔者先出示练习:“一辆公交车到某站时先下车9人,又上车5人,下车比上车多多少人?”学生很容易就有了正确答案,并且能把理由说得很清楚。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仅停留在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出示练习:“一辆公交车上原有26人,到某站时先下车9人,又上车5人,车上比原来少了多少人?”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是“26-9+5=22(人)”;有的是“26-9+5=22(人),26-22=4(人)”。最后通过笔者一系列追问、引导,使学生明白了问题“车上比原来少了多少人”其实就是求“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多少人”,只是改变了题目的叙述方式,意思是不变的。最后,笔者又将题目变为“一辆公交车上原有26人,到某站时先下车9人,后来又下车5人,车上比原来少了多少人?”学生在这一组练习中,丰富了知识内容,拓宽了视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思维。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逆向思维练习的设计。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顺向思维的培养,却往往弱化或忽略了逆向思维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练习设计上要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用两步计算求和倍差倍实际问题”,在学生能熟练解决简单的基础问题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衣服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妈妈买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多花了90元,一条裤子多少元?”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和倍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强化了用份数来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在知识的类化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所谓类化,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为:概括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本质特征,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原有的同类知识结构中,进而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题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知识类化,找出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上述操作,让学生对初建的模型有充分感性的认识,深化了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就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时,问题“一条长20米的路,每隔5米种一棵树,共栽几棵树?”教师借助图形直观引导学生理解树是种在点上,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建构“只种一端,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模型。学生对植树问题有了整体上的感知,能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但很多教师会发现,在后续的练习环节,当他们把植树问题改成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又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建模后要及时将知识类化,把这个问题向生活拓展,只要学生找到类似的问题,他的思维面就拓宽了,应用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培养。就如植树问题模型建立,教师其实不需要让学生做太多练习,只需这样追问:“除了植树是把树种在点上,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把一个物体放在一条线段平均分的点上?”这个问题很巧妙地将植树问题引入生活,让学生回到生活找植树问题。学生举例:道路两边挂红灯笼,公交车的站牌,文化广场的石墩等。当学生的例子停留在比较平常的事例中时,教师可以有意举出不同的例子:高速公路每隔50千米设一个服务区,锯木头等,引导学生感悟这些问题也和植树问题类似。在这个类化过程中,学生的间隔意识得到了培养,数学模型得到了有效深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得到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植树苏教版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植树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植树鸟的来信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