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2018-02-12邱秀芳

新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钱小姑娘小熊

邱秀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在各学段阅读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能力,是关乎学生素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朗读同时又是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朗读应成为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朗读指导,应还原语文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对策。

一、抓字眼,触发情感的弦

果戈理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还从哪里可以看到小钱那颗不平静的心?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辗转”,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辗转”的意思。学生回答,“辗转”的意思是“经过很多人的手,找了很多地方”。笔者追问:“会经过哪些人的手,谁会帮小钱找?”有学生说“小钱的亲人”,有学生说“医生、护士”,也有学生说“小钱的同学、朋友”,甚至有的学生答“关心他的热心人”。学生的回答越来越精彩,他们与文本的距离越来越近,与作者的情感逐渐产生共鸣。笔者再次触发学生情感的弦:“这些热心人,为了小钱到处在找合适的骨髓,他们可能会到杭州找,到北京找,到新疆找,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是……”笔者的“但是”还没落音,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合适的骨髓。”此时,笔者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相关语句,要求男女生分组读。这样,紧扣“辗转”,拨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学生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来表现课文的意蕴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小钱内心的波澜起伏,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浓浓亲情。真情在课堂恣意流淌。

二、想画面,点燃朗读的“火”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学会朗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准确抓住有代表性的个例,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指导。在教学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时,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其他学生听得神情专注,仿佛被带进了静谧的夜。教师及时评价:“你的‘夜里读得特别饱满,引发了老师很多想象,让我仿佛见到了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并追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夜?”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教师总结:“课文的描写,在你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你把文字还原成画面,让老师发现你走进课文了。”教师又让另外的学生读,此时学生融会贯通,边读边想画面的读书方法,自然而然地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逐步把学到的读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朗读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点亮学生朗读的“火”,让他们的心“火”起来,使学生会读,乐读,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使朗朗书声成为课堂华美的乐章。

三、巧助读,引发情感的共鸣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学生朗读的感情不到位,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让学生深入课文涵泳品味。

1. 加动作助读。教学《七颗钻石》时,学生读“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教师从学生的朗读中,发现他们没能感受到“小姑娘的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如释重负”。于是教师提示:“你把手摁在胸口,读得再舒心点。”学生照教师的提示,加上动作再读,引发了新的联想,迸发出新的灵感,也产生了新的感悟,个个都读出了小姑娘从虚惊到平静的感情变化。

2. 加语气词助读。《七颗钻石》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学生回答:“我从‘赶紧‘匆匆忙忙体会到小姑娘的心中想的是母亲,她想早点把水送到母亲身边,小姑娘的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孝心。”笔者倾听学生发言后点拨:“你用赶紧的语气读读这几个句子,读出小姑娘送水的焦急。”学生还是没能读出小姑娘的焦急。笔者又耐心地启发:“老师给你加上一个‘呀,你把‘呀放在心里,再读读。”一个“呀”,神奇地让学生走进了姑娘的内心,他们把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声音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四、善引读,奏响激情的乐章

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不仅能把学生带进文本,而且能营造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执教《纸船和风筝》时,笔者对课文中描写小熊和松鼠友谊破裂的段落“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进行了这样的引读——先在大屏幕出示這个句子,然后先引:“承载着松鼠和小熊友谊的风筝和纸船,此时,山顶上,小溪里,再也看不见了”——(学生朗读)。接着引:“山顶上的松鼠,山脚下的小熊,回想着往日的欢笑,回想吵架的一幕幕,眼巴巴地盼着,泪汪汪地念着”——(学生再次朗读)。再接着引:“带给小熊许多快乐的纸船,不再漂流了;带给松鼠很多幸福的风筝,不再飘荡了”——(学生第三次朗读屏幕上显示的语段)最后,教师小结:“忧伤弥漫在山顶上,忧伤流淌在小溪里。”在这里,教师将学生想象的内容进行提炼,作为引言,引领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故事情境,走进松鼠与小熊的心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地朗读,将松鼠和小熊的失落、伤感、懊悔表现得淋漓尽致。仔细推敲这个案例,笔者对引读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1. 解析文本,找准引读入口。教师在进行引读设计时,需找准引读入口,关注承载文本大量信息的句子,关注蕴含丰富情感的句子,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读,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熏陶学生的心灵。

2. 顺学而导,打磨引言。引言对引读的内容起到提示作用,学生在教师引言的引导下,能更为深刻地走进文本内核。因此,引言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应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心提炼引言。

总之,我们要善于抓准字眼,触发学生情感的弦;引导学生想画面,点燃学生朗读的“火”;适当助读,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引读,奏响课堂激情的乐章。做好这些,一定会创造出“如诗、如画、如歌”的课堂情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钱小姑娘小熊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警惕朋友圈里的“小钱”骗局
小钱访谈录·胡妍妍
可爱的小熊
糖公鸡
“爱情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