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文眼 邂逅精彩

2018-02-12陈炳南

新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眼脉络红旗

陈炳南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最能体现文章特点,直指文本要义,表达作者感情,这种关键词句就是文眼。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教学中,教师要巧抓文眼,引领学生沉入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感悟知识的灵性,感受人物的形象,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简洁、灵动、高效。

一、抓住文眼,概括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3~4年级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6年级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就表明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扣紧关键词,汲取信息,提炼文意,把文章由厚读薄,学会简明扼要地概括,不断提高学生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爬天都峰》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教师抛出问题:“这段话主要讲什么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段主要讲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向上望。”“这段讲了峰顶在云彩上。”“这段讲了石级边上有铁链。”“这段讲了笔陡的石级。”……显然,学生的回答,有的望文生义,有的理解粗浅,还有的答非所问,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回答都不太准确,在这段话里有两个关键字写出了天都峰的特点,请你们再读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学生继续读文后,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找出“高”和“陡”两个重点字。教师再顺势点拨:“是呀,那么这段是写了天都峰又……又……”学生一下子就了然于心了。抓住关键词概括一段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适时练习,熟练掌握。

二、扣紧文眼,理清文章脉络

“庖丁解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一把小刀就能把庞然大物似的牛肢解得条分缕析,刀却不卷刃,何故?那是因为庖丁对牛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所以游刃有余。阅读课文,理解文本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从梳理与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那么对于文本的解读无异于盲人摸象。小学语文课文精挑细选,行文优美。从文章体裁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小说……不同体裁文章的文脉特点不同,有的凝聚于题,有的显于段首,有的穿针引线,有的反复出现,也有的隐性潜藏,需要读者熟读深思后,才能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课文情感脉络。扣紧文眼,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有的文章脉络一目了然。如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第一段“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开篇明义,以“野”字统领全文。接下来的段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轻易地找出各段中蕴含着的文眼“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这样的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可见,抓住了这些文眼,对课文的理解就简单明了。有的文章脉络经查找后亦可得之。如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关键词“国旗”“红旗”在文中反复出现,可让学生画出描写红旗的句子,梳理概括出文章主线——“手举红旗”“脖系红旗”“轻解红旗”“凝望红旗”“拒换红旗”“花拥红旗”。也有的文章脉络是隐性的主线,教师捕捉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呼之欲出,教学环节就不会拖泥带水。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于永正老师只问一个问题:全文中这么多人,你最佩服谁?顺着这个思路,学生迅速捕捉到课文的主要人物与主要内容,理清了主要脉络。

三、把握文眼,触摸情感温度

好文章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的跳跃。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或眉开眼笑,欢呼雀跃;或黯然落泪,义愤填膺;或满脸羞愧,自怨自叹;或肃然起敬,感动不已……这是学生、文本、作者三者情感的融合,也是学生情感的蓄积与升华。通过抓住关键词,把握文本的文眼,易于触发情感磁场,触摸语言温度,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品词析句,激发情感共鸣,启迪语言智慧。如教学四年級上册《白鹅》,抓住文中“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个文眼,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其一,“一个”是形容人的数量词,怎么能说“一个白鹅”呢?其二,“高傲”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其三,文中的“!”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悟出:“一个”说明作者视鹅如人,亲如家人;“高傲”采用反语的写法,明贬实褒,写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感叹号说明作者喜爱程度之深。又如四年级下册《生命?摇生命》一课,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比较肤浅,难以真正地走进文本。在教学第二段时,可以扣紧“冒”字展开教学:1. 找“冒”。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2. 换“冒”。在这个句子当中,“冒”是一个动词,我们还可以换成哪些动词?比较一下,哪个动词用得好?3. 悟“冒”。出示“冒”字金文及《说文解字》中“冒”的注释“蒙而前行也”,教师顺势引导,人蒙着眼睛向前走会怎么样?那瓜苗呢?它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让学生感悟到瓜苗生长在砖缝中,没有水,没有土壤,没有阳光,环境恶劣,就好像人被蒙住了眼睛一样,前途渺茫,但瓜苗并没有失去对生命的渴望,仍然顽强地生长,彰显了生命的真谛。4. 读“冒”。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披文入情,在优美文字中徜徉,享受语言的滋养,实现情感的碰撞。

四、发掘文眼,学习表达技巧

语言是构筑文章大厦的材料,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用词遣句非常精妙,教师要刻意引领学生细心揣摩,反复含英咀华,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探悉习作的门路与规律,解决学生习作中“怎样写”的困惑,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老舍以时间为经线,以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朴实简洁,耐人寻味,透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在描写除夕这段时,有两方面知识点值得探究。其一,从描写方法来看,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鞭炮声日夜不绝”入手,让学生懂得作者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来写除夕。可以让学生借鉴作者写法,仿写节日或活动的热闹场面。其二,从构段方式来看,作者围绕着中心词“热闹”,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出了除夕那天的热闹情景。可以让学生拓展赏析相同题材的佳作——梁实秋笔下的《过年》。这篇文章同样运用“总—分”的写法,却从不同角度去描写除夕。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会明白,写作时,不能人云亦云,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眼,提纲挈领,删繁就简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品析感悟,邂逅语文的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眼脉络红旗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