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微课 助力古诗学习

2018-02-12孙丽圈张兴

新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安西诗情古诗

孙丽圈+张兴

诗词是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任。但现实是,古今文化的差异,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学习环境产生了距离,再加之教师教学诗词惯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产生了诸如“兴趣下降、死记硬背、诗意难解、诗情难言”的问题。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区域尝试将微课融入诗词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实效。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谈谈微课如何助力古诗词教学。

一、课前微课,辅助预习

古诗教学前,教师会布置预习作业,通常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这首诗歌读准确、读通顺;二是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写作的背景。

针对第一点,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前,我们尝试做了一节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预习使用。微课内容包括一段示范朗读和三道微课的配套练习题,其中两题分别是拼音选择题和朗读题。同时,对重点字词进行提取注音,方便学生标注在课本上,并在句子中用斜线标注节奏符号,让学生在听朗读时,注意需要停顿的位置,帮助学生诵读。在制作预习微课时,除了预习内容的针对性,还要特意强调符合古诗的意境。我们选择了写实背景配上古典音乐,用中国风的元素吸引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入情入境地预习。

针对第二点,应当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前查找资料。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先上网搜索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但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将资料进行有效提取的情况,这就会打击到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通过搜集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制作成预习型微课,帮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等,这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含义,更容易融入诗歌意境之中,为感悟诗情做好铺垫。

二、微课画面,助养美感

将小学阶段课本出现的古诗词集合起来看,发现以借景抒情的诗词居多,即便是思乡愁情也自带美感。制作精细、画面新颖、富有创意的微课,能更加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力。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我们在网站上经常能看到的教学课件,画面清晰度低,风格杂乱,没有体现古诗词原有的美感。为此,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将原有资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如:换上高清的背景,将原有的水墨画改成写实的画面,并留白了一些区域,同时,将原有的字体进行了统一,加入了中国风色彩的图形。这样,文字、景物、情感在这个画面中就和谐了。这样的画面质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视觉上消除了学生对课程的隔阂。

三、微课释词,助解诗意

读懂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往往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逐字逐句讲解。这样做,反而让学生忽视了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学生对诗意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如果此时加入一节古诗词解诗意的微课视频,对解决以上的问题极有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家喻户晓的送别诗,如果单靠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也能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本学期最后的古诗词教学,应该与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逐步过渡,即从“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向“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过渡,加上题目中也有关键字“使”需要学生理解,于是,我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制作了一个《解诗题,知诗意》的教学型微课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理解诗歌的题目,把握诗歌大意,初步感悟诗歌情感。微课视频做到与学生之前接触过的诗题相结合,利用微课课件的动画效果,将诗题进行分解,尤其“之”的意思是难点,微课中动态的文字对应,帮助学生重点理解这个字,从而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并以此进行拓展理解训练。视频虽然简短,但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能掌握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情的方法,而且出现疑惑、遗忘的情况,也可以再次打开这节微课反复观看,加深理解与记忆,并在以后学习如《送元二使安西》之类的诗歌中迁移运用。

四、微课创境,助长深情

理解诗歌的意思,创设诗歌的意境,都是为了启发情感,从而感悟诗情。在这过程中,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习得语言表达之妙。但是,教师在进行感悟诗情这一环节的教学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缺少感悟的方法,情感浮于表面,等等。而微课的出现,恰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弥补。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描述的是唐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的场景,表达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这首诗中描写到了几种特殊的景物——雨、柳、酒等,这些景物都包含着诗人王维对朋友元二的惜别之情。如:柳,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李白在《忆秦娥》中写道:“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讲的就是古代长安灞桥折柳惜别的风俗。所以,古诗当中,如果有提到“柳”,一般情况下,表示难舍难分的情谊。于是,当学生进入悟诗情的教学环节,我们出示了微课《借景物,言诗情》,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是如何借用景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这样做,既符合第二学段的诗歌教学要求,又能使学生得到感悟诗情的方法。

五、微课释疑,帮助延伸

每一位教师对每一首古诗词教学设定的重难点不尽相同,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也就不尽相同,再加上课时紧张,于是,当一节古诗词教学结束时,有时就会留下一些比较重要却又没办法在课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来自于学生学习新知后急于探究的。如:作者还写了哪些诗?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感慨?同类的诗词还有哪些?遇到这些问题,教师总是以“你们自己回去再查查资料吧”作为结语来敷衍。这么做,就会削弱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果在教学之后,设置一节拓展延伸的微课供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制作了微课视频,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那地那人那情,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做到举一反三,从学一首诗到学一类诗歌的有效转化。

微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针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进行精准、精炼的设计,辅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并且还针对学生的薄弱处进行查缺补漏,巩固了课堂知识,拓展了学生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意,充分把握诗歌情感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可以说,微课为古诗词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西诗情古诗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